「太奢侈了,朕這次登基,那詔書就要印制十萬份,還有民刊月冊今後都要兩面刊印,隨後再一斤一文錢收回來繼續造紙,光是這個,朕就能寫份規劃奏疏出來。
你們可都是朕千挑萬選的人才,絕對能動朕的意思,所以,諸卿今後都要如此。
把你們吟詩作賦的時間,游山玩水的時間拿出來,今後上奏,朕先看你們這個,否則不予通過!」
楊榮深以為然,夏原吉也激動的說道︰「陛下英明!臣等定牢記陛下今日之言。」
等眾人都離去,身邊的內侍這才低聲提醒︰「陛下,徐大將軍還在坤寧宮等著,該去皇後娘娘那里了。」
不提這事,他都快忘了,偏著頭看過去問道︰「你看起來面熟,你叫什麼名字。」
內侍道︰「奴婢王景弘,一直跟著鄭大人。」
朱雄英點點頭,看了眼皇宮大殿說道︰「今後你就跟著朕,鄭和一走,朕身邊也沒好用之人。」
听聞此言,王景弘忙道︰「奴婢遵陛下的旨。」
看了眼旁邊的內侍,朱雄英往坤寧宮而去,他不喜歡寵信太監,可是他也必須要有辦事的太監。
走到殿門口時,渾身髒兮兮的朱文基帶著幾個侍衛回來,正巧被朱雄英踫到當面。
「你去哪里了?」
朱雄英關心問道,他並不是責怪朱文基為何不讀書,毫不夸張的說,他已經在那三年里,教了朱文基所有,把自己的東西都塞給了他,而這孩子也很聰明,做事倒也不錯。
「回父皇,兒臣跟著周王叔去看百姓育苗去了,順便去阮娘娘那邊待了會兒。」
說到這里,朱文基道︰「父皇可是要去母後那里?」
「嗯,朕現在去你母後那里見你三舅舅,沒吃飯一起過來。」
「好。」朱文基跟在朱雄英身後往殿內走去。
徐增壽坐在大殿外面,跟朱文墉說話,徐妙錦一個人坐在內殿,織布機的聲音傳來,應該是在忙。
「陛下。」徐增壽道。
「兒臣見過父皇。」朱文墉看了眼朱雄英,又往後殿看了看,自己乖乖的又坐下了。
朱雄英看了眼徐增壽,徑直往殿內而去,示意內侍給朱文基換一身干淨的衣服。
听聞朱雄英過來,徐妙錦便立刻停下布機,看了眼不遠處的徐增壽,望向朱雄英道︰「陛下稍等片刻,臣妾這便讓御膳房傳膳。」
感覺到自己衣袍被扯住,徐妙錦回頭看了眼,似乎再問朱雄英可有事。
「皇後,今日不要素菜,加道魚和鴨子,再備壇御酒,朕好好招待下文基舅舅。」
「都是家里人,還是照舊吧。」徐妙錦說道︰「眼下各府春耕,糧種錢都已經預支,大頭上的留給東番和下西洋才是,飲食節儉些。」
朱雄英側頭到她耳邊,道︰「又不是洪武開國,皇後怎麼比朕還要節省了啊,若是往後你再有了身孕,朕不能讓你吃青菜豆腐,加菜。」
听聞後半句,徐妙錦嬌羞的笑著抿了抿嘴,輕捶他道︰「陛下別亂說。」
朱雄英看了眼徐增壽,詢問些近來五軍府的事,便說些有的沒的。
朱文墉道︰「父皇,兒臣如今可以將大明天南海北的銅礦,鐵礦山脈倒背如流。」
「文墉,你可是偷看了朕私人藏書閣的書?看來是上官她告訴你的,你年紀還小,這些礦山,等你年長些,朕再讓你去。」
徐增壽道︰「陛下,不如派臣去開礦山吧。」
朱雄英看了徐增壽片刻,拿起茶杯,吹了吹,笑道︰「你給朕一個讓你采銅礦理由,朕要看你能否勝任。」
「吾父開國功臣中山王,兄長可以領朱雀衛,臣也可以開采銀礦,銅礦也可以。
另外,陛下昨日不是讓寶鈔提舉司制新的母錢,臣可以為陛下鑄幣。」
新君登基,確實需要一批新的武憲通寶,但是這件事朱雄英一直為了慎重還在考慮中。
現在徐增壽提出來,朱雄英反而有些不滿。
他原本打算重新開采銀礦,銅礦準備改制寶鈔,但是因為鑄幣一事其中可圖利太大,所以他不敢輕易交付給這些官員,還在考慮中。
不曾想,徐增壽直接來要。
「此事,朕……」
「陛下,用膳吧。」徐妙錦突然笑著過來挽著朱雄英胳膊,「按照陛下吩咐的,可是新春好酒,嘗嘗。」
徐增壽道︰「陛下,請給臣一次機會吧。」
朱文墉道︰「父皇,舅舅這三年來很努力的,對兒臣也很好。」
旁邊的朱文基見徐妙錦不坐,便起來道,「母後,快坐。」
朱雄英筷子伸到半空,停頓了下說道︰「鑄幣可不是兒戲,這寶鈔印制都要合理控制的,既然你願意去干這份差事,朕就讓蔣瓛跟你一起去做這事。」
听聞這話,徐增壽點頭,連忙舉酒說道︰「臣謝陛下。」
徐妙錦道︰「文基,你之前不是跟著你父皇在陵園時,關于寶鈔流通很有想法嗎。」
朱文基道︰「父皇,兒臣以為您才登大寶,如今最先做的是,將今年各府的春耕督促好。
還有便是下西洋,明日大軍就要出發,這些才是第一要事,鑄幣之事可再過些日子,三月後科舉,必定會出一批翰林之士,到那時再作打算也不遲。」
徐增壽忙道︰「文基你不懂,這件事也同樣重要。」
「行了,既然如此,過些日子便去江北制造局吧,這次登基大典,不少被朕調了回來,那就讓你三舅舅去。」朱雄英模了模朱文基的頭︰「下次去時喊上父皇。」
徐增壽笑呵呵飲酒,看到徐妙錦瞪他時,不以為意。
………………
入夜時分,徐增壽喝的醉醺醺的出宮而去。
朱雄英臉色很不好,這三年里徐增壽這貨還私自造過假幣,朱標考慮到徐達他們,便對這件事寬容。後來還是徐妙錦告訴自己的。
「真當朕不敢殺他!」
王景弘打來熱水,笑呵呵讓讓朱雄英泡腳,道︰「陛下當然敢,只是陛下莫忘了皇後娘娘。奴婢常听鄭大人說皇後跟陛下的事情。」
「是啊,她從朕還一無所有時就跟著朕,鑄假幣之事,還是她親自揭發徐增壽的,她是個聰明人,知道不能讓徐增壽毀了徐家。
上次朕讓魏國公統朱雀衛,她也不同意,因為她知道輕重,朕對她十分的放心,方才也是不想皇後為難,才同意將北方鑄幣之事,暫時交給徐增壽。文墉整日跟這三舅舅混在一起,盡學些阿諛奉承之詞,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