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三七章 眭固之謎

夏侯淵沒見識過樂進和李典的本事,不過讓他們打頭陣倒也不是不行,他便說道︰「依你!李典、樂進听令,你倆率領三千將士作為先鋒打頭陣!我和韓爵率領大軍在後方支援你們,如果遇到敵軍閉門不出,我們就用奔射法!把他們從城牆上全他娘射下來!」

奔射?這是什麼射?韓爵從未听說過有這種打法,不禁心中充滿了好奇。

待到大軍悉數到達兗州之後,遇到了第一波兗州黃巾賊的守城。此乃是兗州境內最大的城池——濮陽。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

濮陽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

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大量居民被迫遷徙,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

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于治、毀多于創,濮陽地區經

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春秋時期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

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

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于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于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于華龍區內),清丘(位于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

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于「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月復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戰國時期濮陽人就有政

治家和軍事家吳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面對著這座固若金湯的大城,夏侯淵軍根本沒有犯愁。只見李典和樂進指揮弓騎兵們快速橫列排開,圍繞著整座城池環形奔跑起來。

這些弓騎手個個策馬狂奔,同時後背箭袋,前插騎弓。似有欲要騎馬射箭之勢。

此刻,濮陽上的守將乃是黃巾賊中最後的靈魂人物——于毒、管亥。

這二人長得粗狂,身強力壯。一看便知是有著神力的蠻漢子。他們見曹操軍來勢洶洶,不由心中有些擔憂。可是如今敵軍以至,他們只得一戰。

于毒對著身邊的管亥說道︰「管亥呀,听說眭固就是死在張邈軍手下的典韋和韓爵手里的。現在韓爵已經投靠曹操了,不知道這次他來沒?」

管亥點了點頭,道︰「眭固原先安插了內奸在聯合軍,所以知道張邈的實力是聯合軍中較弱的一個,這才下手。可惜踫上了典韋和韓爵!哎!但願我們能一雪前恥,讓黃巾軍還能有一處容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