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061 帝王將相皆謙讓

年節將近、天下承平,眼看著太平盛世即將到來,大明的老百姓那是歡天喜地,整個京城內外那都是一片喜氣洋洋。

這天一早,泰昌卻是將太子朱由校和太孫朱慈烺召到御書房,滿臉鄭重的問道︰「對于皇位傳承,你們怎麼看?」

呃,這個問題。

太子朱由校已經隱隱猜到了,這次父皇怕是真要退位了。

說實話,他內心里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小激動的。

他倒不是為了能繼位當皇帝而激動,他是為了即將獲得自由而激動。

說實話,他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所有太子里面最沒心思當皇帝的。

這幾年當太子監國都把他憋得不行了。

他是真想好好出去看看,然後研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出來。

對于治國,他真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問題,這種話題他還不敢胡說八道。

皇位的傳承向來都是最敏感的,因為想當皇帝的太多了。

歷朝歷代不知道多少人為了爭皇位而拼死拼活,這種事他敢胡說嗎?

他都不吭氣,太孫朱慈烺自然也不敢吭氣。

泰昌看著這對父子,內心里還是有點欣慰的。

自古無情帝王家,為了爭皇位,帝王家的父子兄弟那真是什麼手段都能使出來。

這對父子還好,眼神里根本就沒有對皇位的貪婪。

他是真不想以後大明皇室為了爭皇位而爭得天下大亂,所以,他決定把皇位傳承制度改一改。

這個怎麼說呢?

他細細想了想,這才鄭重道︰「你們應該也知道,人一上了年紀精力首先就不行了,很多人老了之後甚至還會記憶力衰退,神志不清,喜怒無常。

所以,歷朝歷代有很多皇帝,年輕的時候還是明君,年紀一上來就變得昏聵了。

還有的人更夸張,當上皇帝之前還好好的,當上皇帝之後就如同變了個人一般,不管不顧,一通胡來。

這種事對一個王朝來說就是一場災難,甚至是一場浩劫。

朕希望,這種事不要在大明發生了。

所以,朕決定把皇位傳承制度改一改。

以後,大明的皇帝六十歲以前都必須退位!

而且我們還要成立長老會,由退位的皇帝組織公侯勛貴,對在位的皇帝進行監督。

總之,當皇帝也不能胡來,不能瞎折騰。

你們覺得這樣改怎麼樣?」

這個。

太子朱由校聞言,干脆看向自己的寶貝兒子。

他是沒意見的,就看這個兒子怎麼想了。

皇太孫朱慈烺其實也不是那種貪戀皇位的人,因為他爹就對皇位不感興趣,太子妃更是出自與世無爭的英國公一系。

他得了父母的遺傳,自然不會抓著皇位不撒手,更不會胡來。

或者說,當皇帝對他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什麼享受。

他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不過,兩個人都盯著他呢,他不開口貌似也不行。

他想了想,干脆拱手道︰「皇爺爺,我沒意見。」

那就行了。

泰昌微微點了點頭,隨即朗聲道︰「子如,擬旨,昭告天下,朕決議退位讓賢,臘月十八,新皇登基。」

啊!

這麼快的嗎?

太子朱由校聞言,不由目瞪口呆。

這就幾天時間了,他還一點準備都沒有呢。

泰昌卻是鄭重的叮囑道︰「你可不能當幾年皇帝就撂挑子,再怎麼說也得把太孫培養出來才能讓位。」

行吧,趕緊讓烺兒把太孫生出來就行了。

朱由校點了點頭,隨即小心的問道︰「父皇,要不過完年我們就給烺兒選妃吧。」

你小子還真是急啊!

行吧,早點把太孫生下來,早點培養也好。

這三個奇葩就這麼把皇位傳承制度給改了!

泰昌把退位詔書一發出去,滿朝文武不由嚇一跳。

他們雖然知道泰昌有退位的意思,卻沒想到,泰昌會退得這麼急。

內閣首輔徐光啟是連忙帶著一眾朝廷重臣跑進宮來勸諫來了。

泰昌把他們帶到文華殿坐下來,這才微微笑道︰「怎麼了?

朕不是說了嗎,打完歐陸最後一戰就退位。

你們怎麼好像還都不知道一樣呢?「

徐光啟無奈的道︰「皇上,微臣斗膽,這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大明還得您來掌舵才行啊!」

這有什麼。

泰昌還是微微笑道︰「朕是退位,又不是什麼都不管了。

你們放心,大明接下來的發展朕會幫校兒和烺兒規劃好的。」

呃,退位了還能管事嗎?

徐光啟聞言,都有點懵了。

以前也不是沒有皇帝提前退位的,不過,那些退位的皇帝基本上都沒任何權力了。

泰昌見狀,干脆細細解釋道︰「皇位傳承的問題朕都跟校兒和烺兒商量好了。

朕提前退位那是怕老湖涂了,胡來,同時也是防止新皇胡來。

歷朝歷代,因為當皇帝的沒有管束,胡來的多了去了。

很多王朝也因此滅亡了。

所以,朕決意把這皇位傳承的制度改一改。

朕退位之後會召集公侯勛貴組成長老會,用以監督新皇。

這也算是給大明加個保險吧。」

還能這樣!

以前皇權沒有監督的確挺可怕的,但凡出個昏君,一個王朝就算不滅亡也會被整得亂七八糟。

問題,皇權至上,沒人能監督啊!

現在皇上想出的這法子的確不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推行下去。

徐光啟愣了好一陣,這才小心的問道︰「皇上,微臣斗膽,太子殿下沒意見嗎?」

泰昌無奈的道︰「他能有什麼意見,他還急著退位呢。

唉,朕就算是退下來也不得清閑啊,還得幫他把這皇位傳承制度完善一下才行。」

好吧,人家父子都沒意見,他一個外人還有什麼好說的。

徐光啟想了想,干脆拱手道︰「皇上,微臣也上了年紀了,都有點老湖涂了,要不,這首輔微臣也讓賢,可以嗎?」

呃,這徐光啟都八十多了吧,是應該讓人家退下來休息了。

泰昌看了看畢懋康,隨即微微點頭道︰「行吧,你也辛苦這麼多年了,是應該退下來享享清福了。

不過,長老會你還得參加,你得幫朕把把關。」

唉,總算可以退下來休息了。

徐光啟連連點頭道︰「多謝皇上,只要微臣還有口氣,一定隨叫隨到。」

泰昌微微點了點頭,隨即又對畢懋康道︰「怎麼樣,孟侯,要不你來掌舵內閣,再辛苦幾年。」

我也老了啊!

畢懋康小心的道︰「皇上,微臣斗膽,微臣這年紀也不堪重任了啊!」

好吧,這畢懋康好像也七十多了。

不過,要是想當權的人,哪怕八九十歲了,只要能當上內閣首輔那也會搶著當。

畢竟內閣首輔乃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泰昌著實沒想到,他把這皇位一讓這些人也跟著謙讓起來。

唉,沒辦法,他挑選的這些人跟他的確有點像,大家都不怎麼貪戀權勢。

或者說,他們都認為當這內閣首輔主要是一種責任,是擔負整個大明興衰的重任。

沒辦法,年紀太大了,這重任的確有點擔不起了。

泰昌頗為無奈道︰「那你們總得推舉個人出來擔當這重任吧?」

徐光啟和畢懋康聞言,不由朝在坐的其他人看去。

這些八部尚書除了農部尚書徐驥好像還都上年紀了,他們大多都跟畢懋康差不多大了,有的甚至比畢懋康還大,就算當首輔好像也干不了幾年了。

最終,兩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鄒維鏈身上。

沒辦法,除了徐驥就鄒維鏈最年輕了,這家伙好像才六十來歲。

徐驥肯定是不能當首輔的,因為他是徐光啟的兒子,內閣首輔可不興子承父業,他們也不能開這種頭。

畢懋康很是干脆的道︰「看樣子只能辛苦德輝了。」

好吧,鄒維鏈能力還是相當出眾的,擔當內閣首輔的重任完全沒有問題。

泰昌微微點頭道︰「那行,德輝,那就辛苦你了。」

鄒維鏈無語。

他著實沒想到,跟著內閣首輔徐光啟來勸諫,結果把自己給勸上了首輔之位。

沒辦法,這些重臣里面還真屬他最年輕。

他只能拱手躬身道︰「多謝皇上恩典,微臣一定盡心竭力輔左新皇。」

泰昌剛把這些朝堂重臣送走,鎮南王孫承宗竟然又找上門來。

因為他早有意讓位,並準備給繼位的太子來場隆重的登基大典,所以,這些新晉的公侯勛貴和異姓王他都還沒有放人家走。

不過,皇位傳承這麼敏感的事情朝臣們來勸諫一下還可以理解,這些晉封的異姓王應該回避才對吧?

這鎮南王為什麼會主動找上門來呢?

他親切的招呼孫承宗來到御書房坐下來,又命人上了香茗,隨即便忍不住好奇道︰「稚繩,你這麼早趕過來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嗎?」

孫承宗連忙點頭道︰「是啊,微臣看了皇上的退位詔書, 然意識到,微臣也老了,這南大營總督的重任微臣也擔負不起了。」

呃,他這頭帶的,人家是爭相效彷啊!

這南大營總督之位人家竟然也要讓出來!

泰昌一看孫承宗滿頭的白發,心中不由一陣感慨。

這鎮南王好像也八十多了,人家辛苦了這麼多年是該退下來享享清福了。

他頗有些無奈道︰「那你覺得這南大營總督交給誰比較好呢?」

孫承宗毫不猶豫道︰「皇上,您覺得晉國公如何?」

泰昌還以為孫承宗會提拔手下親信祖大壽呢,畢竟這員大將因為要在新荊州府坐鎮,沒有參加最後的大決戰,所以爵位沒得到晉升。

不過,曹文詔也因為曹變蛟的關系沒有封王,其實也有點委屈。

畢竟,這最後的決戰人家是參加了的,而且也立了大功。

但是,曹家如果封兩個異姓王又有點過頭了,所以,他只冊封了曹變蛟,並沒有冊封曹文詔。

看樣子孫承宗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先把南大營總督之位讓給曹文詔,給人家一點安慰。

行吧,你能為大家考慮,朕也為你考慮一下。

泰昌想了想,隨即微微點頭道︰「那行吧,這南大營總督就讓文詔來,另外,朕再進封大壽為一等寧國公。

他雖然沒有參加最後的決戰,接收和看守那麼多的俘虜也功不可沒,是朕疏忽了,等下朕就給他補上。「

哎呀,皇上簡直體貼入微啊。

孫承宗不由感動道︰「多謝皇上恩典。」

泰昌微微擺了擺手,隨即鄭重道︰「稚繩,這南大營總督的重任你可以卸下來,有件事你還得幫朕擔著才行。」

孫承宗連忙拱手道︰「皇上請吩咐。」

泰昌細細解釋道︰「是這樣的,朕準備組建一個長老會,也就是召集大明勛貴中的長者、老者、威望高者一起來監督新皇的治國成效。

你作為文武群臣和勛貴中的長者,這個責任你得擔負起來。」

啊?

監督皇權!

孫承宗聞言,不由目瞪口呆。

他愣了好一陣,這才小心的問道︰「皇上,微臣斗膽問一句,這樣好嗎?

歷朝歷代好像都沒這規矩啊!「

泰昌堅定的道︰「皇權是重要,但傳承更重要,如果出了個無人能治的昏君,大明就完了!

當然,長老會也就是起個督促作用的,不是天天找皇帝麻煩的。

當皇帝的只要當得好好的,長老會就不用插手。」

好吧,皇上如此堅定,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很快,泰昌就把長老會的成員和章程定下來了。

大明長老會總共十三個成員,包括他這個即將退位的皇帝,六個異姓王和六個國公。

六個異姓王分別是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曹變蛟、徐光啟、畢懋康。

六個國公分別是袁可立、戚金、張維賢、王徵、宋應星和曹文詔。

這十三個成員除了退位的皇帝是固定的,其他還都不是固定的,如果哪個成員年事已高實在無法勝任了又或者逝世了,替補上來的那都要經過其他十一個人的舉薦和商議才能定下來。

長老會不但肩負監督皇權的重任,還負責所有勛貴的任免,也就是說,如果有哪個勛貴胡來,長老會也可以罷免。

這一下大明勛貴和皇族就通過長老會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與國同戚。

長老會組建起來之後泰昌就把皇位讓給太子朱由校了。

新皇登基,改元永盛,泰昌也干脆的很,直接就把乾清宮讓給了永盛,並且帶著一眾嬪妃、宮女,包括曹化淳、劉時有等宮里掌權的太監一股腦搬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泰昌號上。

不過,他還沒辦法就此去游歷天下享清福,很多事情他還得幫新皇或者說新太子好好規劃一下才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