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658 三軍新立四大營

泰昌和信王朱由檢、成國公朱純臣等人商議了大約一個時辰左右內閣首輔徐光啟和兵部尚書南居益等人終于匆匆趕了過來。

這幾人臉色都比較的凝重,很明顯他們還沒商議出太好的辦法來。

泰昌讓眾人都坐下來之後還是認真的問道︰「怎麼樣,子先、思受你們想到什麼好辦法沒?」

徐光啟和南居益對望了一眼,最後還是負責兵部的南居益小心的回道︰「皇上,關于糧餉的問題,微臣覺得您想的辦法很好,反正這會兒我們不差錢,我們可以提前三四個月把餉銀拉過去,這樣就不會出現什麼拖欠糧餉的問題了。」

呃,真個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這個其實不是泰昌想出來的應對辦法,他只是想這次多拉點餉銀過去提振一下士氣而已。

沒想到徐光啟和南居益還都以為這是他想出來的應對之法。

好吧,關于餉銀的問題,這麼辦的確能解決。

反正又不差錢,提前三四個月把餉銀發下去也沒什麼。

總之,不管用什麼辦法,這餉銀絕對不能拖欠。

泰昌微微點頭道︰「嗯,很好,這個問題就這麼辦,提前發就提前發,總之盡量不要拖欠餉銀。關于邊軍駐守邊疆的問題呢,你們商議得怎麼樣了?」

這個。

南居益頗有些尷尬道︰「皇上,這個問題我們商議了很久,感覺還是只能依照原來的老辦法,把邊軍變成屯衛,成立都司衛所統管,讓他們邊屯田邊駐守邊疆,這樣,他們就可以把家人全接過去了。」

呃,把邊軍變成屯衛?

這不就是讓神機營和神武營精銳乃至水師將士又解甲歸田嗎!

這屯衛制度,怎麼說呢?

如果是以農耕為主的王朝,選擇屯衛制度還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農耕為主的王朝沒有太多的稅賦收入,供養不了太多的軍隊。

就好比以前的大明王朝,一年稅賦收入折算下來總共也就四五百萬兩銀子。

這點銀子能養多少軍隊呢。

糧餉就按原來的最低標準算,普通士卒每個月糧一石,餉一兩,將校逐級遞增,一個月下來,一萬人馬的糧餉折銀大概就是兩萬兩左右,一年就是二十四萬兩左右。

這麼算起來,十萬大軍一年就需要二百四十萬兩的糧餉。

也就是說,以前的大明王朝最多也就能養活二十萬大軍。

而且,這二十萬大軍還不能常備,一旦常備,朝堂上下成千上萬的官員就連俸祿都沒了。

如果發生天災,那更不得了,朝廷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災民餓死,根本就沒錢賑災。

這種情況下,把精銳大軍變成屯衛是可以理解的。

說白了,屯衛就是省錢,只要給他們地,讓他們自己去種,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就行了,朝廷根本不用支付糧餉。

當初洪武大帝就曾得意的夸下海口,養兩百多萬大軍不用花朝廷一文錢。

問題,這大軍你不養就廢了啊!

你讓百戰精銳解甲歸田去種地,他們還能上戰場嗎?

或許,第一代,也就是真正參加過大戰的百戰精銳臨時組織起來還有那麼一點戰力。

但是,幾代下來,人家就跟農戶沒多大區別了。

他們得種地養活自己啊,這種情況下,你能時常拉著人來操練嗎?

不能時常集結到一起操練,那跟農戶有什麼區別?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大明兩百多萬大軍屯田不到百年就不大會打仗了,直接被蒙元瓦剌部打得屁滾尿流。

歷史上,到了崇禎朝,最後能拉出來的精銳甚至二十萬都不到了。

這麼搞能行嗎?

肯定不行啊!

現在大明這麼大的疆域,沒有精銳大軍鎮守會怎麼樣?

那不就是人家眼里的肥肉!

不過,南居益的話倒是給泰昌提了個醒。

他想到了遼東軍和遼東屯衛的例子,他回想起了孫承宗重新組建遼東軍的過程。

當初遼東軍潰敗的時候其實總共都剩下不到十萬人馬了,後面,大明不斷從兩京十三省抽調屯衛精銳過去,最後才組成了二十萬遼東軍精銳。

這二十萬遼東軍精銳其實有大半本不是遼東屯衛。

不過,後來孫承宗卻把這些遼東軍精銳的家人全部調集到遼東屯田去了。

這樣一來,他們等于是跟家人在一起了。

有任務的時候,他們可以集結在一起,馬上出擊。

沒任務的時候,他們還可以回去幫家人種地。

所以,這大半本不是遼東屯衛的精銳在遼東鎮守了那麼多年,不但沒有出任何問題,日子好像還越過越紅火了。

這個方式就不錯。

就好比現在,他把遼東軍和遼東屯衛一把遷徙到遠離大明本土萬里之外的新荊州府也不用擔心二十萬遼東軍會因為思念親人而呆不住。

因為遼東軍的親人基本都編入遼東屯衛了,而遼東屯衛也全部遷徙到新荊州府去了,他們哪怕在那邊呆一輩子都不會出什麼問題。

想到這里,泰昌果斷道︰「屯衛制度可以參考一下,但我們不能完全按原來的屯衛制度來。

因為我們這會兒不差錢,完全不用省那點糧餉。

我們可以在四方設立四座大營,每座大營集結二十萬人馬鎮守。

而這二十萬人馬的家人我們可以全接過去,就在大營附近屯田駐守,這樣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

就好比現在的遼東軍,二十萬遼東軍的家人基本都是遼東屯衛,我們一把將遼東軍和遼東屯衛全部遷徙到新荊州府就沒什麼問題。」

呃,這個想法的確很不錯。

不過,這樣也會出問題。

南居益又和徐光啟對望了一眼,最後還是內閣首輔徐光啟小心的提醒道︰「皇上,您說到遼東軍,微臣不能不斗膽提醒一下。

當初隆萬盛世也就是隆慶朝到萬歷初年的時候遼東軍也是相當勇 的,遼東鐵騎那也是天下少有的勁旅。

那個時候的遼東軍之所以能如此厲害跟寧遠伯李成梁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朝廷也相當器重寧遠伯,遼東之事基本上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結果,不到二十年時間,寧遠伯便驕奢成性,搞得遼東民怨四起,遼東軍也幾乎成了寧遠伯府的私軍。

李成梁在世的時候,遼東軍戰力還沒怎麼衰退,兩次援朝遼東軍都表現的相當英勇。

但是,隨著李成梁去世,其長子李如松也戰死沙場,遼東軍的驕兵悍將便無人能治了。

特別是李如柏和李如梅,這兩人仗著寧遠伯府的威名,在遼東那就是無人敢招惹的紈褲。

第一次薩爾滸大戰之後,李如柏因言官彈劾羞憤自盡,遼東軍便差不多廢了。

當時熊廷弼還能憑鐵腕管住遼東軍那些驕兵悍將,後面換了個文弱書生袁應泰,遼東立馬就變成了一盤散沙。

皇上,微臣對遼國公並沒有什麼意見。

不過,遼東這些年的得失的確值得我們警醒啊!」

這意思,如果任由遼國公一系獨掌遼東軍大權,很有可能會跟當初寧遠伯一系一樣,直接把遼東軍給整廢了,甚至還會造成邊疆的危機。

泰昌當然一听就明白了,徐光啟的意思就是害怕遼國公一系跟原來寧遠伯一系一樣,會變成軍閥!

這個問題的確不得不防。

那麼怎麼防呢?

這個其實還是比較好防的,辦法有很多,分散他們的權力,卡住他們的糧餉,甚至實行輪換制等等都是不錯的辦法。

泰昌想了想,隨即微微點頭道︰「嗯,這個的確不得不防。

這樣吧,我們把四大營的權力分作三部分,把權力分散一下,不要讓一人一家獨掌所有大權,同時我們還可以實行輪換制。

簡單來說,就是當朝皇帝任命大營主帥負責指揮大軍作戰,主帥任期可以長一點,但是只有指揮作戰的權力。

另外,我們還可以讓都察院提名,內閣審查,提交當朝皇帝批準,任命大營總督,負責統管大營日常事務和糧餉供給,總督的任期一般三年,最多六年。

同時,我們還可以讓兵部提名,內閣審查,提交當朝皇帝批準,任命領兵將領,包括總兵、副總兵和參將,負責領兵作戰,這些領兵將領的任期一般五年,最多十年。

這樣一來,主帥就只有指揮作戰的權力了,並不參加大營日常事務管理,領兵作戰的將領也全是兵部提名的,跟主帥沒有任何關系。

你們覺得怎麼樣?「

如果真能這樣自然是沒多大問題了。

徐光啟連忙拱手道︰「皇上英明,如果能一直執行下去,應該是沒問題了。」

這意思,別搞著搞著又讓誰大權獨攬就行。

泰昌微微點了點頭,隨即鄭重道︰「嗯,等下你們列個詳細的章程出來,我們以大明律例的方式推行,這律例里面寫清楚,以後誰都不能獨掌一方大營所有大權。」

徐光啟連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泰昌緊接著便鄭重道︰「那就這樣吧,我們得盡快設立四大營,讓在外征戰的將士安心。

東大營就定在西殷都群島,由衛國公孫傳庭擔任主帥。

西大營就定在新金陵城,由保國公盧象升擔任主帥。

南大營就定在新荊州府,由遼國公孫承宗擔任主帥。

北大營暫定在察哈爾草原,由趙國公曹變蛟擔任主帥。

各大營兵力暫且都定為二十萬,凡確定在大營駐守的,其家卷全部遷徙到大營附近去屯田或者放牧。

至于總督和領兵將校,你們跟太子商議就行了。

總之,一年之內,必須讓四方征戰的將士都穩定下來,有沒有問題?」

南居益聞言,連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