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52章 第十九個任務 秦時之劉畢的雄心25

「這個,陛下不如效法三皇五帝,輕車簡從,乘坐牛車,並且用草繩拴住車輪,可以減少對山石草木的傷害。」那老博士不知道出于什麼目的自顧自的說道。

始皇帝听的腦袋都有點疼,這特麼都是啥建議。這腦袋是瘋了麼?

他不想親自呵斥這個老頭,他看了一下自己的心月復,李斯和趙高,可惜這兩個人都沒有出頭的意思。不是他們不替皇帝長臉,而是他們的解決方案很簡單。趙高會直接解決掉那個不開眼的博士。李斯則會直接讓廷尉把那老博士給下獄問罪。

不過顯然這些並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至于說,上場辯論,他們並沒有把握會贏。

「劉畢,你覺得如何?」皇帝點名陸仁炳。

「學生認為這位博士所言有理,所以請陛下賜他牛車繩履代君登山!」

「準!」始皇帝心情頓時很舒爽。你自己想做那個牛車,你就坐吧。朕不攔著,但是別耽誤朕。」

那博士腦袋有點方,他其實就是想標新立異,提個建議,讓皇帝吃點苦頭而已。那個叫劉畢的小子當真是不當人子。

有了這位博士做榜樣,其余的博士放棄了刁難,只是詢問一些方案中的細節問題。伏念全權委托陸仁炳負責應對。

結果因為陸仁炳準備充分,對答如流。始皇帝對于他的欣賞之情溢于言表。陸仁炳又趁機獻上了造紙術,這一下始皇帝更是龍顏大悅。

最後當場封陸仁炳做博士,听說他還是帝國的五大夫爵之後,當場升了他一級爵位,成了十級的左庶長。這個左庶長現在只是爵位,已經不是職位了。

陸仁炳作為封禪泰山禮儀的起草人,被陸仁炳點名進入了封禪大典的籌備委員會跑腿。

伏念也在這個委員會,同樣的趙高,李斯還有一個陰陽家的人,陸仁炳不認識他。

陸仁炳資歷淺薄,在這里只能跑腿。不過因為是方案起草人,為了皇帝陛下的大事,大家也都不敢怠慢他。

雖然沒打算幫始皇帝穩固江山,但是不耽誤陸仁炳盡心盡力的籌劃封禪大典。這是他的學術成就。是能載入史冊的成就。

歷史上始皇帝的這次封禪其實算是失敗的。因為同儒家沒談攏,他趕走了蒼蠅一般的儒生,自己埋頭按照秦國自己的利益,祭祀了天地。結果或許是禮儀太簡陋了,怕遭到那些儒生的嘲笑,始皇帝的祭禮都做了保密。

就這樣始皇帝也沒有避免被儒家拉出來痛罵幾千年。還編造了始皇帝登泰山,遭遇大風雨,只能在樹下避雨的故事。也難怪始皇帝後來要焚書坑儒,實在是這些關東的儒生嘴太碎了。

這次雖然其余的那些博士,被陸仁炳得罪了個遍,但是皇帝並沒有跟他們撕破臉。陸仁炳還是很大氣的請他們參與了具體的祭祀大典。

主持祭祀本來就是儒家的看家本領之一,據說替貴族辦喪事,是孔子的弟子們主要的就業崗位呢。

封禪泰山畢竟是千年難遇的機遇,這些儒生還是不願意錯過這個名流青史的機會的。陸仁炳已經許諾,凡是參與這次禮儀的人,都會刻碑留念。這一下就擊中了,這些好名的大儒門的軟肋。

大家都盡職盡責的完成了分配給他們的任務。陸仁炳的這一招,連荀子和伏念都感佩不已。他們兩個可沒有那個本事命令一干大儒幫他們做事。這幫人不罵他倆就算是給面子了。

始皇帝以及他的手下們辦事都簡單粗暴,按著始皇帝自己的意思,封禪泰山,那麼麻煩干嘛。老子帶著人上山,祭祀天地,然後下山到梁父山,祭祀地神也就完事了。歷史上他也是這麼干的。

陸仁炳可不能讓他重蹈覆轍,于是他仗著那天應對得當的,給了皇帝一點印象的機會,特意向行宮申請覲見。得到了一個與皇帝單獨奏對的機會。

借著這次機會,陸仁炳向皇帝闡述了事件營銷重要意義。

「陛下,自古只有聖明的君主,才有封禪的資格,陛下這次封禪數百年都不得一見,可不能草率,必須要讓天下人都能見識到皇帝的威儀才行。所以•••」

始皇帝考慮了一下,覺得有道理。于是他就全權委托陸仁炳去操作。于是各郡縣,都收到了皇帝的詔書,皇帝要封禪泰山,要求每郡縣都要推舉當地德高望重的賢德之人,乘坐公車來泰山參加儀式。

各地考評為優的軍吏也被要求來參加大會,諸子百家,各行各業的代表也都有名額。

尤其是商人,通過捐款就可以獲得參加名額,據說有希望將名字刻在石碑上,名流青史。這一下是時間就拖了兩個月。始皇帝還去了其他幾個地方視察,等到中秋才齊聚泰山。

陸仁炳已經委托當地熟悉泰山氣候的人員,預測了天氣情況,保證當天不會出現刮風下雨的天氣。山上的道路已經修繕,還修建了休息用的涼亭設施,祭壇也已經修築完善。

由于有商人們的捐款,資金充沛,各種設施都修建的相當豪華。

始皇帝雖然力求節儉,但是那是要求別人,他自己可不是個會節儉的人。因此嘴上雖然訓斥陸仁炳奢侈,但是內心還是美滋滋的。

在封禪之前,始皇帝接見了來自各地的賢達,這也是他統一天下以來,第一次召開這種會議。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知道這種機會有多麼的重要。這是一個他了解天下情況的最好機會。

其實他感覺自己宵衣旰食,日夜工作都是為了這個天下,這些臣民。但是根據他得到的消息,他在民間的名聲是越來越惡劣。單靠臣子們上報的那點東西,他根本就沒辦法了解這個天下具體發生了什麼。

始皇帝並不是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君主,他在找過做質子,吃過不知道多少苦頭。但是作為一個君主,他注定是與他的子民是隔開的。官僚貴族們想要架空皇帝,是很容易的。

所以這次始皇帝,同這些各地的賢達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座談會,了解到了許多奏疏上了解不到的情況。當然了這些座談會也是陸仁炳幫他安排的,他很滿意。

他多次巡視東方,除了震懾宵小,其實也是想了解關東的具體民情。可惜浩浩蕩蕩的軍隊,將他和地方人民完全的隔離了,他也沒辦法。所以他很珍惜這次機會。雖然這些代表也都是經過別人篩選的,但至少他們是真的地方人士不是嗎?

陸仁炳這麼做,並不是想幫助皇帝做什麼,他就是為了揚名和斂財。各地來的人都是他安排接待的,想要在石碑上留名,那是必須要經過陸仁炳面試審核的。

陸仁炳還打算給每個留名的人做個小傳,結集出版。這些都需要經費,地方賢達們應該不缺這點錢吧,豪商巨賈就更是趨之若鶩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