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63章 第十三個任務 朱由榔的願望6

明面上莽白還是緬邦的王,但實際上這個國家已經完全掌握在了陸仁炳的手里。陸仁炳不斷的,借助莽白的名義,調動緬邦各地的軍隊,清洗安插,教育,訓練,收買。最終牢牢的掌握了緬邦上下二十余萬兵馬。

雖然這些兵馬目前還處在中看不中用的狀態,但這些人都是陸仁炳自己能掌握的力量。是他能夠鎮壓那些軍頭,文武大臣,穩定緬邦的根本。

做到這一步,陸仁炳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掌握了軍隊,陸仁炳開始整合整個緬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緬邦內部都是個部落集合體,上緬下緬,矛盾重重。爭斗了幾千年,永遠也不會停歇。

但是這些東西歸根結底,都還是上層人的事,只要發動群眾斗群眾,什麼矛盾就都沒有了。所謂那啥斗爭一抓就靈。陸仁炳就是這樣開展工作的。他們這些明人始終都是外來者,要想在這里立足,僅僅依靠緬人上層是絕對不行的。

所以等陸仁炳掌握了軍隊後,各地的的明官,便開始接受陸仁炳的指示,發動了大規模的平地權的運動。

各地的平民奴隸,翻身做了主人,舊的部落首領和奴隸主紛紛被打倒。此起彼伏的反抗被陸仁炳輕易鎮壓。一年的時間,緬人幾千年的統治基礎就消失了。從中原來的讀書人,被陸仁炳派下去,開始了大規模的教育。

這個時代的民眾沒有民族意識,只要教育好了,這里的民眾就是大明的子民。從各地來的大臣,士子的熱情得到了極大的鼓舞。誰都能想得到,若干年後,緬地將成為大明復興的基地的美好前景。

陸仁炳也在軍隊里,開展了同樣的習漢字,說漢語的訓練。這項運動持續了十年,基本上緬人新一代人都能簡單的听說漢語了。

在發展教育,改革土地制度的同時,陸仁炳也開始了清理官場的運動。各地處理了一大批貪污腐化,魚肉百姓的惡官,贏得了民心的同時,也變相實現了對緬人上層的清理。

至此緬邦從上到下徹底掌控在陸仁炳的手掌心了。

李定國終究是沒有熬過去,只比原來的歷史上多活了兩年就去了,其余跟著永歷東跑西顛的老臣,也都陸陸續續去世了。

陸仁炳分析除了年齡大之外,也跟這邊的氣候有關系。

幸好來投奔的士子,官員比較多,陸仁炳有足夠的人手。

老臣去世也好,他們資歷老,能力強,毛病也多,不好控制。最主要的是,他們把各個時期的黨爭完全的帶來了。

搞得這個小朝廷烏煙瘴氣,閹黨東林黨互相指責對方誤國,正統出身的,看不上匪寇投誠的,從一開始擁立永歷的,看不上從別的小朝廷跑過來的。

在外作戰的將領看不上只知道逃跑的內閣大臣的。

反正是一團糟糕,你想調節都不可能。陸仁炳只能一再下詔,禁止黨爭,並下詔對于歷史遺留問題不再追究。

每人後頭都是一堆屎,現在對那些問題窮追不舍,只能是把人往對面推。

如果不是現在不宜惹事,陸仁炳都想頒布詔書,通告全國,連那些幫著滿清打江山的人,比如吳三桂等人都赦免了,還要封他們大大的官。

嗯,反正現在自己偏居海外,這些詔書發出去,別的不好說,搞得清廷人人自危倒是有可能。

本來這個時代,清廷內部滿漢之爭,就特別嚴重。陸仁炳再來個火上澆油,估計會燒得更旺。

不過這些都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清廷的人,也不是傻子,對于如何拉攏人心,人家玩的溜的很。

對于漢官的封賞那是大手筆的很,王爵,侯爵不要錢一樣的扔出去。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帶路黨,為人家拼殺。

相比于明朝這邊,一開始是吝封惜賞,最後是濫封爛賞,一團糟。

算了,陸仁炳仔細想想,如果自己真的那麼做,肯定沒等到清廷內亂,先等到的就是吳三桂表忠心的大軍。

陸仁炳下令各地偃旗息鼓,潛伏待機的命令,剛剛有點效果。陸仁炳可不想將好不容易得來的喘息之機浪費掉。

陸仁炳加強了統治的同時,同荷蘭人,英國人的貿易,並且開始建立自己的海軍。

鄭經那里是靠不住的。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就去世了。因為郡王爵不世襲,所以鄭經自領的爵位其實不合法。

不過事情報到陸仁炳這里,陸仁炳沒那麼小氣,直接追贈鄭成功親王爵,謚忠武。

並準許鄭經襲親王爵,世鎮呆灣。

與此同時追封了一大批此前,犧牲的功臣將領。算是收攏人心。

但是鄭家其實就是藩鎮,陸仁炳是不能依靠他們的。好在緬邦搞航海的條件也不差。

清廷搞遷界禁海,大批沿海漁民逃到南洋謀生。這些人都被陸仁炳接了過來,他們就是陸仁炳建立海軍的資本。

陸仁炳在南陽下苦功,埋頭種田。同時恢復了東廠,錦衣衛,不僅監察內部,還胖兩個組織擴展到淪陷的廣大地區。

主要任務就是恢復組織,聯絡反抗勢力,刺探情報,策反人員,收攏人才,散布謠言什麼的。

這些工作陸仁炳都是親自抓的,派往各地的人員,陸仁炳都要親自給他們上課做培訓,跟他們講的都是超時代的東西。陸仁炳也不知道,最後能起到什麼效果。

反正陸仁炳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保存自己,等待時機。

清廷對于反間諜工作也是很重視的,這些人不知道要犧牲多少。

陸仁炳一批批的培訓他們,又一批批的把他們派往各地。

每一批次與前一批的人都不相識,同一批次的人,根本就不會派往同一個地方,組織間的聯絡方式,也都是劃時代的,保證不會被輕易一鍋端。

最後東廠和錦衣衛膨脹到,廠督和指揮使都無法掌控的程度,陸仁炳分別成立了兩個參謀室,來直接控制兩個組織的事物。

杜絕了廠督,和指揮使一手遮天更狀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