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九章 第三個任務 三國之董卓 7

隨著匈奴貴族的投降,剩下的匈奴人包括牧奴,婦孺都放下心來。

陸仁炳又從諸部搜羅了3萬能戰的騎兵,重賞之下,這些騎十無視了,氣得鼻子都歪了的頭領們,跟著陸仁炳走了。

剩下的人被陸仁炳,安排專人分清楚駐地,七部人馬在各自頭領的帶領下,按照陸仁炳的安排奔赴新的駐地。當然少不了陸仁炳大軍的護送。

陸仁炳安排匈奴人,收攏騎士,安撫人心,又過去了兩月。這兩月,陸仁炳並沒有閑下來,而是給到手的軍隊,升級裝備。並州,河東都是鹽鐵重鎮。並州還有煉鐵最重要的資源煤炭。

陸仁炳來到寶地,豈能空手而返。四個月的時間,足夠陸仁炳給並州的煉鐵業來個大升級。焦炭煉鋼,煉鐵,對于惡補了一些土法冶金的陸仁炳來說,並不是難事。並州,河東從春秋時代就開始冶鐵,冶鐵規模在漢代也是相當驚人的。

陸仁炳收攏工匠,升級冶鐵設備,鼓風機,焦炭,土高爐,土鍛機,夾鋼法,炒鋼法。再優化生產流程。招募流民挖煤,燒炭,運輸解決了幾萬人的就業問題。

四個月,生產了幾十萬斤的好鋼鐵。這些升級過的冶鐵所,全部被陸仁炳的人手控制,暫時不能便宜其他人。

陸仁炳現在手握20萬人馬,對于軍械的需求量龐大到驚人。想想龐大的東漢,在平時也僅養了幾萬常備軍,就知道養軍隊是多麼耗錢了。

並州殘破,根本養不了這麼多裝備精良的軍隊。好在陸仁炳現在竊據大漢中央權柄,可以舉全國之力,供養這支大軍。還能在並州光明正大的搜刮豪強,才能勉強維持。開闢財源,供養軍隊迫在眉睫。陸仁炳現在還是並州牧,並州是他的地盤,他做什麼都沒人管。所以加速並州的工業化就迫在眉睫了。

只有工業化的並州,才能供養更多的軍隊。好在現在陸仁炳天時地利人和都握在手中。

並州戰亂,流民遍地給陸仁炳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匈奴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跟投人們走了。陸仁炳也接收了3萬騎士的家人,大約有16萬人,這些人全都是現成的勞力。

搜刮並州的豪強,囤積了大量的糧草,金銀,有了充足的起步資金。並州有鐵礦,煤礦,簡直是工業化的最佳基地。有了鋼鐵,就有了強軍,有了強軍就有了天下。

不種田更待何時。

升級裝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升級騎兵裝備。

中國騎兵使用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是騎兵裝備還是很簡陋,馬鞍簡陋,馬鐙還是木質的,馬的蹄鐵也沒有大規模的裝備。騎兵的戰術還是以騎射為主。

陸仁炳手下現在連同西涼騎兵匈奴騎兵,以及洛陽騎兵,擁有騎兵7萬,馬匹10幾萬,堪稱整個大漢朝規模最大的騎兵集團。

升級騎兵裝備後,陸仁炳的軍團無敵天下,就不只是說說而已了。

漢代騎兵之所以昂貴,除了騎士訓練不易,騎士馬匹的消耗昂貴之外,馬匹的損失狀況嚴重也是重要的原因。

西漢北伐匈奴,一場戰役下來,損失幾萬匹馬都是小事。重要原因就是,馬的防護措施不到位。馬蹄上沒有蹄鐵,在路況差的時候,馬蹄磨損嚴重,很容易使馬受傷。馬匹身上沒有護甲,很容易被弓箭射傷,陸仁炳現在有錢有鐵。

于是花費重金,給所有馬匹裝上了蹄鐵,配上了護臉皮甲,裝備了高橋馬鞍,雙側鐵質馬鐙,每個騎士配備了環首鋼刀和長槍,勁弩。

不分胡漢,一體裝備。因為這漢代的騎兵本來就是以羌人,匈奴,烏桓,鮮卑人為主,這些軍士的忠誠毋庸置疑,所謂族群的差異,只存在于高層和讀書人的口中。匈奴中不乏逃亡和擄掠的漢人,漢軍中更是充斥著邊郡的羌胡。

要不然你以為,匈奴和鮮卑寇略邊郡為什麼要擄掠人口。族裔的區別只存在與讀書人和統治階級的口中。無論胡漢,底層的人口,都是統治者眼中的工具人。

工具人們也有自己的自覺,誰給口飽飯,就跟誰混。

所以你以為為啥,歷朝歷代都要進行忠義教育。為啥大清朝還要為岳飛立廟,蒙元還要為文天祥立傳。

忠義之士,對于任何統治者都是需要的。無論這個人是敵人還是自己人。忠義的人,在全世界都受到敬仰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陸仁炳對于裝備匈奴騎兵毫無壓力,這些騎士的家人都在自己的控制中,全家人都吃著自己的飯,誰腦子抽了才會背叛。

騎兵換裝之後,還需要磨合。從單純的騎射,換到騎馬沖鋒砍殺,戰術有了革命性的變化,任何騎士都需要進行系統訓練。

陸仁炳查閱過歷史上著名騎兵的戰術戰法,他將自己記憶中的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分給各個統兵的將領,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訓練這些騎兵。具體的應用,還需要一場場實戰來檢驗,最終形成新的戰法。

這些都不需要陸仁炳操心。

陸仁炳從各軍選調了5000余騎術優良,武藝高強的軍卒精選了1萬匹高大健壯的良馬,組件玄鐵重騎營,徐晃為主將,這5000人能身披重甲,一人雙馬,馬匹也全身具裝。用以沖破敵陣。

又抽選3000人身強力壯的壯士,組成身披重甲的陌刀隊,號曰陷陣,主將高順。

步兵的裝備也升級,皮甲,鐵甲配齊,長槍短劍彎刀,水壺,箭袋,頭盔等一眾裝備全部經過改良,步兵還配備了車盾,大車裝備到屯,以騾馬為腳力,平時拉帳篷兵器,遇到戰斗時,車盾用以構築工事,抵御箭矢及騎兵沖鋒。

陸仁炳平靖並州和匈奴後,坐鎮太原,開始修整軍隊,種田煉鋼。

昭寧二年二月,陸仁炳平定匈奴之亂,收復河南地,請北地郡,上郡,九原五郡回遷的奏章到達朝廷。

董卓經過幾個月的與這些大佬們的溝通,已經得到了他們的承諾,釋放袁紹等人,不追究他們的謀逆之罪,代價是董卓進位太師,丞相,領並州牧,封郿縣候,南宮的復建費用由所有事家族共同負擔,另外還要加上袁紹這些人的贖罪錢,想要官復原職還要再納一次買爵錢。價格都是按照靈帝劉宏同志的價格表來的。不要現錢,只要糧食和布帛。

借著董卓平定並州收復河南地的借口,雙方的交易開始達成。朝廷下詔,晉董卓為太師,丞相,郿侯,領並州牧,賜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下詔赦袁紹等一干人等謀逆之罪,著出糧帛贖罪,並且負擔恢復南宮的花費。

陸仁炳幾個月的時間,已經調查清楚了這些人家族的資財,按照身家給個人開了一個肉疼但是剛好能負擔的價位。

現在大漢天災並在不斷,土地財富又都集中在地方豪族之中,朝廷財政困難。靈帝都靠賣官蠰爵來維持朝廷運轉了。現在有個能從豪強身上刮錢的機會,陸仁炳當然不會放過。

兩漢鼎盛時,歲入20到40億億錢。現在糧貴錢賤,為了應對接下來的幾年的災害,陸仁炳不受銅錢,只要糧食。

扣押起來的的上千郎官,和各級軍將,家資豐厚。在得到陸仁炳的條件後,只肉疼了一下便答應了。

詔書下達之前,各地的糧車已經起運。陸仁炳命人修整好了太倉,又重整了敖倉。因為關中今年大旱,需要賑濟。所以又修整了關中各郡的倉城,命令關西的糧草直接運抵這些倉城。最後所有倉廩都屯滿了糧草,足夠應對關中兩年之用。

地方豪強的豪富可見一斑。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為了陸仁炳派可靠人手,帶領重兵把守好這些糧食。便放了那些關押的罪囚。

袁紹,曹操,袁術邁出牢籠,精神還有些恍惚。被家人帶回家中,半個多月都沒有恢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