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二十四章︰應運而生

明朝內地的老百姓都吃得寡澹,那是因為鹽太貴了。

鹽之所以貴,不僅僅是因為鹽稅高,更大原因是太多官僚資本撈鹽政的銀子。

崇禎朝鹽的平均價格高達三四十文錢一斤,沿海便宜一些,內地價格比較高。

根據地曬鹽,一斤的成本一文錢足夠了。

黃毅當然也得收鹽稅, 良心價五文錢一斤,根據地官辦鹽店面向老百姓售賣青鹽,價格十文一斤童叟無欺。

當然,明朝官宣一鹽引的鹽稅大概只有六錢銀子,一鹽引是二百明朝市斤,算下來一斤還低于五文錢。

但那是官面上的,就跟計劃內物資一樣, 不是誰都有本事弄到。

明朝的稅收其實真的不高,即便加上遼餉、練餉、剿餉這後世詬病的三餉也不算高。

壞就壞在各級的加派, 最後老百姓需要承擔的稅賦甚至于是正稅的好幾倍。

歸根結底是因為過于貪腐,簡直是涸澤而漁,達官貴人驕奢婬逸,普通老百姓民不聊生。

富庶的江南老百姓承擔了過重的稅賦,所以對朝廷沒有一絲感情,更多的是怨恨。

其實他們上交的稅賦朝廷只能拿到四分之一而已,真的不是朝廷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而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敲骨吸髓。

這怪誰?怎麼就造成了這種現象?

這跟帝國的當家人崇禎皇帝不能識人用人不無關系。

這也跟東林黨左右江南局勢,口口聲聲朝廷不能與民爭利,其實是為了維護東林黨自身利益有關。

黃毅太了解明末歷史,知道改造一個舊世界難于上青天,打破一個舊世界相對容易。

所以選擇了在口外開闢根據地,從教根據地群眾讀書識字開始, 逐漸培養出敢于革命的軍人、能夠和基層群眾打成一片的民事管。

要錢糧養兵、養民事官, 沒有稅收怎麼行?

僅僅是稅收肯定不夠, 還得支撐起國有企業賺錢。

當然, 此時就談國企為時過早, 只能看做根據地公有企業。

根據地自營鹽店就是這種公有企業, 鹽的批發量也是二百斤起跟朝廷一鹽引相同,批發價每斤八文錢,給李維達優惠價,七文錢一斤。

李維達以這個價格拿到青鹽,還要比用鹽引采購便宜,獲利能夠翻倍,故而越買越多。

他家從關內采購的貨物中,有一樣其他商家根本瞧不懂。

幾百上千年,真的沒見過誰往口外販運大量毛竹。

唉!沒辦法,關外還就真的不產竹子。

鋼鐵產量太低,除非重要的承重梁使用一部分鋼筋,其余的混凝土部分都是以經過烘烤防腐殺蟲的竹條用來替代鋼筋。

因為根據地生產水泥,使用混凝土澆築,所以修建中小型水庫事半功倍。

即便已經到了隆冬季節,各種室外的工程都停工了,根據地依舊在大干快上,數萬壯男、健婦忙得熱火朝天。

沒辦法,這年頭沒有挖掘機、粉碎機,開采石頭, 把石頭砸碎運到水泥廠堆料場, 需要太多勞動力。

農閑,農民有時間,所以組長、小隊長、中隊長組織起青壯年在根據地城池附近開山采石。

這不是發起勞役,根據地不派遣勞役,組織大生產運動采取雇佣制,參照完成的工作量發放工錢。

革命當然要體現在多方面。

根據地早就發動了車輪革命,開始研究,哦不,談不上是研究,而是根據黃毅繪制的圖紙打制鋼鐵軸承、轉向軸等等零部件。

根據地去年年底就執行了黃毅強行推廣的度量衡標準,這當然是照搬後世的毫米、厘米、分米……

用來做標準的是黃毅工兵鏟手柄里的輔助工具之一,一把拉足了有一米長的鋼卷尺。

即便有統一的尺寸、準確的圖紙也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打制軸瓦部分有些難度,必須是手藝精湛的老師傅。

材料的要求也很高,都是老師傅口中說的百煉鋼。

根據地出產的鋼鐵因為燃燒焦炭使用了風溫技術,爐溫提高了接近二百度,達到了一千三百多度超過了鋼鐵的熔點。

所以足夠把生鐵和熟鐵融化為全液態,再也不是十七世紀最常見的半晶體。

故而鋼鐵的質量提高了一大截。

再有重錘鍛打去除雜質、增加鋼鐵的密度,根據地鋼鐵廠出品的鋼材質量都達到百煉鋼的標準。

藍進魁、齊大山等等經驗豐富的大師傅通過往鋼水里加螢石提高熔液的流動性,除去有害雜質硫和磷。

這當然是黃毅教的,只不過黃毅不知道該加多少,最後的比例都是大師傅們模索出來的。

黃毅不止提議加螢石,還有石灰石、石灰、氧化鐵皮、鐵礦石、燒結礦等等。

反正黃毅把有關資料記載的,這個時代能夠識別的可添加劑都說了。

通過月兌碳加碳增加鋼材的硬度也說明了。

有了黃毅指出基本正確的方向,再有因為待遇好,得到尊重,所以積極主動工作的大工匠們集思廣益。

根據地生產的鋼鐵當然是質量越來越好,品種越來越多。

有了合格的鋼鐵制造黃片、擊錘,齊小山他們打制的燧發槍終于達到了接近八成的發火率,開始量產。

當然,這個量並不大,一個月三四十支,大概每個月能夠增產三成。

生產出了能夠制造合格黃片的鋼材後,黃毅畫了圖紙,要求大師傅們開始打制螺旋彈黃減震器。

他腦子里有了構思,準備制造舒適輕便的四輪馬車。

根據地城池不適合設計水力機械,因為河流、湖泊的水有大半年不是結冰就是流冰凌狀態。

但是根據地有個得天獨厚的大好處——畜力遠多于人力。

所以畜力百斤、千斤大錘就應運而生了。

蓄力大錘不是黃毅的金手指,齊大山、藍進魁、劉漢等等大工匠以前都見識甚至于使用過。

只不過根據地的畜力大錘比他們以前看到過的大很多罷了。

藍進魁、劉漢等等大工匠覺得很大、很震撼的畜力錘,在黃毅眼中不值一提。

一千五百明朝市斤的大錘,需要六匹馬或者三頭牛才能拉動、提升,瞧上去比較厲害。

其實在後世這算個啥?就是個一噸錘而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