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三十章 關稅和貨幣

听到朱棣的問話,朱啟那叫一個晴天霹靂,若不是周圍人太多了,當即就要給朱棣腦門上來個花生米。

「別瞎說,我與大哥那是什麼感情,怎麼會干出這等事情來。」

朱啟惡狠狠的說完,朱棣這才松了一口氣,說到︰

「我就說嘛,那純粹就是他人胡說的傳言,三哥若是有奪嫡的打算,怎麼可能會不告訴我呢。」

朱棣一副「我是三哥好幫手」的表情,也是給朱啟看的一陣無語。

甚至朱啟覺得,自己如果今天起兵造反,晚上朱棣估計就會追隨自己了吧。

但造反這種事情是萬萬不可能的,自己小日子過的這麼開心,太子朱標也還健在,誰沒事干來啊造反呢。

那邊大朝會的儀式還在繼續,待到百官入朝之後,很快就听到有人喊一聲「皇帝到!」。

隨後在一長串的天子儀仗後面,就見到穿著一身冕服的朱元章,大步流星的走了出來。

其余百官們看到皇帝之後,也是齊聲高呼萬歲,跪拜行禮。

一通禮節之後,便有一群服裝各異的外國番邦使臣們,在一個太監的引導之下,魚貫走入了大殿之中。

那些使臣之中有不少人還是熟悉的面孔,朱啟也是認識的,他們看到遼王殿下自然也是十分恭敬。

不過這時候還是一個個的看向台面上的朱元章,畢竟皇帝還在前面呢,他們也不敢隨便胡亂看向邊上。

眾人一並跪了下來,齊聲高呼了一聲萬歲。

他們是外邦使節,主要過來就是為了朝貢大明,而國與國之間的朝貢,在這個時候,還是互相交易的一個過程。

明朝這邊自然要稍微吃虧一點,給的東西要比他們帶過來的要昂貴一些。

不過換來的也是有很多的好處,比如國際上的外交聲援。

還有就是軍隊路過他們邊境的時候,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補給,以及讓他們承認大明是宗主國。

由此而來的國際聲望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方說朱啟上一次,阻止納哈出吞並草原部落的時候。

這些番邦就曾經不止一次的幫助過大明,即便是沒有出兵出錢,但他們在輿論上,可是出了不少的力氣。

那些請戰書送到納哈出那邊,可是一下子就把納哈出給嚇到了。

不論怎麼樣,朱元章看到面前這些臣子們一一下跪行禮,臉上也是充滿了笑容。

隨後讓他們平身賜坐,這些外國番邦的使臣們入座之後。

很快又奏起了音樂,然後有歌舞的表演,這些自然都是早就安排好的事情。

而朱元章也讓人端上了酒菜美食,今天的大朝會和之前的朝會可是大不相同的。

要上來的酒水可不是讓大家吃的,而是用來看的。

大朝會既是彰顯大明國威,又是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國運昌隆,自然是隆重之至。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所以今天端上來的酒水酒肉,其實都是祭祀用的,看上去就沒什麼胃口,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的清水肉罷了。

當然,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吃的,只是味道實在是不敢恭維。

朱啟稍微撕了一口塞在嘴里,嚼如蠟紙,而且還有一股腥騷的味道。

干脆就吐出來,放在桌子下面,當做無事發生了。

隨後便是一連串的祭天儀式,還有祭祀的儀式環節等等。

朱元章是平民起家的天子,對于禮節的事情最為重視,認為皇帝就該有皇帝的樣子,這些老祖宗就開始有的禮節,自然不會丟棄。

在禮儀官員的指揮之下,完成一系列的儀式和流程,只到最後一步祭天儀式了。

朱元章也是一把年紀了,這時候看上去倒也沒有任何的疲憊。

朱啟心里面暗暗覺得自己老爹身體可真是夠好,他這個小年輕,光是坐在椅子上都坐的有點累了呢。

如今的大明自然是風光無限,北元都被大明壓著打。

王保保又在遼王底下吃了一場敗仗。

那些來祝賀的使臣們,不用多說了,一個個的都在恭賀著大明。

希望能夠獲得明朝皇帝的冊封,成為大明的朝貢國的同時,也能夠保證自己的王位穩固。

畢竟有大明的保護,如果國家發生內亂的話,大明也定然不會置之不理的。

而朱元章對于這樣的要求,自然不會拒絕,那些要求冊封的領袖,也都一一給予了冊封。

這對于大明來說,自然是宣誓主權的大好機會。

他們名義上就認同朱元章是他們的皇帝,而他們的領土自然也是大明的勢力範圍了。

這其中以高原上的那些佛國,數量最多,而掌控了高原之後。

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也基本上在明朝的掌握之中了。

只是北面的北元勢力依然不可小覷,而明朝想要組建大規模的商隊,還得徹底解決他們的威脅才行。

其實朱啟都已經和朱元章商量過,組建商隊前往中亞進行貿易的想法了。

這可是一筆很大的收入啊,要知道西方那邊,現在對于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的需求量,還是非常巨大的。

在航海沒有辦法日常性展開的這個時候,絲綢之路的好處自然就不用多說了。

海上絲綢之路,也就是通過東南亞半島,不斷沿著海岸線抵達印度,再抵達阿拉伯半島,這條路線也可以開始開發起來了。

反正大明現在都已經發現美洲大陸了,如果不去開拓海上絲綢航線的話,那實在是有點浪費啊。

要知道這可是大量的好處,如果都讓中亞那幫人作為中間商,把這差價給賺了去,還不如大明自己組織團隊,然後去西方進行貿易和生意呢。

不過這肯定會受到中亞那幫人的阻攔的。

到時候免不了又是一陣沖突,肯定是有人要反對,說海上絲綢之路勞民傷財什麼的,與他人發生爭端,徒增傷亡雲雲。

那這些人真的都是腦殼子不好的,這絲綢之路帶來的好處是無法想象的,如果為了擔心怕別人和自己打仗沖突的,就放棄如此大的好處,那才是腦子不清醒的。

而朱啟也知道這不是一件小事,海上絲綢之路,定然會引起大明和中亞,尤其是帖木兒帝國的矛盾。

而現在大明和北元還打得難舍難分的,如今的帖木爾帝國雖然剛剛起步,但是雄才偉略的帖木兒已經成年,而且還正在帶著年輕的帝國不斷的前進。

沒過10來年就要進入巔峰時期了。

朱啟也知道大明如果不把北元那邊安排妥當,就去招惹帖木兒的話,這肯定不是上上之策。

所以朱啟打算等到時局穩定之後再說此事了。

朱啟坐在那邊想著這些東西的時候,突然邊上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

「遼王殿下,遼王殿下!」

朱啟恍然愣過神來看向邊上,才發現是一個大臣正在喊自己的,而其他的大臣也都看向自己。

原來是朱元章正在祭天的時候,喊自己上去和朱標站在一起,一同來完成儀式。

朱啟趕忙站了起來,對著面前的朱元章拱了拱手,然後恭敬地說道︰

「父皇這不合禮制啊。」

朱元章笑著拉起了朱啟的手腕,然後說到︰

「有什麼不合禮制的,這也是你大哥的意思,咱們都是一家人,你是咱老朱家里最優秀的一個,讓你來跟著我一起祭祖,也是希望你以後繼續保持下去,這北元咱還等著你去給他收拾。」

朱元章這麼一說,在看到邊上笑臉盈盈的朱標,朱啟也是只能硬著頭皮站了起來,朝著台上走去。

就見到文武百官都在台下觀望著,而遼王朱啟身為朱元章的第3個兒子,居然和太子殿下站在一起,隨後開始祭天祭祖的儀式。

前兩年,朱啟只是在台下遠遠望著,卻沒想到現在都已經能夠在台上跟著一起進行祭天祭祖了。

而朱元章帶著兩個兒子祭天祭祖完成之後,又說了一些勉勵的話,無非就是讓大家同心共力,一定要開創大明美好未來,種種如此的話。

說完之後便是冊封那些首領們為朝貢國,給予他們各種各樣的好處以及貿易份額等等。

不過今年的朝貢確實與以往有所不同,以前的朝貢都是他們從大明這邊拿各種各樣的好處,而大明卻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

不過有朱啟把關之後,朱元章也不再閉著眼楮讓他們拿那些好處了。

但凡是想要和大明做生意往來的都要交關稅。

沒錯,就是關稅的制度。

現在完全實行之後,那些想要來朝貢的朝貢國們,也不能拿著朝貢的名義免費換取大明的商品了。

想要拿商品也都要付關稅,而朝貢國的好處就是有朝貢的機會。

大明允許他們做生意,像北元這種。

不朝貢的連做生意的機會那都是沒有的。

這個方桉一公布下來之後,那些番邦使臣自然是有很大意見的。

他們本來就想著借著朝貢的機會來做買賣,大賺一筆明朝的錢,不過現在卻因為關稅的原因而沒有辦法賺多了。

畢竟關稅是很高的,原本能賺的利潤一下子就被壓縮了一半還多。

不過在這大朝會上他們也不敢說什麼,畢竟大明的文武百官都在,皇帝的面子也是要的。

如果這個時候來說什麼,以後怕是都沒有機會來朝貢了,這不等于砸了自己的飯碗嗎?

他們也只能等著朝會之後再活動活動了,而在初一的朝會之後,在初二的時候,這些番邦使臣們就開始找關系活動活動。

希望能夠想辦法減免他們的關稅了,不過大明官場這邊早就已經下了死命令。

朱元章也都打過招呼,誰敢在關稅這一塊上給開後門,誰就等著掉腦袋吧。

而那些官員們也是知道朱元章的脾氣的,如今這關稅已經是大明的重點項目了,自然是不敢胡亂來的。

那些找他們的使臣他們,也只能皺著眉頭給他們打發了。

還是一個從遼王府出來的官員,據說以前也是學著數學,現在被編入到稅務局里面的人,給他們這些外臣們出了一個主意。

這關稅既然是遼王殿下定出來的規矩,那你們想要想辦法,自然是要去找遼王殿下。

要知道現在,大明皇帝是把此事全權交給遼王殿下的。

那些外臣們一听這樣說還覺得真的挺有道理的,只是遼王殿下如此剛正不阿,到底會不會給咱們開這個後門就很難說了呀?

但總歸要試一試的,于是這些外臣們在有心人的介紹之下很快就聯系上了遼王朱啟。

遼王朱啟也是每日里忙得很,這時候見到他們听到來意也是大皺眉頭,搖了搖頭說道︰

「我乃是大明的王爺,怎麼可能干這種損害國家的事情呢?

萬萬不可,你們還是去找別人吧。」

好家伙,找到遼王殿下都不行,找別人還能有用啊?

直接找太子朱標和皇帝朱元章。還差不多,但他們也不敢去找、

一時之間大家也都沒了主意了,好在還是之前那個官員對著他們說道。

殿下也不是沒有需求的,最近听說在搞什麼印鈔的事情,若是你們願意把那些鈔票都買回家,在自己國家替代黃金白銀,用作結算貨幣的話,遼王殿下沒準會給你們稅收減免也說不定。

那些人一听都懵逼了,這自古以來都是黃金白銀作為結算的,如今還可以用這些貨幣來買東西嗎?

那當然可以呀。

這些使臣們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遼王殿下那邊詢問了此事,而遼王殿下听到他們的回答之後又是大皺眉頭問道︰

「本王最近確實有打算印一些紙鈔的,只是你們這話從哪听到的?」

他們也不敢出賣那個官員,只說是從旁邊道听途說來的,而朱啟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嘆了一口氣說道。

「此事很難辦啊,父皇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大明弄關稅了。

就算我給你們開這個後門,說實話能成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

不過咱們也都是老交情了,若是你們願意從我這兒買一些鈔票回去,在你們那邊用這些鈔票進行結算的話,倒也不是不可以。」

眾人一听,多少都有點湖涂,不過遼王殿下,還是非常有耐心的坐下來。

之後給每個人都倒了一杯茶,還讓人送來酒水,然後笑著說道。

「沒事,咱們慢慢來商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