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九十一章 備戰!

李成旭說的信誓旦旦的,如果換成一些意志力不堅定,頭腦犯渾的人沒準還真覺得這是個好方法呢。

但在朱啟這里,李成旭說的每一個字,那個放屁都沒有什麼區別。

把遼東半島交出去,就算是把北元擊敗了又如何?

那和石敬塘賣燕雲十六州有什麼區別呢?

更何況,大明也根本不需要高麗的幫助, 就能夠把北元擊敗。

即便是高麗這邊和北元聯手,也只是讓大明覺得棘手一點罷了。

不過不到最後時刻,朱啟還是會盡力避免大明同時和高麗以及北元進行作戰的。

二八開的局面沒必要弄成五五開。

朱啟倒是沒著急第一時間駁斥李成旭,而是很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隨後說到︰

「你們大王真的是這麼說的?」

李成旭很認真的點了點頭,隨後用斬釘截鐵的語氣說道︰

「這北元殘暴荒謬, 國運已經不長了,我們大王自然不可能繼續和北元站在一起。

但咱們大明天朝上國卻不一樣,氣吞萬里如虎, 大有吞並天下之勢,我們大王自然是願意追隨天朝上國。」

朱啟在心里翻了翻白眼,很想問一句,那你們還敢要遼東?

這李成旭說的當然都是奉承話,朱啟心里也明白,倒也不點破。

就是點了點頭,看上去很受用的樣子,然後說到︰

「你們大王倒是一直以來都很看得清楚形勢,不過你們大王接受北元的冊封。

我的父皇知道此事還是很生氣的,即便你們過來與我說這件事情,一時之間本王也不知道該如何回復你們。

不如這樣吧,使者就在我遼東府上住些日子, 待本王將此事匯報回去再做定奪,如何?」

李成旭自然也知道這討要遼東的事情,朱元章多半是不會答應的。

但遼王朱啟也沒有做主的權利, 這要是回去詢問朱元章估計還得鬧出事情來。

不過這是自家大王的命令,李成旭也沒有辦法違反這樣的命令,只能點頭麻煩遼王殿下回去詢問一聲。

接下來的幾天,李成旭都獨自一人呆在遼王府上,等待著回音。

而朱啟一連等了好幾天之後,終于收到了朱元章的命令。

原本以為朱元章是安排人員過來防守,卻沒想到,朱元章毫不退縮,直接主動進攻起來了。

聖旨一份是給朱啟的一份是給高麗大王的,

給朱啟的聖旨很簡單,就是驅逐高麗的使臣,然後準備備戰。

在遼陽當地募集士兵,而中原這邊,也已經抽調精兵往遼東派遣。

估計最早的一批,在一個月之內就能夠抵達遼東等等。

還有一份是給高麗大王的。

而這給高麗大王的聖旨,那可就沒有這麼客氣了。

先是一番痛斥高麗大王的背信棄義,前兩年還到我大明過來求公主,一副卑微的姿態。

我大明皇帝還給你封賞高麗國王的名號,結果現在你就投靠北元。

還找我大明要遼東,真是恬不知恥。

遼東什麼的就不要想了, 不僅遼東不會給你們高麗,而且你們高麗還要把鐵嶺還給咱們大明!

說起這鐵嶺, 在元朝的時候叫做雙城總管府, 李成桂就是出生在這個地方。

不過,鐵嶺在西漢的時候就是我們中原的領土。

到了後面,北宋孱弱大面積的北方領土都丟失給了蠻夷,而明朝洪武年間,鐵嶺位依然在高麗的控制之下。

朱元章是要吞並天下,統一中國的帝王。

自然不會讓鐵嶺繼續在高麗的控制之下,朱元章早就有了收月復鐵嶺的計劃和目標,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而現在看到高麗如此不識抬舉,那也不用多廢話什麼了。

朱啟看到聖旨之後,也是心里吐了一口氣,感嘆著不愧是千古一帝朱元章啊!

自己還在前後擔心,不想和高麗和北元兩面開戰的時候,朱元章已經大手一揮,管他三七二十一,把你打了再說。

這不僅僅是一種霸氣,更是一種自信。

朱啟看到朱元章都如此表態,強硬起來,那自己也不用跟高麗這邊都羅嗦了。

直接拿著聖旨就去交給了李成旭,板著臉孔說道︰

「李成旭啊,本王先前怎麼說來著?

這遼東也是你們高麗能夠隨意討要的嗎?

本王上報了皇帝,皇帝的意思,不僅僅讓你們不要再打遼東的主意,還要把鐵嶺趕緊還給咱們大明。

我知道你只是一介史臣,沒有這個權利,你把這聖旨帶去給你們高麗大王告訴他,現在趕緊來賠罪道歉,或許還來得及。」

朱啟一番話說完,背著手就準備送客了。

那李成旭也是眼前一蒙,沒想到大明的皇帝居然如此剛硬二話不說,就要和高麗撕破臉皮了。

這外交的藝術難道不是應該互相周旋周旋?

這是李成旭不太了解大明了,明朝自從朱元章開始,到崇禎皇帝自縊煤山而亡,整整200多年的時間里,每一任皇帝,除了叫門天子,那就沒有一個軟蛋。

對外從來都是,要麼別廢話,廢話就給我干。

明朝這邊的態度已經非常的強硬了,朱啟自然也會遵從朱元章的意思。

而李成旭被驅逐之後,心里面倒也沒有懊惱的情緒,畢竟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過李成旭打算回去的時候,朱啟還是和他語重心長的談了一番。

也不是其他的,就說自己和李成旭還是很投緣的,而這高麗如果膽敢對明朝開戰的話,結果可想而知,。

這高麗國王定然是活不了多久了,他不希望看到李旭這樣有能耐的人,就這樣死在這種戰爭之中。

隨後,朱啟又有意無意的提到了李成桂,把李成桂給夸贊了一番。

直說李成桂有大王之姿,屈居一個庸才之下,當個將軍實在是屈才了。

又說自己的父皇朱元章,一直以來都和自己說過李成桂這個人。

說這個人相當的有本事,如果他來當高麗國王的話,高麗國的國力定然不會是現在這樣孱弱的。

反正就是把李成桂抓著一頓吹捧,而這李成桂的本事,朱啟是知道的。

在國內,現在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這李成桂如果沒有造反的心,朱啟是絕對不相信的、

李承旭身為李成桂的堂弟,自然也會清楚一些內幕自己暗示的已經如此明顯了,朱啟相信李成旭回去之後一定會對李成桂說起此事的。

換句簡單的說法,這就等于是大明給了李成桂一個保證。

如果李成桂能夠站出來,將這昏庸的高麗王拉下馬去,大明願意承認他作為高麗的新大王。

朱啟就不相信這李成桂真的不心動,不過這個種子只是埋下去了,最後能結出什麼樣的果實,那就只能靜靜的等待了。

但和高麗的戰斗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朱啟也做好了全力備戰的準備,只是又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他手底下沒有將領啊!

朱元章雖然派兵過來,而且讓朱啟做好備戰的準備,但是聖旨里面並沒有說要派遣著名的將領過來領軍作戰。

這倒不是朱元章不想,而是手底下實在是沒有可派出去的大將了。

馮勝,傅友德等人全都在北線和北元對峙,徐達則是在西線和梁王那那邊的兵力對峙。

至于藍玉的話,剛剛經歷了胡惟庸的事件之後,朱元章顯然不想這麼快的繼續啟用藍玉來作戰。

而至于其他的二線將領,在朱元章的心里,估計覺得那些將領的水平,並不比朱啟要高到哪里去。

與其用那些二線的將領,倒不如直接用自己的兒子作為領軍的大將來對抗高麗的進攻。

朱啟想到這一點之後,也是哭笑不得。

看來自己的形象在朱元章的心里面真的誤會了很多啊,自己明明就是個渾水模魚的王爺。

沒想到,在大家的眼里,不知不覺已經混成了能征善戰的遼王殿下。

不過,那些著名的將軍雖然沒有派遣過來,但是,一些非著名的將軍還是來了一些的。

比如說先前和朱啟有過合作,並肩作戰經歷,並且現在已經統領大明水師的馬雲將軍。

朱元章顯然也知道和高麗的戰斗,水師是肯定少不了的,所以派遣馬雲過來支援朱啟。

這對于朱啟來說,絕對是一個大好的消息,如果有馬雲的話,那麼北線遼河一段完全可以交給馬雲來防守。

馬雲可是出了名的守將啊。

在歷史上,馬雲就是鎮守遼東出名的。

北元多次進攻都被馬雲給挫敗,而現在自己只要遵循歷史,讓馬雲繼續防守遼東。

自己轉身對付高麗,那不就沒問題了嗎?

當然了,朱啟自己帶兵去打高麗也是不太現實的事情,畢竟朱啟也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理解。

不過朱啟現在手頭上還是有一個能用的大將的,那就是張玉。

張玉的本領已經不用多說了,把他派去遼河防線,短短幾天就已經站穩了腳跟不說,而且還打了一次勝仗。

自己啟用張玉率兵攻打高麗,或許在別的將領眼中看起來有點過于大膽了一些。

畢竟對于張玉的能力還並不算全面的了解,但朱啟心里可是看過歷史的。

自然明白張玉的能耐,那也不是一般將領能夠比得了的,起碼也是馮勝傅友德這樣水平的將軍。

可以說,朱棣能夠奪取皇位,贏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張玉實在是功不可沒。

如此調兵遣將的話,就可以保證北面和東面的防線都沒有任何的問題。

而東面甚至還可以突破一下主動和高麗踫一踫。

當然了,最好的局面就是李成桂能夠按照歷史的發展,直接兵變回去架空高麗國王。

那朱啟肯定,朱元章絕對會給李成桂一個朝鮮的國號的。

然後按照歷史上的進程一樣,和朝鮮發展友好的關系。

只不過對這李成桂也要提防一手,畢竟歷史上的李承桂也並非是全心全意的投靠明朝。

李成桂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在外交上面對明朝卑躬屈膝,但是在軍事上面卻平平的制造軍事沖突。

原因就在當時的朱元章想要將整個鐵嶺都收復回來,而鐵嶺的話是包括鴨綠江以東的地盤。

不過,當時鴨綠江以東的地盤已經在朝鮮的控制之下。

所以這樣的行為就受到了李成桂的抵制。

他不敢明面上說,不過私底下小動作不斷,派兵驅趕明朝的軍隊等等,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也讓後來的朱元章非常的震怒,在晚年的時候,甚至準備派遣將軍去攻打朝鮮,給李成桂一個教訓。

不過後來沒幾年,朱元章就病死了。

而後就發生了靖難之役,完全收復鐵嶺攻打朝鮮的事情,也就一直擱置了下來。

到後面出于戰略的緣故,明朝將方針主要用于北方對付瓦剌和草原諸多部落。

和高麗則是本著互相結盟的原則,而關系也就變得好了很多,鴨綠江以東的領土也就沒有再去多過問了。

不過現在的話,明朝對于整個鐵嶺的領土自然是勢在必得的。

而高麗國王那樣的死腦筋,自然不會相讓,並且在歷史上也派兵主動出擊了。

這個高麗王定然也會讓李成桂出兵攻打朝,所以朱啟也要早做打算。

直接讓馬雲一去往遼河,接替張玉的職務,然後讓張玉回到遼陽,召集新兵訓練。

這一番操作之後,第一批來自山東的援軍已經趕到了遼東,朱啟也是將這些援兵和召集起來的新兵,全都交給李景隆來進行訓練。

李景隆雖然實戰水平不怎麼樣,但是理論知識和練兵的水平還是相當高的。

尤其是練兵的水平,是朱啟相識的這些年輕將領之中最高的一個。

練出來的新兵們,別的作戰能力先不說,政治覺悟都是一個比一個高。

那口號喊的正步走的,朱啟還以為自己回到了現代的軍訓里面呢。

這些一直秉承的一個態度,就是軍隊雖然講究單兵作戰能力。

但是在古代,這樣的大方陣作戰的環境之下,軍隊集體的意識和意志力,比起單兵作戰能力要更加的重要。

就算你一個士兵力大無窮,但遇上一群士兵,也是根本打不過的。

而一群士兵和一群士兵對戰的時候,就看哪一邊的執行力,忍耐力和戰斗意志更強了。

這也為什麼古代的精銳部隊,都是拿戰損逃跑來進行衡量的。

一般的部隊戰損百分之10到20%左右,士氣就要崩潰了。

而精銳的部隊戰損達到50%的時候,都還能夠繼續作戰,這在古代來說就已經是王者之師了。

至于說按照朱啟的方法訓練出來的明軍,能夠達到多少依然堅挺,那就不太清楚了。

畢竟在洪武年間,明朝的軍隊,那真的是所向無敵的。

到現在都還沒有讓朱啟吃過敗仗的時候呢,至于以後會不會之敗仗,朱啟覺得可能性也不是很高。

畢竟即便洪武年過去了,到後面假設是朱棣上台的話。

那明朝的武運長隆更不用多提,打的北方游牧,那真的是抱頭鼠竄。

反正有明一朝干就完了。

這邊軍備力量在不斷的準備著,物資也通過海路,朝著遼東半島這邊運送過來。

自從朱啟打敗了北元的艦隊之後,一只無敵的明朝水師就護送著明朝,連接著遼東的水路航線,不斷地運輸物資。

朱元章顯然也意識到了水陸的重要性,所以朱啟之前想要在遼東打造新的戰船的時候,朱元章也是全力支持。

畢竟現在有關說的加持以後,明朝的錢說肯定越來越多的,朱元章手里頭有錢之後,干什麼事情自然也都有底氣了許多。

正當明朝這邊緊鑼密鼓的準備著,應對高麗的戰爭的時候。

在北元王保保那邊也第一時間收到了,高麗使臣被驅逐的消息。

王保保頭一次這麼高興,自己的計謀看上去完全成功了。

但對于北元來說,這也只是一次轉機的機會罷了,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王保保就只能看接下來的事態發展了。

但北元這邊也已經開始動員,並且做好了戰斗準備,如果高麗那邊派遣部隊襲擊明朝的話,北元也會在第一時間對著明朝下手的。

但王保保卻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看過歷史書的朱啟。

王保保哪里像朱啟這樣,知道在高麗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他怎麼可能預料得到,李成桂即將要兵變奪權呢!

正如朱啟所想象的那樣,在高麗國內的李成桂,現在已經混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雖然說並非是表面上直接將高麗王架空的那一種。

但李成桂的權利在高麗國內也是空前的暴漲。

朝堂之上有大半的官員都是為李成桂馬首是瞻。

這李成桂心里面其實早就有代替高麗國王自己當國王的心思了,奈何一直沒有抓到太好的機會,而且這高麗的國內情況也並非是自己一手遮天。

這高麗國內除了高麗國王和李成貴之外,還有一個第三號的人物,他就是崔瑩。

這崔瑩也是高麗名將,是高麗王朝宰相崔惟清的五世孫,父為司憲糾正崔元直。

紳士什麼的就不多說了,反正知道這個崔瑩戰功顯赫,不僅對倭寇作戰贏得勝利,而且還多次評判高麗國內的叛亂,對于高麗國王,也是忠心耿耿。

這崔瑩的地位就相當于漢朝時候輔左漢宣帝的霍光差不多。

而李成桂,他的父親則是一個從北元過來的降將。

到了李成桂僅僅兩代人就能做到這麼高的位置,也多虧了和崔瑩達成了家族同盟。

可以說,沒有崔瑩的幫助,李成桂的家族絕對沒有這麼快就佔據高麗的核心地位。

而李成桂雖然成功在于崔瑩的幫助,不過現在這個階段,他想要再往前一步,依然是崔瑩擋在了他的面前。

崔瑩是堅定的國王黨,肯定不會讓李成桂篡權,成為新的高麗國王的。

所以李成桂很清楚想要獲取權利,就必須要把崔瑩也一並給打壓下去。

至于如何打壓,李成桂其實並沒有一個詳細的方桉。

不過,當他的堂弟李成旭帶著明朝的聖旨回來的時候,李成桂彷佛看到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明朝對于高麗的喝斥,自然在高麗朝堂之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而這個時候,崔瑩和李成桂兩人組成的聯盟,已經牢牢掌控著高麗的政壇,其中更是以崔瑩為首,強硬派作為主導。

而高麗剛剛才完成了反元的改革,在各種方面都擺月兌了北元的控制,自信心正是空前膨脹的時候。

甚至于對于興起的中原帝國大明,他們也都不放在眼里,崔瑩更是直接向國王提出了佔據遼東的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高麗國王執意要向明朝討要遼東的原因所在了。

但崔瑩的策略顯然過于激進,而且現在已經獲得了明朝那邊激烈的反應了。

在高麗朝堂之上,難免有些大臣就感覺到後怕,希望高麗國王能夠收手,向明朝道歉認錯,至于遼東的事情,徐徐再圖。

那這崔瑩乃是出了名的武將派,怎麼可能會允許這種事情在國內的國內發生呢?

在崔瑩看來,整個天下都是他們高麗的,可以說完美繼承了棒子的傳統了。

于是崔瑩在朝堂上一番狗叫之後,那些高麗的臣子官員們也都跟著崔瑩一樣打了興奮劑,一般的紛紛叫嚷著要向大明進攻。

而看到眼前一幕的高麗國王,也是一拍椅子站了起來,渾身上下王八之氣亂散。

如果不是知道這家伙後面的結果,還以為他馬上就要一統天下了呢,電視劇的男主角估計都沒敢像他這樣演。

他也是不多說什麼,立馬就命令李成桂率軍出擊,進攻大明佔據整個遼東。

讓崔瑩寫信給北元,要求北元配合高麗的軍事行動,向大明施壓。

好家伙,之前還向北元俯首稱臣,現在都已經開始要求北元配合他的行動了。

不得不說這棒子只要得了一點便宜,立馬就開始膨脹起來,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有半點錯。

高麗從上到下可以說都已經癲狂至極了,李成桂看在眼里,也知道這樣的高麗國王正是自己下手的好時機。

這時候正常的臣子都應該勸諫高麗國王冷靜下來子才對。

但李成桂的目標可是高麗國王下的那張椅子,自然不會去勸諫高麗國王冷靜的。

他也和其他的大臣們一樣,夸耀著高力國王的豐功偉績,幫高麗國王一同展望無限美好的未來。

拿到了遼東之後,進而南下中原席卷整個天下,成為中華帝國的共主,等等等等。

反正一通操作之後,李成桂成功的拿到了高麗的兵權。

而後心里想著的卻不是如何掌握兵馬打敗明朝的軍隊,而是在什麼時期什麼時候發動兵變回去控制朝政,自己自立為王。

這三方人馬都在各自有著自己的想法,北元這邊蠢蠢欲動,李成桂這邊則是是在必得。

已經派遣自己的堂弟李成旭去往遼東找遼王,商議著互相結盟,然後下高麗!

于是乎,在洪武十一年的八月。

高麗的軍隊在李成桂的率領之下,浩浩蕩蕩的朝著鴨綠江過去了。

誓要渡過鴨綠江,進擊明朝的遼東,而在北元的王保保,也下令北方前線的元朝軍隊全線出擊。

唯一的目標就是拖住元朝在北方防線上的大軍,讓其無暇東顧。

只要高麗和大明的軍隊打起來,打的越慘烈越好,王保保就有更多的機會了。

不過王保保還沒有高興多久,就得到了一個讓他意料之外的消息。

那就是李成桂的軍隊還沒有抵達鴨綠江,就已經發生了兵變,要返回高麗王城了。

至于回去是干什麼,那當然不用說了。

李成桂把控高麗朝廷,那已經是板子上釘釘的事情了。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情是讓北元的王保保,還有高麗的李成桂,以及高麗其他的臣子們都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

那就是明朝的軍隊速度竟然比李成桂還要快。

原本李成桂是打算跨過鴨綠江,然後在威化島上的時候寫信回去給高麗國王,就說自己的軍隊士氣低迷,補己不足,要求返回去。

這個時候,高力國王肯定會拒絕的,而李成桂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在士兵的心中,掀起高麗國王,不關心他們死活這樣的言論。

然後順理成章的返回高麗奪取政權。

卻沒想到,李成桂帶著兵馬,才剛剛跨過大同江,正準備朝著鴨綠江的方向前進的時候。

卻看到在鴨綠江東邊一個重要的據點,鐵嶺城中,原先屬于高麗的旗幟,已經被放了下來,竟然飄揚著明朝的旗幟。

李成桂看的人都傻了,萬萬沒想到,這明朝居然把鐵嶺城給佔了。

什麼時候的事情,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

難道是遼王殿下先派兵過來幫助自己了嗎?

李成桂心里面這樣想著,然後趕緊讓人去城下問問情況,而城里面的明軍,一看到鐵嶺城這邊來了,高麗的士兵也是不多羅嗦,直接就對他們喊到︰

「你們干什麼?看不到這邊掛著明朝的旗幟嗎?」

那些高麗的士兵也是一臉的懵逼,隨後有人會漢語的就回答說道︰

「我們是奉了大王的命令過來的,這鐵嶺晨之前是咱們高麗的,怎麼現在你們明朝給佔了過去啊?還請你們快點退出來吧!」

那明朝都已經在城里面掛了旗幟了,還能退出來,把城讓給你不成?

那明朝的士兵自然不羅嗦,不理這些高麗的士兵的,而這些高麗士兵踫了一鼻子灰,也只能返回去通報了。

李成桂心里面正想著怎麼回事呢,那邊就收到了遼王殿下的信件。

朱啟早就料到過來的,一定是李成桂。

而且知道李成桂心里面根本就不想著遼東,想知道卻是要回去佔據高麗的王位,所以這個時候自然是有便宜不佔王八蛋啊!

我把這鐵嶺城給佔據了,你李成桂還敢過來跟我們明朝打拼不成。

要是過來跟我們明朝交戰起來,明朝也是絲毫不怕你的,就是你李成桂的王位肯定是沒有了。

李成桂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的,朱啟就是抓住了這個時機,李成桂也不敢做什麼沖動的事情。

當然了,面子還是要給他的,給李成桂也寫了一封信過去。

倒不是說明朝要佔領鐵嶺成,而是說自己帶著明軍過來,是想和李成桂里應外合,萬一要是出了什麼差錯,明朝的軍隊也能夠幫助李成桂拿下高麗王城。

當然,朱啟也知道李成桂是絕對不會引著明朝軍隊前去高麗王城的。

但現在明朝佔領鐵嶺城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這李成桂就算是有意見也說不得。

李成桂心里面哪里不知道,明朝和遼王朱啟心里在想什麼事情。

但他也不能說,如果沒了明朝的支持,他這個高麗王位能不能做得上,還得另說了。

至于鐵嶺城,只能放著以後再管了。

李成桂真的是咬碎了牙齒,也只能往肚子里吞,命令下屬們領著軍隊,就朝著王城的方向去了。

而朱啟率領明軍佔領鐵嶺城的方桉,也並非是朱啟想到的,而是張玉想到的。

根據張玉所說,現在如果大明想要收復鐵嶺的話,最主要的就是跨過鴨綠江。

因為有一條大江橫在這,如果不去江的對岸很容易,就被高麗給弄成畫江而治的事實。

畢竟這年頭也沒有飛機,輪船什麼的,想要跨過一條大江,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高麗,如果劃江而守的話,明朝這邊還真的不好進攻呢。

而跨過江之後,最好的佔據據點就是鐵嶺,鐵嶺城背靠著鴨綠江,而且還是鐵嶺的核心城市所在。

如果拿下鐵嶺成的話,這高麗就算不想把鐵嶺還給明朝,也如鯁在喉。

朱啟自然是按照張玉所說的話,命令著遼陽的守軍朝著鐵嶺進發,這張玉也不愧是名將。

也不知道他使了什麼法術,竟然就帶著不到一萬的明朝軍隊把鐵嶺城給佔據了。

而張玉自然也匯報了自己的戰術,無非就是利用自己熟悉高麗語言的便捷,然後偽裝成高麗這邊的使臣和士兵進入鐵嶺,用小分隊佔據了城市。

不說了,朱啟的功勞簿上面肯定又要給他添一筆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