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63章︰且看十年之後

從確認從屬到變成交易,智瑤一點都沒有覺得自己虧了。

現在這個年頭,確認從屬之後可不是說變就想變,更不是實力強大了就能撕毀協議,還是受到眾諸侯的約束,名聲太差要面臨舉世皆敵並且真的會組成聯軍來攻的局面。

「狐氏西征?」智瑤沉吟了一下下,說道︰「此事需得中軍左思量。」

智氏很強,可是不會強人所難,類似的風格一定要繼續貫徹下去。

韓庚听後笑呵呵地說道︰「若狐氏願往,韓氏另有厚報。」

所以,韓氏贈送「采桑」給智氏是一回事,韓氏對狐氏的回報則是另外算。

現場的氣氛本來還有點肅穆,智瑤表現出願意尊重任何一方的態度,氣氛變得輕松起來。

魏駒看韓氏的事情談完,說道︰「白公復職,子西病重,白公非令尹乃有令尹之權。鄭國從而復叛,叛而復從,不可不討。我欲與白公會盟,煩請瑤以作中人。」

楚國近些年還是挺亂,太多貴族坐視中樞亂斗,演變到地方出現割據,等著有強力的楚君哪天將權柄重新收歸。

只是按照既有歷史軌跡,楚國的貴族只會走向封君割據,中樞對地方的權柄越來越弱,中樞的命令只有對地方有利才會執行,一旦來自中樞的命令會損害地方利益則被當作不存在。

慢慢的,楚國的屈氏、景氏和昭氏就要全面崛起,更嚴重地造成楚國的內部割據。

從此以後,楚國看著疆域範圍很大,打從實際上好多封君變成楚國的「存在力量」了。也就是說,明明那些力量存在,可是跟不存在沒有區別,該情況會一直維持到楚國滅亡。

智瑤自然也是答應了下來。

「我聞鄭國割舍北疆,以‘新鄭’為武城?」智瑤問道。

武城就是當做前沿要塞的城池。

大概是在六七年前,鄭國就已經決定放棄北部的多數城邑,他們將人口遷徙到靠近宋國的東邊,再以「新鄭」當作面對晉國的前線。

那種布置搞得魏氏很難受,一次次南下很難有實際收獲,佔領鄭國舍棄的城邑則是需要遷徙人口充填,並且因為主權存在爭議的關系,哪怕魏氏開發出來也將落人口實,顯得魏氏霸道又不地道。

正確的擴張方式應該像智氏那樣,要麼干脆將他人的國祚滅掉再實施佔領,不然就是逼迫主權所有方承認那些城邑就此歸屬智氏。

這樣的話,一來是主權歸屬變得毫無爭議,再來就是有利于融合當地人。

魏氏的麻煩不是佔領,當地的人被遷徙走,他們沒有融合方面的困擾,麻煩在于主權歸屬,再來就是遷徙人口和相關的建設。

說白了就是,一旦鄭國不願意承認丟失的城邑歸屬魏氏,魏氏卻遷徙人口過去定居和生產,等于外人跑進某個人家里去住,還大搖大擺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

礙于實力差距的關系,主人無力阻止,也無法進行反抗,其余人看來卻是怎麼都看不順眼。

智瑤看似不經意地問道︰「如此說來,韓氏向西,魏氏向南,我家向東,便是此般?」

晉國的其余兩個卿位家族?

狐氏嘗試過向外擴張,後來明白自己不但人口少,封地的建設基礎也太差勁,改為在重視內政了。

鐘氏的封地在晉國月復部,除非是想要飛地,要不然根本無從擴張。他們是由好幾個家族重組,內部的麻煩事一大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到解決。

魏駒和韓庚先對視了一眼,隨後又看向智瑤,心理震動的同時,表情開始逐漸變得嚴肅。

那明顯就是智瑤不想以默契的形式繼續下去,要搞非常正經的約定。

類似的事情在晉國發生過。

晉景公有過一次,直接讓赤狄成了史書上的一個符號。

後來晉襄公時期也有過一次,讓晉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秦國那面的大河邊上。

隨後晉厲公和晉悼公時期也有,趙氏和韓氏就是那個時候迅速膨脹起來的。

最近的就是晉平公時代對衛國的征討,直接讓原本橫跨大河兩岸的衛國丟失了大河北岸的疆土。

因為有過相關的例子,魏駒和韓庚對智瑤提起並沒有太過狐疑,老實說還是很希望三家能夠以盟誓的方式確認下來的。

智瑤說道︰「既是此般,便如此行事。如何?」

魏駒的魏氏這邊當然沒有問題。

韓氏的韓庚那邊有點麻煩。

之所以是魏駒的魏氏,肯定是魏駒能夠將魏氏如臂使指。

而韓氏的韓庚,遣詞用字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他代表著韓氏,但韓氏內部並不是所有人都服氣。

哪怕是那種情況,韓庚都不可能對外說出來,只能隨同魏駒滿口答應下來。

智瑤伸出手,魏駒和韓庚也是伸手,三人分別互相擊掌,事情也就初步定了下來,缺的只剩下正式的盟誓儀式。

「初雪之日,城外誓盟。我家獨建盟台?」智瑤說道。

這里有講究,誰負責建用來舉行儀式的會盟台,等于說就是東道主,也就是盟主。

以實力來算,魏駒和韓庚當然不會去爭,並且覺得智氏當盟主再合適不過了。

韓庚遲疑說道︰「狐氏、鐘氏……」

智瑤假裝沒有听見。

魏駒一樣裝作沒听到。

晉國遠比其它列國更現實,有多少實力就掌握何等的話語權,才不是光看身份。

狐氏和鐘氏的實力跟智氏、魏氏、韓氏不平等,有什麼資格參與那種盟誓?

智瑤用眼角余光看著韓庚,心想︰「真傻,還是假傻?狐氏和鐘氏已經投靠了我家,哪還有邦交權和出兵權啊。」

在智瑤的心里,其實已經將狐氏當成了智氏的一部分,並且著實也分別跟狐解和狐尤談過,狐氏兩父子對成為智氏的附庸持認可的態度。

狐氏為什麼願意?看看魏氏和韓氏對智氏的態度就知道了。

現在,估計也就智瑤覺得自家很弱。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見證過宏偉,才更容易覺得自己渺小。

智瑤那麼覺得的主要原因是,家族人口才兩百五十萬左右,勢力範圍大概就是後世的山西東部、河北南部和東部、山東的西部和北部,以現代眼光來看真的很弱小啊!

現實是什麼?這等規模的智氏,其實也就比楚國略略小了一些,比其余列國又顯得地廣人多。

當然了,還是那種情況,智瑤的思維中,智氏要做好單挑已知世界所有國家的準備。這種情況之下,智氏肯定不夠強大。

思維是那麼一回事,智瑤才不會忘記邦交的重要性,今天搞這一出已經顯示出苗頭。

比如說,智氏無法獨吞晉國的話,還是願意跟魏氏和韓氏瓜分晉國的。

當然了,事情是那麼回事,能夠獨吞晉國的話,智瑤沒有跟人分食的習慣。

看就看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後,智氏的實力能上升到哪種程度,再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關的選擇。

以智瑤自己的估測,再過上五年的時間,智氏的人口怎麼都要達到兩百七八十萬。

那是現在「成人」的特殊情況,並不是出生就算人口的一部分,需要年齡達到十三歲。也就是說,十三歲以下的孩子不被計算在人口的一部分,多出的三十萬人口就是年齡達標的那些。

並且有五年的時間,足夠將前一階段兼並了的衛地和齊地的那些人融合進來。

十年之後,不算用戰爭手段兼並進來的人口,智氏的總人口數量一定能夠突破三百萬,乃至于有可能達到三百五十萬的規模。

真到那個時候,齊國一定不復存在,魯國也會成為一個歷史的符號,智氏也就等于掃清了東部,該是一邊跟吳國或越國玩耍,另一邊著手經略燕國了。

十年後到底是跟吳國還是跟越國玩耍,目前還有些撲朔迷離。

吳國的夫差再一次進入到勵精圖治的階段,听說近期連寵幸美女的次數都變少了。

上一次沒有動手的勾踐後悔到臉色都發青,導致跟範蠡的關系進一步惡化,時時埋怨範蠡攔住沒讓發動,很懷疑夫差還會不會給予復仇的機會。

在「新田」下第一場初雪的時候,城外的會盟台已經修築完成。

期間,晉君鑿好幾次詢問修築會盟台有什麼用意,智申給予的回復是效彷先人故事。

分別確認擴張方向在晉國早就不是稀奇事,每一次都能讓晉國迎來新一輪的快速擴張。

本來沒晉君鑿什麼事,他強烈要求由自己主持盟誓儀式,後面智瑤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竟是同意了。

魏駒和韓庚都嚴肅問過智瑤,智瑤給的答復是由國君見證或許更合適。

以前,晉國呃歷代國君還有那份威嚴與實力充當公證方,晉君鑿明顯沒有。

那麼一搞,到時候智氏、魏氏或韓氏誰先悖盟,鍋都要晉君鑿去背,並且晉君鑿根本沒有那份強制執行的實力。

智瑤在想什麼,不是魏駒和韓庚所能窺探到。

同理,魏駒和韓庚到底是怎麼想的,一樣不是智瑤能夠精確掌握。

總之,當天盟誓時,除了鐘氏有點小意見之外,其余人都很開心。

盟誓確認了各自的擴張方向,代表著晉國再次爆發內亂的機率變小,晉國周邊的諸侯收到消息則是絕對會跳腳破罵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