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10章︰看不起騎兵是吧?

攻打秦國對智氏來說是意外,卻也有那麼點意料之中。

一切只因為秦國兩三年前就已經顯露異動,晉國是擋在秦國東出路線上的國家,一旦秦國有東出意圖肯定是攻打晉國。

那麼,秦國知道晉國的強大嗎?或許他們知道,要命的是秦國沒有太多的出路,想東出只能跟晉國打。

為什麼秦國不想西邊擴張呢?他們並不是沒有在向西擴張,早在秦穆公當政之前,秦人就一再向西開拓,踫上了戎狄展開廝殺,一打就是沒完沒了,一直到秦哀公時期才有所見效。

秦國跟戎狄打了近百年,後面認清光是依靠武力沒用,改為征繳與安撫並持,並且還鼓勵秦人與戎狄通婚。這樣或許是讓戎狄的麻煩減少,只是秦人的胡化變得越加嚴重了。

如果沒有秦穆公將秦國這輛戰車調頭向東,也許秦人會一路向西,直至某天變成類如鮮卑那般的國家?

什麼意思?

游牧民族其實也有農耕,只是像匈奴這般的勢力在農耕方面佔到的比例很小,大約是佔了一成左右,他們依靠武力搶掠漢人,最為主要的還是向西域諸國收稅。

鮮卑是游牧民族中的一朵奇葩,他們的農耕佔了約三成左右,不要看只是三成,卻是游牧民族中比例最高的一個,並且他們還有漁獵民族的特性,不光會放牧和種田,還精通漁獵。

那是沒辦法的事情,鮮卑的前身是東胡,他們一度被匈奴人追得上天入地無門,再分裂成為好幾個部族,想要活下去肯定就需要掌握多種生存技能,以至于後面的其中一支……也就是契丹都搞到冶煉技術和鍛造技術比大慫高超了。

大慫輸給契丹恥辱嗎?他們還有更恥辱的地方,比如一億兩千六百萬人口,號稱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然後被人口不到兩百萬人口的西夏摁在地上反復摩擦。

智瑤很清楚秦國一旦徹底胡化將給歷史帶來什麼改變,偏偏很想打得秦人就此以後不敢東顧。

一旦秦國真的胡化,他們將會是一個掌握先進冶煉技術和鍛造技術,並且掌握農耕、紡織技巧、等等的族群,一路向西對沿途的各色人等簡直會是天災級別的災難。

「此次出兵,我需三‘旅’騎兵。」智瑤說的騎兵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不是騎馬的步兵。

也就是農耕民族有條件用谷物喂養戰馬,乃至于可以加鹽以及油,能夠將戰馬養得膘肥體壯。

所以,一旦農耕民族有足夠的戰馬,玩騎兵其實遠比游牧民族更加奢侈,能夠將騎兵部隊建設起來,再加上裝備上的優勢,很難不把游牧民族摁著狂揍。

智氏嘗試訓練騎兵的歷史並不長,也就五年不到的時間而已。

而智氏騎兵的唯一一次亮相是在「晉陽之戰」,用于攔截代國之君的隊伍。

那一次指揮騎兵的人是程武,以完成戰略目標來說算比較不錯,戰果方面則是極度輝煌。

按理說,代國也是一個披著諸侯皮的異族化國家,他們的疆域極度適合養育戰馬,攜帶戰馬的數量充足,不至于被圍堵和狂揍才對。

不要忘記現在是一個游牧族裔全面拉垮的時代,他們肯定會有能騎馬射箭的騎手,比較迷的是作戰時基本不這樣做。

為什麼呢?其實就是他們弓和箭都不行,打獵時候都要反復射箭才能殺死一只體型稍微大一些獵物,與人作戰遇上穿甲胃的人就沒轍。甲胃都不用太好,一件羊皮襖,或是木甲、竹甲,弓太軟又沒有金屬箭鏃,真的射不穿啊。

其實吧,除非是強弓,再加上專門用于破甲的箭鏃,要不然什麼時候箭失對穿甲的人有一擊斃命的威脅了呢?(能專門射面部或頸部的神射手除外)

穿戴甲胃之後身中數箭還能酣戰不休是現實。

有穿甲胃被射中一箭就撲街?這是拍戲的時候龍套不夠資格多露臉了。

隨著智瑤下達命令,得到征召的智氏騎士,他們本身在「邯鄲」接受訓練也就算了,其余各處得到征召的騎士紛紛做好準備帶上隨扈往「邯鄲」趕。

目前騎士並不是常備兵的一份子,他們卻一定是家境殷實的準貴族。

戰馬、甲胃、武器、包括喂養都不是集體來出資,沒有足夠的訾產想當騎兵?夢中都不敢這麼想啊!

當然了,智氏騎兵目前並沒有專門款式的甲胃,乃至于大多數根本不披掛甲胃,原因是對上同為諸夏的列國沖不了陣,平時襲擾和順風仗追殺不需要用到甲胃,穿了反而是負擔。

雖然是到春秋晚期了,列國的軍隊除非是行軍遭遇偷襲,或是戰敗潰逃,要不然作戰時還是會有嚴謹的陣型。騎兵去沖擊有嚴謹陣型的步兵方陣,沖上去送人頭,是吧?

「日後的騎兵威懾力會那麼大,主要是步兵心理素質太差,遭遇騎兵沒打就先心里虛,再給自行潰逃掉,指定會被騎兵餃尾追殺啊。」智瑤明知道這樣還發展騎兵做什麼?

看看智氏騎兵的規模,明顯智瑤沒有想要搞出數量極為龐大的騎兵部隊,用來攻擊敵軍糧道,或是進行襲擾戰,不行嗎?

現實是什麼?以當前時代列國軍隊的素質,除非能把用于沖陣的突騎兵,乃至于是將具裝騎兵發展出來,要不然大規模發展騎兵真心是一種歧途。

智瑤知道沖陣騎兵怎麼玩,無非就是不計代價將敵軍沖垮,或是把敵軍的信心嚇沒了,瓦解敵軍陣型就會讓己方騎兵進入收割人命的時刻。

非常現實的是智氏所擁有的戰馬質量不行,突騎兵或許能玩一玩,具裝騎兵就壓根別想了。

更現實的是什麼?用突騎兵去跟步兵換,一次兩次或許可以,次數多了家里有礦也玩不起啊!

沒有突騎兵或是具裝騎兵?想一想匈奴用十來萬騎兵圍攻五千漢軍打了多久,搞到漢軍將糧秣和箭失消耗見底才投降,立馬能夠有更清晰的認知了。

三個「旅」的騎兵部隊在短暫的一個月內集結完畢,相應的糧草調度也集中向了「智」地。

智瑤先回到「新田」向智申問安。

「瑤欲往伐秦?」智申一臉的不理解。

現在對智氏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經略齊國和消化衛國嗎?好多事務需要智瑤來拿主意,怎麼想到要去攻打一個從實力到重要性都很低的秦國。

智瑤說道︰「我家已有騎士,听聞秦人善于養馬,日後需良馬實多,今次往之乃是適逢其會。」

智氏需要將騎兵的規模擴增到一萬,等于說起碼要有三萬以上的騎士或準騎士,用于騎乘作戰的戰馬不能少于十萬匹。

這麼算賬絕對沒有錯,三萬名騎士是用來輪換與替補,哪怕有馬掌這玩意,進入交戰狀態之後戰馬的損耗也會很大,確確實實是需要那些數量,並且還要一個全面建康的內循環過程,不然騎兵的數量只會越打越少。

智申是有看過智氏騎兵怎麼玩代國之君戰報的人,著實沒想過原來單騎走馬能那麼玩,尤其還展現出了超乎想象的威力。

盡管智申對騎兵的建設和發展還是兩眼模黑,他有一個好的品德,不會或不懂,听智瑤的安排準沒錯。

「對齊可全權交予穰苴,衛地之事授權程朔。」智瑤說道。

孫武哪去了?他還在「鮮虞」那邊,負責全面清理那邊的諸多不服,爭取早日讓該地成智氏真正的一部分。

什麼叫真正的一部分?不是光從軍事角度的佔領,還要當地的人認可作為智氏一份子的身份,該有的生產重新恢復起來。

僅僅是軍事的佔領,不叫疆域的一部分,稱之為羈糜區都算虛的,說白了無非就是一個佔領區了。

當地的人成為兵源,並且還有產出,起碼不要每樣都中心樞紐提供,才算是有效疆域的一部分。

智申想了想,其實也沒怎麼多想,基本是智瑤怎麼說,事情便那麼決定下來。

「我家在齊用兵二‘師’,衛地用兵一‘師’,‘鮮虞’用兵二‘師’,余下皆已行‘棘門’而散。多處用兵,便是損耗意在長治久安,產出可抵,乃至有余。大人勿用心憂。」智瑤看到智申皺眉,安慰了一句。

智申不光軍事思想跟不上時代,有點連內政也有好多看不懂了。

這個也是智瑤一陣操盤下來的結果。

所以,不是智申或者其余人跟不上時代,完全是智瑤行步踏進的節奏太快了。

一個半月之後,智瑤帶著軍隊來到一個叫「大荔」的地方。

韓庚早在等候,看到智氏來了那麼多騎馬的士兵,一時間無比的懵逼。

在絕大多數人……,或者說九成九以上的人看來,騎馬作戰的人都是菜雞來著。

當然了,韓庚看到馬鞍和馬鐙,不敢說第一時間搞懂用途,稍微琢磨過後也就能懂,心里卻是絲毫沒有多琢磨的念頭。

事實也是,他們都覺得單騎走馬是菜雞,哪有閑工夫去研究,需要等待智氏的騎兵發威,才會跟在後面接著學了。

韓庚有點苦澀的是智瑤竟然親自來了,等于說軍隊的指揮權要落在智氏手上。

他們出動一個軍團的兵力,結果指揮權不在自己手中?這都叫什麼事嘛。

另一方面,韓庚又很期待智瑤這一次能帶給眾人多大的驚喜。

畢竟,智瑤可是先後貢獻「臨淄」、「濮陽」、「仇由」和「鮮虞」的男人!

敵國都城被破了四座,會不會在戰績上多添加一個「雍」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