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小區樓下,踫見一位媽媽訓斥兒子︰
「成天在外面鬼混,干脆別回家了,死在外面算了。」
男孩邊走邊哭,媽媽接著說︰「說你幾句就受不了,都是被你爹慣的,這麼脆弱,跟你爹一樣是廢物。」
孩子跑出了小區,站到了馬路中間,這時媽媽慌了,趕緊追了上去。
好在孩子被拉了回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路邊的一個孩子說︰「要是我媽這樣對我,我也不活了。」
聚集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也出現了很多聲音︰
「這孩子真可憐。」
「有些當媽的嘴,太惡毒了。」
「我媽以前就是這樣,不分場合罵我。」
我把這事分享給了一位朋友,她說︰「要是我的孩子也這樣不听管教,我也不管他死活了。」
听完他這句話,我把她批評了一頓。
其實,很多時候,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視頻,父親跟兒子起了爭執,就從抽屜里掏出了一把槍,扔到桌上說︰「白養你這麼大,你干脆死了算了。」
兒子拿起了槍,扣動了扳機,倒在父親的眼前。父母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後悔莫及。
其實很多父母不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嘛,隨時都給孩子遞上「一把槍」,當多數人都在指責孩子心理脆弱,抗壓能力弱的時候,我卻非常認同一句話︰
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崇尚暴力教育的母親,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母親,一個不尊重生命安全的母親,教出了一個不會控制情緒、看不到自己生命價值的孩子。
多少父母滿口是愛,但卻面目猙獰。
很多時候,當孩子被打被罵,就會嚎啕大哭,甚至會選擇輕生。
于是,很多人會指責孩子心理脆弱。但你不知道,一個孩子良好人格的建立,基本來源于父母。
父母帶給了孩子什麼樣的人格,孩子便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那什麼樣的人格教育才是最好的呢?
我推崇這句話︰
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
舉個例子︰
如果你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但那個玩具比較貴,你不願意買,很多家長會月兌口而出︰
「再哭就把你扔了。」
「成天就要買玩具,太敗家了。」
「等回家,揍死你。」
這樣的做法,是很不恰當的,那應該怎麼做呢?
你可以這樣說︰
「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媽媽帶的錢不夠,下次給你買好嗎?這個玩具媽媽有點負擔不起,可能需要去找別人借錢,等錢湊夠了,再來買。」
看過一個視頻。
父親和女兒開玩笑,女兒突然擺臉色,發脾氣。
父親溫柔地說︰「跟你開玩笑的,不要當真啦。」
精彩的對白就從這里開始了,父親教會女兒尊重、接納、控制情緒。
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帶任何敵意,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教育孩子的時候,盡量不要威脅、辱罵孩子,才不會讓孩子跟你起爭執。
你要做到尊重、溫柔、冷靜地去跟孩子溝通,你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只是暫時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的︰「不含敵意的堅決,是最好的界限原則。」
被愛,是每個孩子應當得到的禮物。
在知乎看過一個帖子。
我的媽媽總是替我做決定,我感覺我活著一點意義都沒有,沒有自己的私生活,我的人生已經被她控制了。
她每次都說是為了我好,只要我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就會在我面前訴苦。
我真的不想听媽媽的話。
我讀了不想讀的高中,考上了不想讀的大學,可能還要去干不喜歡干的工作,嫁給不想嫁的人。
我不想听媽媽的話了,我想叛逆一次。
心疼這個孩子,也想到一句話︰「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一個不听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父母。
孩子長大後,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他會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驕傲。
但作為家長,總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向孩子證明︰
「你涉世未深,一切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很多家長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就會以打擊、控制的方式,不停地告訴孩子︰「你就是一個小屁孩,懂什麼。」
可是,白紙和蝴蝶的區別,就在于蝴蝶有自己翅膀,不受人把控。
渴望成長的孩子,基本不會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而是會選擇對抗,反擊父母。
叛逆,就是這樣來的。
不帶掌控的深情,才是好的愛。
我很愛你,但我會尊重你,不會控制你,我不會把自己覺得好的一切都給你,我只會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我不會什麼都替你安排好,我也不會任由你自己瞎琢磨,我會當一個守望者,遠遠地看著你,在你需要我的時候,伸出一只手給你。
我會告訴你︰
你不必成為我,你有你自己的人生,你需要流自己的汗,灌溉出不一樣的田野。
看過一個故事。
孩子不听話,媽媽就去找大師尋求幫助。
大師問︰「你影印過文件嗎?」
媽媽說︰「影印過。」
大師問︰「如果影印件上有錯字,您是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
媽媽答︰「原稿。」
大師說︰「這就對了。孩子的問題,都是從父母那里‘影印’過來的。」
你就是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
你得看見的孩子,是一個人,不是一個附屬品。
我們種花的時候,看見葉子黃了,會想到陽光不夠,水澆少了。
我們教育孩子,遇到問題時總喜歡責備,而很少自我反省。
愛不是控制,給孩子恰當的自由,是父母給予孩子最珍貴的財富。
愛一個人,是讓他找到自己的王國,而不是以愛的名義,讓他活成木偶。
我愛你,但你一直是你自己。
教育,先育己,後育人;管教,先自教,後教子。
教育的入口,一直是尊重。
我們自己首先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別給孩子一個誤導,我們才是孩子的模板,我們需要嚴格對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