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雍無道,永正無德(第三更)

永正十四年十一月初三,今天既是永正帝的頭七,也是他的庶長子,擊敗了其他兄弟叔伯,與文武百官達成各項協議之後,登上皇位的日子。

在昨天下午,賈瑞就得到了消息,與耿清正商議一番之後,他也說出了一些聯合到的官員的名單。

在耿清正的解釋之下,賈瑞這才知道,原來當初被查抄的一千多萬兩白銀,真的不是他自己一個人貪的。

耿清正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他們也並沒有貪污各種賑災救濟的款項。

有一句話,叫做錢生錢。

耿清正只是把手中滯留的銀子,用來做各種生意了。

在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僚的參與下,他們投資入股各種賺錢生意,雖然有些壞賬,但是大部分都是盈利頗豐的。

而且他們作為官員,是沒人敢賴他們的賬的,再加上都是投短期生意,所以,這手里的銀子也就越來越多。

天下見沒有不透風的牆,在眼紅之人的舉報下,作為領頭之人,耿清正就被人檢舉揭發了。

如果按照真實情況判案的話,耿清正最多只是挪用公款,也沒造成多大損失,最多就是罷官去職而已。

但是,這筆銀子實在是太龐大了,就是永正帝與永康帝父子也是起了貪心。

在加上戶部也有不少碩鼠,于是一見耿清正的事發,干脆將那些對不上的壞賬死賬,都安在了耿清正的頭上。

雖然從上到下,所有人都知道此事的實情,但是他們紛紛視而不見,听而不聞,草草的就判了耿清正滿門抄斬的旨意。

而耿清正一看如此,也是干脆將罪責都一人擔了下來。

這才使得那些人都欠了耿清正的人情,陰差陽錯之下,耿清正從北疆回來了,又有了賈瑞這個滅國如砍瓜切菜的女婿。

一手蘿卜,一手大棒,他們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幫賈瑞成事。

還有一點,那就是他們也知道賈瑞的勝算極大,多方面考慮之下,他們就加入了賈瑞的隊伍。

這些人員名單,在賈瑞看到之後,也是感到有些驚訝,因為他赫然看到,自己當初的幾個上司,翰林院掌院學士吳道義,館藏室是朱才,都在名單之上。

賈瑞這才明白,為什麼朱才天天睡不夠了,只怕他每天晚上都在商量著怎麼做生意的吧?

言歸正傳,賈瑞一大早起來,換上了一身朝服之後,與薛寶釵告別之後,就乘著他的車駕,在親衛的護送之下,一路來到了皇城。

大家都明白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于是大家都沒有多言,等待皇宮大門的敞開。

賈瑞自然是位列于勛貴之首,僅在北靜王水溶之下。

當然了,水溶對賈瑞是相當的客氣,雖然皇宮之內的消息沒有外傳,但是茜香國一戰,南安郡王被自己體面掉了的消息,可是傳得沸沸揚揚。

在義忠郡王案中僥幸逃過一劫的北靜王水溶,此時也是不敢與賈瑞爭鋒。

賈瑞與朱才等人打了一個心照不宣的招呼之後,就默默站在原地,等待宮門的敞開。

時間一到,賈瑞自然是跟著水溶,與文武百官一起,跨過金水橋,走過漢白玉台階,進入了氣勢恢宏的保和殿內。

等所有人站好,接下來,自然是新任皇帝,永正帝的繼承者,他的庶長子,還沒有年號,沒有登上皇位的大皇子登場了。

作為禮部尚書,同時也是唯一的,沒有被永正帝拿下的六部尚書,陸仁明陸大人,當眾宣讀起來了永正帝的「遺詔」。

洋洋灑灑的三千多字,在陸尚書恢宏響亮,抑揚頓挫的宣讀中,不斷回蕩在保和殿內。

隨著陸尚書念完了最後一句,接下來,自然是恭請大皇子繼位,榮登大寶。

作為國人的傳統美德,哪怕再想登上皇位的大皇子,此時也只能謙讓道︰「孤才疏學淺,不敢當此大任,還望諸位明公,再挑賢良大才,以擔此重任!」

然後就是百官跪迎,一同勸諫道,你就是那個最優秀的賢才,我們都跪下來了,您老人就答應吧。

一共推辭三次,最後在眾大臣的苦苦哀求之下,大皇子在心不甘情不願的一步步走上台階,坐在龍椅之上。

到時候他無奈的說道,這都是你們逼我的,這個位置我是不願意做的,只是為了你們著想,我才勉為其難的登上了皇位。

這就是華夏王朝傳遞的傳統,也叫做三辭三就。

眼下進行的就是第一次推辭,只是接下來,劇情就發生了變化。

在大皇子推辭說道讓群臣再選賢良的時候,一個都御史說話了,他手拿笏板,義正言辭的說道︰「大行皇帝于國無功,于江山社稷無德,放任太上皇活活病死,不讓醫官醫治,是為不孝。

兩次致使外敵番邦入侵,我大雍國破家亡者無數,是為不仁不義。

放任胡虜重歸草原,致使北疆邊患不絕,是為不智。

于祖宗基業于不顧,是為不忠。

賞罰不明,致使忠良賢臣或殺或貶,是為不慈……」

總之,洋洋灑灑,這位都御史列舉了永正帝的十大罪狀,甚至將永正帝每夜召集五六個嬪妃的事都說了出來。

將永正帝說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荒婬無度,賞罰不分等等,眼看著永正帝就變成了一個壞的腳底流膿的暴君了。

只是眾人仔細思考了一下,好像這御史所說的情況與自己的了解的別無二致,好像永正帝就是這麼一個人。

沒人阻止,或者說所有人都變成了吃瓜群眾,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這位都御史說到了最後。

只見這御史接著說道︰「是以,本官認為,父為子綱,大皇子不適合登基為帝,而順國公賈瑞,文采非凡,醫術超群,武力不凡,兩次就大雍國家于危亡,有大功于社稷。

今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禮也。

是以本官以為,順國公當得此位。

而大雍享國一百一十四載,早已福薄緣淺,致使民怨沸騰,百姓怨聲載道。

還望大皇子切勿留戀此位,禪讓與順國公,此乃天命所歸,命數使然,不知諸公以為然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