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據管承所說,南長山島既為黃縣所治,卻是唯一駐扎官兵的,人數倒是不多,大約才一千多人,

渤海群盜善水戰,陸戰上卻是一般,既無戰馬,又缺裝備,當然,若是硬要吃下倒也不是不行,關鍵是此島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官府在渤海扎下的釘子,若有變故自不可能置之不理。

而王政若是此役當真吞下了北海和東來,那此島便也名義上歸屬于他,若是對方答應了給他,按張崇岳的想法,便成了不戰而得。

「州牧乃是貴人,自是一言九鼎。您說的話,俺自然相信。」

卻見張崇岳听到這話,先是一喜,沉吟了會又道︰「不過跟著俺吃飯的弟兄倒是不少,很多人認個死理,總覺得空口無憑,不足為信」

「哦?」听到這話,王政似笑非笑地看了他眼︰「听渠帥的意思,莫非還怕我言而無信麼?想要讓本將先寫個字據,發個公文?」

「話說在前邊不丑。」張崇岳卻是點了點頭︰「若是如此,自是最好不過。」

王政和郭嘉對望一眼,不由暗自搖頭,啞然失笑。

這廝看外表氣勢不凡,一臉精明,誰料卻是這般愚蠢之輩。

自己若是想要守信,口頭承諾和文字契約本質上又有何區別,若是想要反悔,便是有所謂的公文盟約,又有何用?

海盜退走之後,王政單獨留下了古劍。

今日一面之下,張崇岳所表現出來的貪婪與桀驁,叫他有些不能放心。

貪婪倒也罷了,所謂財帛動人心,有所欲便有所求,但桀驁便有問題了。

桀驁者狂妄自大,便有可能不能服從指揮,若是在關鍵時刻這廝自作主張,壞了自家的正事,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要是陸戰也就罷了,這次是第一次牽扯到水上作戰,而水軍更可謂重中之重,管承和渤海群盜是重要一環,王政絕不容有半點的閃失,古劍先前所發的密報中,對張伯路的來歷只有簡單的介紹,但是語焉不詳,講述的不太清楚。

故此,王政準備留下他和郭嘉商議一番。

知根知底的管承本是更合適的人選,只是換位思考,張崇岳本就知道管承和他同為黃巾出身,若是此時單獨叫出來,不免惹其懷疑。

「這張崇岳的來歷倒沒什麼問題,便如奉孝先生所言,做這海盜的確是家族承傳。」古劍撓了撓頭,回憶了會道︰「此人父親當年便是渤海最大的一股勢力,對遼東、朝鮮屢屢侵擾,後被幽州刺史派兵擊殺。」

「若說古怪處,管承倒是提了一點,便是這幾年張崇岳重點放在了朝鮮和北海來往商船上面,反而對遼東不聞不問起來,而且隊伍的裝備也開始比以前好了很多,甚至出現過精甲勁弩之類,不像是民間所得。」

听到這話,王政和郭嘉對視一眼,不約而同有了猜測︰「你是說張崇岳背後得到了某個諸侯的支持?」

「管承也是這麼猜測的。」古劍點了點頭︰「而且覺得幽州的可能性很大,只是他費解的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張崇岳便是自家不存忠孝,手下可還有不少是他父親當年的嫡系,若是與幽州官方媾和,等于是認賊作父,不怕盡失人心麼?」

「那是這管承見識有限,不知其中的來龍去脈。」

郭嘉倒是立刻便明白了,拍掌笑道︰「如今的幽州刺史名段訓,乃是公孫瓚所置。」

「而上一任幽州刺史劉虞,正是在初平四年為公孫瓚所弒,若按時間來算,這張崇岳的父親正是死于劉虞之手,公孫瓚還算是替他報了大仇,投效為臣反而正合情理。」

這番解釋下來,古劍恍然大悟。

「若這張崇岳是公孫瓚的部下。」說著,郭嘉轉首望向王政,笑道︰「主公,這倒是無妨了。」

王政微微頷首,亦是放下心來。

的確,他這次打北海本意上也是不想讓袁紹的勢力佔領整個青州,這個戰略意圖張崇岳或許看不出來,公孫瓚和他的臣屬卻必然洞若觀火,既是給自家的大敵添麻煩,他們自然巴不得王政成功,絕不會從中作梗。

沉吟片刻,王政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問古劍道︰「管承既然知道張崇岳有白馬將軍這樣的背景,竟還提議借機撲滅他,就不怕遭到幽州那邊的報復嗎?」

「這個俺當時也問過。「卻見古劍笑道︰「管承便道,雖然猜不準張崇岳的背後是哪一路的諸侯,不過他卻覺得,若有天公將軍的大力支持,無論對方背後是誰,他也毫不畏懼,更不會擔心所謂的報復!」

對我這麼有信心嗎?

王政不由失笑,聳了聳肩道︰「嘿,既然如此,你回去時告訴管承,本將不會辜負他這番信任。」

「而答應他的事情,亦一定會辦到!」

「喏。」古劍躬身回道,剛要離開時,想了想又問道︰「將軍,那張崇岳對南長山島一副勢在必得的模樣,此地或許有些價值,既要求咱們給他一封公文,當真要給嗎?」

古劍的真正顧慮,無非是擔心若是給了公文,日後自家若是想要得下此處,便有失道義了。

只能說古劍畢竟是真正的少年人,有時候心思也單純了點。

「人無信而不立,本將既然答應了,當然就要做到!」王政擺手道︰「此島若在張崇岳的手里,本將自不會奪,可若有一日,世上都無了此人」

看著古劍,王政森然一笑︰「那本將再去取時,又怎算失信于人?」

古劍恍然,旋即躬身出堂。

這時郭嘉沉吟了會後,突然開口道︰「主公,咱們水軍初創,未成氣候,如是助管承火並張崇岳,未必有必勝把握啊。」

「若是和此獠徹底撕破臉,就算我軍順利攻取了北海和東來,恐怕日後沿海匪患會有加劇之像啊。」

這點道理,王政豈會不知?

早在決定借力渤海群盜之時,王政就想到了將來可能會因而出現的難題。

海盜狼子野心,可用而不可留。

如今天軍水軍力量固然不足,但是解決敵人的方法未必只有動武一途啊。

王政沒有立刻回答,閉上眼楮,好一會後睜開來,瞧著正凝視他的郭嘉道︰「幾位大儒教政讀書,近日恰好讀到了《晏子春秋》。」

郭嘉先是愕然,旋即欣然道︰「將軍乃青州出身,說起來亦是齊人,讀晏子之書,想必頗有所得。」

晏子,名嬰,齊國夷維人,其父晏弱去世後,他繼任齊卿,歷仕靈、莊、景三朝,長達五十四年,此人乃是天朝歷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時候正值齊國不斷走向衰落的年代,國君昏聵,權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內有天怒人怨之憂。晏嬰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補天,力挽狂瀾,使齊國在諸侯各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為齊國歷史上與大政治家管仲並稱的名陳。

「那主公讀到了哪一卷?」郭嘉又好奇地問道,《晏子春秋》共八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問上下、雜上下)外篇2卷,計215章。

王政笑了笑,澹澹地道︰「內篇諫下。」

兩人對視頃刻,郭嘉突然笑了起來︰「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

「哈哈。」王政踏前一步,雙目射出如電神光,注視著郭嘉,輕拍他肩頭贊嘆︰

「先生不僅博聞廣記,更是聞弦歌而知雅意。」

「如此聰慧,真天授也!」

以謀算殺人,兵不見血,卻足以誅心,二桃殺三士便是其中典範。

南長山島就是王政的桃子,此時無論是他,管承,乃至渤海群盜里,只有張崇岳知道此地的隱藏價值,故此無人爭搶。

而若真相公布于眾之時,又何必他王政親自動手呢?

次日下午,郭嘉和于禁會見渤海群盜,並且達成了一份私下的協議。

第三日,古劍與管承、海盜們再次離開下邳,從港口駛出,遠遠離去。

四天之後,下邳的新軍主力開始源源不斷地調往瑯琊郡的東武縣,由早一步抵達的黃忠統一指揮,掀起了一場針對北海國南面線的大規模攻勢。

這場攻勢來的順理成章,因為在此之前,黃忠已經進行了接近一個月的滲透及騷擾。

王政也相信,即便目前的都尉官階並不算高,但以未來五虎上將的能耐,這段時間已足夠讓他做到知己知彼,更在軍中樹立了絕對的威信。

但同時這場攻勢對于北海國而言,又來的突其不意。

因為他們和徐州可是做了不知多少年相親相愛的睦鄰友邦了,哪怕如今的州牧換成了一個和自家國相毫無交情的黃巾賊寇,可當初劉備來求援時,孔融都沒有出兵援兵,他本以為自己的這番示好已足夠讓王政領會其中的善意了。

若說之前小規模的騷擾,可以解釋為邊境摩,如今這樣規模的部隊往上一拉,那可就是徹底了。

初春天氣雖已回暖,然而冰雪融化,土地泥濘,加上青黃不接,馬瘦無力,其實並非適合作戰的良時。

故此,當平昌和高密的信使將消息傳到平壽城時,大部分的人卻還在吟風弄月,以詩會友。

沒有人會想到徐州會在這時正式開展了侵略的攻勢。

說起來戰國時的齊國便有養士之風,但時至亂世,便連曾經稷下學宮所在的臨淄,因飽經戰亂之故也早已摒棄此習,偏偏北海卻是清談之事,蔚然成風,這其中自然有孔融這位北海國相的責任。

時又經桓、靈兩次黨錮之禍,士子心郁難耐,恨閹人亂臣不良,憐國祚自身不幸,此風更是大盛,約親朋嘉賓,聞香飲酒,暗貶時政,興濃至興盡歸,正是名士清流的時尚氣派。

此時的相府後苑。

一眾人正依著苑林,燃著燻香,暖著美酒,素縑鋪地,輔以錦墊,盤中盛滿時鮮瓜果,三五賓客,皆青衣白袍,雍容風雅,朗朗話語,或康慨或輕柔,論典引經,滔滔不絕。

「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這四句乃是點楮之筆啊。」

一個青年點評道︰「文舉公此作,情辭之悲康憐憫,令人扼腕嘆息,當浮一杯濁酒,以慰心傷。」

這青年姓華名歆,字子魚,乃青州名士,中平年曾受大將軍何進之召,任尚書郎,後告病辭官,此時客居于北海。

另一人亦附和道︰「詩由意生,足見國相憂民之心。」

此人為北海主簿王修,以知人識材著稱。

「叔治此言誤亦。」主位上的孔融澹澹笑道,「吾等友朋聚會,怎可稱呼官職,滿杯。」

話音落,眾人舉杯,飲畢,孔融突然想起一事,側身顧盼華歆問道,「听說前幾日會稽虞翻前來造訪子魚,可是要子魚去投那袁術嗎?」

「何苦如此,如留在北海,融定以上賓之禮相迎。」

華歆看了眼孔融,沉吟了會,一臉肅容道︰「今觀天下,袁本初與薊侯私戰不休,徐州則落入逆賊之手,劉荊州又身處東南之地,路遠難至,惟有袁術公累世大族,兼得兵強馬壯,如提兵西上,當可助天子重定寰宇,功在千秋。」

「歆非為自身富貴安危,而是欲救國難。」

他終究沒說實話,虞翻的確是來做說客,只是勸他去投的卻不是袁術,而是孫策。

「真康慨之士哉!」孔融拍桉長嘆,「只可惜融兵微將寡,每逢念起幼帝安危,便輾轉難眠。」

另有一客卻笑道,「方才還言只論風情,不談國事,免得辜負了大好春意,這會反而憂聲嘆氣起來。」

「所言有理,吾當自罰三杯。」孔融哈哈大笑,「滿杯,再飲!」

酒酣意興間,沒人留意到,天空緩緩暗澹起來,陰沉沉的,似乎快要下雨,連帶襯得院內也有些幽暗。

凝滯的空氣,壓抑而沉悶。

這時,突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步伐聲,令眾人同時停杯望去。

沒過多久,一個大漢突然出現在場內,看到此情此景,登時眉頭一皺。

「是安國啊?」孔融卻沒注意到這點,只是笑道︰「你向來不喜歡這等場合,怎地今日卻起了興致?」

又吩咐道︰「看座,上酒,滿杯。」

自有美婢持壺上前,武安國卻是毫不憐香惜玉,惡狠狠地盯了她一眼,嚇得她花容失色,忍不住後退半步。

武安國冷哼一聲, 地上前,旋即袍袖一拂!

伴隨碗盞破碎的脆響,天空驀然響起一陣滾雷。

場上徹底安靜了下來。

落針可聞之中,武安國語氣異常地平靜,內容卻帶著令人窒息的壓力︰

「國相,徐州軍都要打到家門口了!」

「你怎還有這等閑情?」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