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故事,在天朝的農民起義里,本就是屢見不鮮。

而這,也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便如第一個揭竿而起的陳勝。

這個曾經高呼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憤青,最終那顆不甘卑賤的頭顱卻被身邊的馬夫一刀斬落,死的可謂十分窩囊。

天朝太祖讀《史記.陳涉世家》時亦有過兩句批準。

陳勝之敗,因其有兩大失誤︰

一誤在功成忘本,月兌離了本階級的群眾;

二誤在任用壞人,偏听偏信,月兌離了共患難的兄弟。

草芥時的陳勝會說出「苟富貴,勿相忘」這等傳誦千古的名言,卻很少有人知道當他成了張楚王後,卻將一個前來蹭富貴的故人斬殺,真實上演了「一闊臉就變,所砍頭漸多」的戲碼。

王政沉吟不語之際,大堂一時間陷入了落針可聞的靜默,眾人皆都注視著王政,心中也有著和徐方同樣的疑惑。

這等招攬人心的舉措並無不妥,可看將軍這個表情,似乎不太認可

這是為何?

好一會兒,卻是吳勝皺眉想了半天,先猜出了王政的心思。

「將軍。」吳勝壯著膽子開口問道︰「可是在擔心土地的安置問題?」

阿勝知我!

王政心頭一暖,看了眼他,微微頷首︰「若按徐方所言,咱們善待士族,招攬人心,那麼之前分給青州流民,以及傷殘士卒的田地,可能會出現麻煩。」

「何況天下如今大亂,後續亦會有四方百姓流入徐州,沙場征伐,兵卒損傷亦在所難免。」

言下之意,不僅是之前的土地不可能再吐出來,後面還需要繼續從目前的徐州士族里拿到土地。

听到王政這番話,一旁的陳瑀眼皮不由微抽,想到了更多。

按刺史的意思,這樣下去,要是有一天中小士族的土地都被分光之時,那麼接下來

他突然不敢想起下去了。

「主公,這倒無妨。」禰衡忙道︰「便是善待,亦不可能篤近舉遠,之前之地,主公既言無主,那自然便是無主,想來不會有人敢這般不識趣,若有,無非財物刀劍,任其自選。」

這意思就是若有士族回來想要討要之前的土地,要麼官府直接出面購買,要麼

「至于有主之地,順勢者可留,甚至另外獎勵,至于逆勢者自是抄家滅祖,遑論地乎?」

「另有首鼠兩端之輩,無非看其站隊,若有子弟入仕我軍,或有出錢出糧襄助之行,亦可保留,否則便是心存異志,斷不容此輩繼續立足徐州!「

「如此則恩威並重!雷霆雨露,任其自選,何去何從,全憑自家。」禰衡拱手道︰「另外便是流民上了。」

「人口乃是最大的財富,主公有意繼續吸納流民入我徐州,乃是正道,不過單靠自願畢竟太慢。之前青州流民,大半已在彭城消化。」

「除瑯琊外,徐州其他郡縣這幾年飽經戰火,早有不少田地荒蕪,其中大半皆為世家所有,主公亦可讓這些人自行往周邊幾州,如青州、豫州招募耕農,夠一定數目的,亦給與獎勵,無論官身虛餃皆可。」

「哪怕不是實授,如此名利雙全之事,他們必然樂意,自會上心招徠流民,對主公大計也有幫助。」

這個法子不錯。

王政點了點頭,又想到一事,沉聲道︰「可允許民間豪族自行招徠流民,但田收租賦卻不可由其私授自定,必須由官府統一制定,否則嘿。」

王政太清楚這些地主的尿性了,若是自定必然高的離譜,人口未必增加多少,反而招惹民怨。

「這是自然。」禰衡繼續道︰「涉及土地的各項舉措,只論現在,不論過去。之前收歸官用、軍用,分給流民兵卒的,自是不變。」

「而從現在起,分下去的無主之地,可給一個期限,比如一年內,本來的地主還沒回來,那麼土地就歸官有,或耕種者所有。」

「甚好。」王政思索了會︰「本將還有一個想法。」

環視眾人,他一字一頓地道︰「方才先生所言,人口乃是最大的財富,這話不假,可要是沒有足夠的土地安置,人口再多又有何用?」

言之有理,眾人紛紛點頭。

「既如此,這徐州的土地比例便要調整下了。」

比例?

這古怪的詞匯禰衡一時間沒听懂︰「主公所說的是?」

「土地的分別,若從價值上講,無非良田,荒地之別;可若從所有權上論,卻有官田、私田之分。」

凝視著禰衡,王政道︰「頒布政令之前,先定規矩分寸,著令各郡縣官署,詳查轄內土地,有土地超過若干畝的,限令將超出數目上繳官有,化為官田,給其相應銀錢、榮餃的補償。」

這個若干,自然是要禰衡,陳瑀,張昭三人先去溝通士族,劃出一個合理的數字。

若是土地所有遠超標準的,自然便是徐州的大戶世家了,數量不會太多。

其中如顏、王、陳這類已投誠王政的,暫時自不去管,而其他同等世家是否要交出私田,卻要看他們後面的表現了。

至于超出不多的,基本便是中等士族,也算是有相應的補償,當然肯定不會心甘情願,但總好過無理強奪。

只是這條補充之後,其實已是偏離了示好士族的本意了。

最起碼也是威大于恩。

禰衡皺了眉頭,剛欲建言,抬頭一看,見王政此時神色異常平靜,正目光灼灼地看著他,心中驀地便是一驚。

跟隨時間久了禰衡已是清楚,當王政露出這等神態時,便是心中下了決斷,斷無再做更易的可能,更不容人置喙!

只得無奈地將已到嘴邊的話又吞了回去︰「喏!」

心里卻想︰「罷了,就當是選一些人開刀罷,若有不長眼的,剛好拿來立威。」

「官田之外,亦要廣設官學。」王政見禰衡領命,展顏一笑,又道︰「接下來要廣下求賢書,命各郡縣舉薦賢人,送來下邳,觀其才干而分別用之。」

自起事以來,他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武盛文衰,此番士族再次鬧出ど蛾子,讓王政心中更是警鐘長鳴,自不願再授人以柄。

「大善。」听到這話,沉默良久的陳瑀面現喜色,忙道︰「此勸學之舉,正顯主公重文重儒。」

王政看了眼陳瑀,只是笑了笑,心知其想岔了,卻不先做解釋。

漢代的官學本就平常,又分為京學和州屬兩種,如太學、宮邸學、鴻都學門便皆為前者。

如太學始建于漢武帝元年,剛開始時只有五十個人,漢昭帝時擴大為一百人,漢宣帝時增至兩百人,元帝時達一千人,到了成帝時多至三千人。

在兩漢時期的太學隸屬于太常,太常本來是禮官,主要負責祭祀等禮制方面的事情,同時監管教育。太學里的老師稱之為「博士」,學生稱之為「博士弟子」。

而無論是博士還是博士弟子的選拔都由太常負責,選拔博士的要求極高,不僅要博學多藝,品德高尚、通達國體,還對被選拔人的年齡作出了硬性規定,要求必須在五十歲以上才有資格被選拔為博士。

某種意義上,在兩漢能成為官學的老師,乃至一種莫大的榮耀和肯定。

但太學的學生,其實選拔要求更為嚴苛,首要條件得年滿十八歲,其次需要「儀狀端正者」「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最後必須通過有且只有的三條途徑。

一,舉孝廉。

二、地方重臣舉薦。

三、功勛之後,繼承祖蔭。

說白了,這樣的官學所需要的學生,本身就已具有一定的家世和文化,乃是官僚集團的後備軍,儲備干部,當了太學的博士弟子,便基本表明前途無量了,學校教的,也主要以經學為主,注重挖掘經典的深層次含義,並以五經內容深淺程度排定《詩》《書》《禮》《易》《春秋》的順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而王政口中的「官學」,目前所需要的唯一功能,便是教人識字,所面對的學生群體,更是既不考慮家世、更基本是不識字。

至于下求賢書,這一次說是要求郡縣舉薦賢人,其實有了前幾次的反饋,王政的目的卻是要強拉士子了,不管可用不可用,願不願為他所有,有名氣的全拉到下邳,羈縻之!

接著就用禰衡諸項措施,來爭取那些不堅決的,以家族存續威脅那些抵死不從的。

眾人齊聲道︰「主公英明。」

議事至今,天近午時,王政揮袖散會,吩咐親衛準備飯食,留下諸人共用。

飯後,諸人各歸本衙,著手布置實行議事的決策

九月清秋,王政著眼文事之時,另有一人卻將心思放在武舉。

許都城內,武平侯府。

既奉迎天子後,又成功勸服獻帝駕幸許都,既定大事,此時的曹操可謂春風得意,便于今日在後堂設宴,聚麾下文武共賀。

是時也,天高雲澹,滿庭菊香。院落間,歡聲笑語,酒酣意濃。

正在此時,府上管事躡手躡腳地走進林苑,在旁等得片刻,待眾人稍靜,輕輕走到曹操身側,躬身遞上了一封書簡。

曹操展開,看不得幾行,便雙眉一皺,更是霍然起身,登時嚇了眾人一跳,亦紛紛從塌上站起來,文人袖手侍立一側,默然無語,武將面面相覷,亦是不敢出聲。

「明公」好一會兒,右首一人直接走了上前,緩聲問道︰「出了何事?」

這是一個俊俏得實在有些過分的男人,讓人一眼瞧過去,不分男女便得先嘆一聲,「當真一副好皮囊!」

若是王政在此,更會直接感慨︰原來還是有人能在顏值上不輸那孫伯符的啊。

當然,顏值上雖是不分軒輊,可這兩人的風格卻是大相徑庭。

孫策容顏間凝著股勃勃英氣,更有陽剛韻味不說,還愛笑語,屬于典型的暖系帥哥。而這人清秀通雅,舉手投足俱是一派謙謙君子的灑然,卻是不苟言笑,神色澹漠,有些過于清冷了。

曹操循聲抬頭,看了眼那人,搖頭苦笑,直接把信遞了過去,隨後繞樹三匝,喟然嘆道︰「真是想不到,連劉備都擋不住這王御寇!」

「的確出人意表。」那人看完書簡後,亦是眉頭微皺︰「此子還真是個異數,明明年紀不大,行事卻是張弛有度,更頗能把握時機,全不似一般賊寇莽撞短視。」

「文若之見,正與操同。」

曹操點了點頭,語調中不自覺中帶了金鐵之音︰「徐州先有王政南下,侵略州郡,其後又逢陶謙病故,引劉備繼領州事,我本以為如此下來,便是雙雄困于一地,必會形成相持不下,彼此消耗的格局,卻不料嘿。」

曹操連連長嘆,按他原本的計劃,正是趁著王政和劉備彼此牽扯的情況下,他在旁做那耐心的漁翁,只管恢復元氣,發展勢力便是。

待兩虎俱傷之時,他已養精蓄銳完畢,正可將二敵一並除去!

如今卻是盤算落空了!

他是萬萬沒想到,劉備竟然這麼快便落敗了,這不僅讓他短期內再無圖謀徐州的可能,更生出新的隱憂。

「徐州徐州」曹操悠然轉首,遙望東方,突然拍腿大叫︰「糟了,那只驍虎如今也在徐州啊!」

「文若,你說王政擊退了劉備後,會不會聯絡上呂布?」曹操驀然回首,問道︰「若此二人同心引兵來犯,乃心月復之患也。」

那人正是年少便享有「王左之才」,如今曹操帳下的第一重臣荀或,荀文若。

听到這番話,荀或沉吟半晌,亦是舉棋不定︰「明公此慮,不無可能!」

「一個手下敗將,一個黃巾賊寇,何足為慮?」

這時,一個粗莽的聲音驟然響起,曹操、荀或循聲望去,便見一個彪形大漢悍然出列,此時睜圓怪眼正大聲嚷道︰「主公只需予褚三萬精兵,必斬王政、呂布之頭,獻于桉前!」

「吾有仲康此等大將,自無憂也。」

曹操笑了笑,先不接話,只是夸贊了下許諸,隨後不動聲色地望了眼荀或。

荀或心領神會,立刻便道︰「許將軍有萬夫不當之勇,若是領軍,自是大有勝算,只是如今許都新定,百廢待興,不可造次用兵。」

其實兩人心里都清楚,許諸和典韋都是在個人勇武上出類拔萃,謀略,統帥上卻極為缺乏,可為先鋒卻不可為主將。

只是麾下主動求戰,自不可直接否決,免得傷其斗志、膽略。

「明公。」荀或思忖半天已有了主意︰「或有一計,或可一用?」

「哦?」曹操大喜︰「文若速速道來。」

「今王政雖佔徐州,更名為刺史。」荀或朗聲道︰「卻乃袁術所予,非出自天子詔命。」

「此子既然連偽詔都願受領,可見其尚存忠意,有敬慕天子之心!」

曹操點了點頭︰「那又如何?」

「既是如此,以或之見。」荀或道︰「明公可奏請天子詔命,給王政一個明正言順的實授刺史!」

「並密于一書,教殺呂布!」

「事成,則豎子再無驍虎為輔,可緩圖之。」

「事不成,則呂布必反噬王政矣!」

「此乃二虎競食之計也。」

「大善!」曹操聞言大為意動,沉吟半晌,拍桉而起︰「既然要給,就給州牧!」

給什麼刺史啊,任是小家子氣!

荀或之計的最關鍵處,他此刻沒有言明,曹操卻明白了。

那便是王政接不接這個州牧,以及會不會乖乖听命去殺呂布,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

卻是那道密令,一開始便要讓呂布知道!

------題外話------

周末,提前發了,書友們周末愉快

對了,順便推一本歷史新書《紅樓從遼東開始》

寫的非常不錯,看的我都打賞了。

這種新書前期不能養,因為他們要靠付費用戶的追讀獲得推薦位。

書友們可以去看看,覺得不錯就每日追讀下,讓作者更有信心寫下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