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捕盜所是應對盜匪生事之後的存在,禰衡所提的另外兩條,便可算是防微杜漸。

第一條自然是收繳民間的殺傷性武器。

所謂民間,無非平頭百姓以及望族豪紳。

對于後者,深知東漢這些豪族潛力的王政倒是始終重點關注,上行下效之下,如今天軍每攻一城,第一時間要做的便是強逼各家大戶交出刀槍弓弩等軍用武器,尤其是甲冑這些。

開陽豪族甚至因文丑攻城,被連續搜刮了兩次,如今家里找個鐵器恐怕都難。

一方面,固然是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這些不安定因素的威脅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王政的家底太薄,來了徐州後依舊要找借口搜刮一番,充裕自家軍隊的裝備武器。

相對而言,平頭百姓這塊,王政倒沒太在意過。

禰衡也是發現了這點後,主動補充起來。

按其建言,大漢民間尚武之氣本就甚重,尤其是徐州這等百戰之地,普通人家也同樣有些鐵尺、彈弓、這些玩意,亦是要盡數收繳!

夸張了點吧?

王政本有些猶豫,這不近似于秦始皇一樣收攏天下之兵鑄十二金人?

但在禰衡地連番進言下,王政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

至于第二條,則是治下各處郡縣,都要實行兩禁。

一則嚴禁聚眾集會,二則便是實行夜禁。

實行夜禁,夜間不得點火燭,這本就是大漢的舊例,王政自然沒覺得有什麼問題,相信那些百姓早已習以為常,也不會太過排斥。

關鍵而是在禁聚這一點上。

听到禰衡的闡述,不僅王政,眾人都面面相覷起來。

原來這條,針對的已不是百姓,甚至不是各城望族,而是針對一個王政等人一直忽略過的存在。

宗教!

此時的大漢,梵教尚未傳入,自然是道門一方獨大。

但相較梵教的千廟萬寺共俸一祖,共拜一佛,道門內部的派別卻是極多,其劃分標準更不同于後世,非以開派祖師(如天師、全真),或地區勢力來劃分(武當,華山)。

而是以學理而分。

以功德標榜的積善派。

以信奉某一經典為特征的經典派。

以桃木驅鬼,符水治病的符派。

以觀相,佔卜為主的佔驗派,以及開爐煉丹的丹鼎派。

當今之世,若論聲勢最大,信徒最多的,莫過于太平道和五斗米教。

兩個龐然大物在各地區傳教之下,多年來卻始終相安無事,便是因為兩者同屬于符派,有些香火情。

但按禰衡之言,卻是要讓王政率先代表太平道撕破臉了!

不玩什麼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無他,實在是徐州這個地方,五斗米教的勢力太強了。

五斗米教,自張陵(又稱張道陵)那一代開始,便是在巴蜀一帶傳教,幾十年下來,益州已成為五斗米教勢力最大的一州。

可徐州,亦是五斗米教勢力極為龐大的一州,因為開派祖師張陵,生于(沛國豐邑),正是徐州人!

所以徐州內部雖掀起過多次黃巾起義,可在禰衡一番調查下,若論根基穩固,信徒繁多,以及民間的影響力,太平道其實皆不如五斗米教。

這還的了?

禰衡可不知道王政其實從沒當過自己是太平道人,他只知道,自家主公可是以黃巾之名,張角轉世起義的!

那麼未來要繼續茁壯發展,擴大勢力,亦還是要靠著太平道啊。

太平道影響越大,信徒越多,王政的根基便會愈穩,以後從民間汲取到的養分也會越多!

結果,徐州這大本營太平道都不是第一教派,那還談什麼其他地方?

所以禰衡這第二點提議,名為禁聚,實為打壓除太平道以外的所有徐州宗教。

五斗米教,更是首當其沖!

建議具體內容,便是瑯琊,彭城兩地內,除太平道外,任何宗教信徒聚會不得超過十人!

更禁止大範圍弘道宣法,禁止刊印其他教派道典經義!

听完禰衡的侃侃而談,眾人紛紛深以為然,擊節而贊,而王政卻是皺了皺眉,沉吟不語。

這算是「罷黜百道,獨尊太平」的意思嗎?

是不是,早了點?

禰衡這等儒生不知,他這穿越者卻是十分清楚。

拋開益州,徐州,在當世人看來,五斗米教遠不如太平道威風,可相比太平道的曇花一現,五斗米教可是綿延千年不衰,更在宋以後成了真正的道門魁首啊。

即便如今發展尚不足百年,恐怕其深藏的潛力,未必會比太平道低吧?

這時候

主動招惹對方?

「嚴禁集會、實行夜禁,固然勢在必行。」思索好一會兒,王政斟酌再三,沉聲道︰「吾等承黃天之志,欲建地上天國,大力弘揚太平道亦是應該。」

「不過其他教派倒也罷了,五斗米教暫時不必太過打壓,可以允許聚眾宣道,不過超過百人,還有刊印道冊必須先報備!」

「主公」

禰衡還欲勸說,王政已擺手截斷,更主動岔開話題︰「先生,如今開陽的茶館妓院,可有賣唱說書之人?」

「妓院?說書?」禰衡聞言一怔,旋即恍然道︰

「主公說的妓院可是章台?說書之人,莫非是指俳優?」

《漢書•張敞傳》有雲︰「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漢時長安城最大歌妓聚居之所,便在章台街,後全國各地便以章台代指此等煙花之所。

《荀子•正論》︰「今俳優、侏儒、狎徒,詈侮而不者,是豈鉅知見侮之為不辱者!」

俳優,指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更是最古老的相聲從藝人,歷史上名氣最大的俳優,應該就是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

叫的這麼雅致嗎?

王政點了點頭道︰「正是,以後咱們勢力範圍內,這些賣唱說書的俳優,所言所唱,可由咱們指定!」

旁人尚沒反應過來,禰衡卻是沉思片刻後立刻拍案叫絕︰「此策妙哉!」

「主公,此乃掌控言路之法,言論一旦為我操持,民心亦自依附!」

「此策關乎主公基業,衡願自請之!」

「先生大才,自是當仁不讓。」王政點了點頭,除了禰衡,此時他手下識字的都沒幾個,還真找不著第二個合適人選,不過還是叮囑道︰「不過先生切記,若要掌控言論,關鍵便在兩字之上!」

「請主公明言,」禰衡肅然道︰「衡洗耳恭听。」

「通俗!」王政正色道︰「詩經固然辭藻華麗,楚辭亦是韻典詞雅,可在大部分百姓眼中,流傳度卻未必及得上《山海經》《搜神記》這類故事。」

「所以若要掌控言路,便需說些百姓們喜聞樂見,有興趣听,讀的戲劇、故事!而非什麼空談之詩,無趣之賦。」

「而這等故事,關鍵處亦有兩點,一,與我太平道、黃天有關的神話,故事,二,便是一些地主豪紳欺壓百姓之類的貧富差距,階層沖突!」

階層?這個新鮮的詞匯讓禰衡陷入了沉思之中,咀嚼再三,若有若思。

「先生且放寬心,本將雖胸無點墨,這類故事心中倒有不少。」王政看著禰衡一臉嚴肅,笑呵呵道︰「咱們接下來多多討論,一起努力,早些把這些話本,唱本做出來。」

「不可單靠各城里的俳優。」從禰衡的反應來看,大漢此時說不能說沒有說書人,恐怕卻是未曾形成規模的產業,王政微一思索,補充道︰「從天輔營和地軍中挑些識字的,聰明的,再單獨成立一營,嗯就叫天機營吧。依然屬軍籍,全部交由先生管理,然後再通知瑯琊郡內的所有郡縣,讓他們盡快將這些俳優,歌姬都遣送到開陽,咱們統一培訓!」

「主公天資聰穎,思慮周祥,衡真是萬難企及。」禰衡一臉佩服地道︰「既如此,吾等地方已安,那便要考慮農耕了。」

「衡昨日盤查過,其實吾瑯琊郡內荒田拋地亦是不少,衡建議,再設立勸農司,專設勸農使,負責兩國各城的墾荒、耕桑。勸農使人選,可由將軍一樣從軍中選挑務農出身的士卒擔任。轉軍籍,為官籍。」

「等等,荒田不少?」王政打斷了禰衡的續言,訝然道︰「瑯琊國又非彭城那般久經戰亂,我軍攻此地時戰時不長,亦未擾民,怎麼會出現荒地?」

「主公有所不知。」禰衡倒是胸有成竹,解釋道︰「彭城那里的荒地,自然更多是因戰亂導致人口、壯丁的不足,有地無人中,自然便城荒田。」

「而瑯琊,卻是咳主公虎威太盛,大戶大家雖暫時抽身不多,可一些中小士族,卻在不斷離開」

「地主都跑了,佃戶們又有幾個還會耕種?「

「何況我軍雖不曾擾民,可黃巾之名聲嘿嘿,哪里有多少人安心種地啊。」

這是實在話。

耕地又不是今天耕明天收,春耕秋收,那可是要跨過兩個季節的。

地種下了,能不能熬到秋收是個問題;熬到秋收了,能不能收獲入倉是個問題;熬到收獲了,除去上繳地主、郡國的租賦,能落到自己手中的有多少,夠不夠活命?又是個問題。

何況王政如今雖不擾民,在賦稅上又沒有突然改制,但此一時彼一時,到收獲的季節時突然翻臉,那百姓們又能為之奈何?

所以,勸農耕桑,不是一句簡單的話,也絕不是設立一個勸農使就可以解決的。

禰衡在其下很詳細地列出了針對各種會出現問題的種種對策。

地主跑了或者死了的,好解決,包括原本的開陽官田、望族私田等等在內,其中荒一年以上的土地全部收為公有。

現有在無主土地上耕種的,承認其土地擁有權,給予田契。而投誠的官員、望族的土地,暫時不動。

這一條,其實王政在此前的彭城已是這麼做過了,如今不過是直接形成規矩,條例,以後直接按章辦事即可。

公地又分為兩份,五成給貧者,二成給有功將士,三成留作軍田。有些郡縣(如彭城各地)青壯丁壯極其缺乏,地分不完,留下來招徠流民,凡有流民定居,免除第一年租賦。逃亡的地主們,第一年內願遷徙回來的,得盡先耕種。

至于大漢的賦稅,若單只論稅,其實很輕,乃是「三十稅一」。

大頭還是在賦上。

漢有算賦,即戶口稅,西漢時從15歲起,至56歲,四十年里每年按人頭收120錢為一算,商人,奴婢之流更要倍算,女子則是從15-30歲若有不嫁,則五算。

而到了如今的東漢末年,算賦已是夸張到了從一歲起征!

這才是壓在百姓身上最大的一座大山。

更要命的是,算賦是收錢,而非直接收糧,這便給了望族士紳的機會,到底一斛糧值多少錢,全是他們說了算!

按照禰衡的建議,如今地盤不大,倒不需要制定太精細的賦稅制度,因地制宜即可。

王政如今所佔瑯琊和彭城,貧富有別,以後地盤擴大,更會出現差異,便不適合再繼續按漢制的比例來征收,可在各郡分別制定,如彭城窮些,便可按每畝兩升征收,瑯琊富裕些,便按四升征收。

至于算賦,也還是要繼續征的,畢竟要對沖庫兵車馬之廢。

但是卻不需要再以錢為單位了,還給了豪強可趁之機,反正王政收了錢也是要繼續招兵買馬,不如直接收物,按戶征捐棉,稻谷,銅鐵等有用實物皆可。

「這」雖然此舉看似合乎情理,王政卻還是有些斟酌。

其他倒也罷了,唯有彭城和瑯琊這區別對待

畢竟他當初起事時也是抓住了人性上的「不患貧患不均」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自家也這麼搞,是否會引起內部矛盾的產生呢?

「先生,」王政遲疑道︰「不若彭城瑯琊兩地都按一畝兩升征收?」

「主公,萬萬不可。」禰衡正色道︰

「彭城是我軍門戶,瑯琊卻是我軍倉廩,若是此地賦稅定的太低,錢糧何來,兵馬何來?」

「而此規一出,短期內便不可妄動,否則更易招來民間積怨,所以瑯琊絕不可和彭城一般輕征!」

「那好吧」王政知道禰衡說的也有道理,勉強同意。

卻見禰衡又道︰「除此之外,所有的種子,耕牛,農具,衡亦建議由咱們統一征收,再行分配各家各戶。或許更有成效。」

「各家各戶?」王政想了想,搖頭道︰「太繁瑣了。」

「那不如按百戶為一社,歸各地勸農使管轄。集中耕牛、農具、種子,計劃調配。不足的,可以向開陽或彭城申請,酌情補充。」

「這個社,就叫合作社,如何?」

听到這話,禰衡和于禁都是眼前一亮。

于禁管理開陽日久,也有了些心得,便在旁補充道︰

「將軍此策大善,末將以為,可不局限于耕農,商旅亦可在內。」

「遭逢亂世,游商變少,糧油布鹽流通遠不如前,不但稀缺,物價亦不統一。」

「不如以後由我軍出面與各家商戶采購這些,再統一價格分發給各合作社,再賣給百姓,豈不更好?」

「文則此言不錯。」王政被他提醒,想到更多,重提在彭城分地的事兒,道︰

「以後凡所佔城池,有願從軍者,其家可以先給分良田好地。軍戶有優先開墾無主荒地之權力。」

說到這里,其他眾將終于有發言權了,伏波立刻大聲叫好︰

「將軍,這個辦法好!兒郎們沒了後顧之憂,上戰場後更會賣死力了!」

121、天機營(謝書友[上班就會死]的打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