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47、君有器,妾無名(完)

听到劉備的詢問,關羽只是搖了搖頭表示不知,張飛卻是嘆了口氣︰

「今日子義未曾出現筵席,想必是去意已決了。」

听到這話,關羽和劉備同時一驚。

要知他兄弟三人此次星夜馳援來救北海,可是出動了三千精兵。

對此時的平原令來言,說是傾巢而出都不為過。

能對一個素未謀的孔融這般用心盡力,劉備起初可不是沖著那所謂「孔北海」的虛名。

劉備何許人也?

雖以仁義著名,更在未來很長一段的時間里依托著正統的「皇叔」名號四處溜達,劉備卻必誰都更為清楚。

虛名者,若不能化為實利,那便只是無用之物。

救孔融能得什麼?

賭上全部家底,難道只為在筵席上得對方一長揖,一美言?

骨子里同樣很務實的劉備,其實願意出兵,全是因為太史慈!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太史慈讓劉備對孔融,出現了誤判。

遙想當日一幕,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到平原,堂上拜見劉備時已是一身的血跡斑斑。

劉備驚詫之下,第一句問的是「足下何人?」,隨後接踵而至地卻是「君何以突圍?」

在劉備看來,已被三萬黃巾賊寇團團圍堵的北海,他實在好奇此人是如何出城的

听道太史慈「三日出城之計」時,劉備擊節而贊,隨後太史慈在具體突圍上卻是寥寥數語言簡意賅。

但久經沙場的劉備三兄弟,已能在腦海中勾畫出那般壯闊的場景。

千軍萬馬之中,如入無人之境。

單騎陷陣、絕塵而去。

思之令人神往。

望著堂下的太史慈,三人幾乎是同時在心中有了判斷︰

這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超群之才啊!

是因為這一點,隨後太史慈的一番陳詞,才真正是慷慨激昂,令劉備深為震撼,更是斂容說出「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的話。

因為說這話的人是太史慈,那句「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才變得有份量。

因為太史慈做到了冒死求援,那句「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才變得擲地有聲。

也正因為太史慈這樣的人物願意為孔融這般效死,劉備心中才下了判斷。

其臣如此,其君亦必是英雄。

這樣的「孔北海」,值得相識、交好!

要去救!

只是自來到北海後,即便時日不長,孔融雖表現出了長者尊範,名士風采,卻還是讓抱著期待而來的劉備,已是有些失望了。

是個名士,也是個大儒。

但不是英雄!

如今,更從張飛口中听到了這般令人意外的消息。

剛剛破賊立下大功,子義反倒要走?

這有些不合情理啊。

只是劉備深知張飛並非無的放矢之人。

他更清楚,這些日子以來,自家三弟與太史慈也是相交甚密,交情匪淺了。

沒辦法,兩人能聊的來啊。

雖然張飛和太史慈在後世人眼中的形象,更多是勇武出眾的虎將。

其實作為曾經東萊郡的奏曹史,太史慈本身卻是博覽群書,頗有才學。

張飛也一樣。

他本就出身地方大戶,打熬武藝之際也研習過書畫歌賦,說話談吐都帶著些讀書人的味道。

相比之下,關羽是河東解池的鹽販之後,本身現在就有了點未來「善待小人,而驕士大夫」的味道了。

而劉備雖曾游學盧植,但早年性子輕佻,賴不住苦讀典籍。

所以哪怕張飛的外表黑臉惡面,身形魁梧,看上去全然與儒雅文士八桿子打不著,卻是兄弟三人中當下學問上最出眾的。

固此,清楚此節的劉備,想著或許便是在日常閑談中,自家這粗中有細的三弟,隱隱猜出太史慈的一些心思,方有此言。

「益德,子義如此良才美璞。」沉默半晌,劉備道︰「為何要棄孔相而去?」

「孔融不能知人善任!」

張飛還沒回話,關羽已傲然道︰「以子義的本事,便是不來我平原求援,若孔融委以信重讓其領兵斫賊,北海之危或許早解!」

「二哥所言不差。」張飛也認同地頷首︰「我曾听子義說,便是他突圍求援時,一開始孔融也是不同意的。」

迎著劉關同時望來的眼神,張飛嘆道︰「黃巾賊寇初圍城時,兵力未曾聚集,子義當時曾進言,予他一千精兵主動出擊便可破賊!」

「那想必是賊眾營盤未扎之時。」關羽思索了會,撫須道︰「賊眾立足未穩,以子義的本事,的確大有可能一戰破之!」

「不錯,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劉備也認同這個判斷。

「是這個理啊。」張飛一拍大腿,嘆氣道︰「可惜孔融不知是否太過懼怕管亥,當時不听其言。」

「其後,待賊寇三萬盡皆聚集後,孔融大感無奈,更是束手無策,這才想著向大哥求援。」

「只是那時城外早被圍的水泄不通,北海文武盡皆庸碌,都覺此時做信使出城便是主動送死,卻是無人應命。」

「這時又是子義自告奮勇,主動請命。」張飛續言道︰「結果孔融又猶豫不決,覺得這樣突圍實在太難,還是子義主動懇求給他信任,曉之以情,言此次來是為報孔融對其母的照顧之恩,最後還是實在無人可用,孔融才答應其出城的。」

說到這里,張飛感慨萬千︰「連番兩次請命,一片赤誠熱情卻得到孔融這般的回應,子義已是心灰意冷了,吾之前便有些察覺。」

「孔融照顧子義之母,分明是有求賢之意,可是子義當真欲為他效命時,卻是既不信任也不重視「

「這這便如葉公子好龍也。」

听到張飛道來事情始末,劉備若有所思,目露奇光︰「若無辯識賢愚的眼光,用人不疑的魄力」

「求賢若渴,也終是徒增笑耳!」

「二弟、三弟,吾等需以此事引以為戒啊!」

「是!」

「子義事了便拂袖而去,不求功名利祿,只為報恩守信。」

盤踞眉宇的那股傲氣突然消散了,關羽肅然道︰「如此風骨,如此瀟灑,頗有古俠義之風也!」

感慨之余似是想到什麼,關羽眼前一亮,望向劉備急道︰

「大哥,既然子義已對孔融失望,有心他投,不如」」

只是話還沒說完,卻被劉備出言截斷︰「雲長,不用說下去了。」

心里清楚自家二弟的想法,劉備卻還是搖頭︰「吾等來此只為扶危救困,不可另做他舉。」

「子義品行高潔,不會投我,備亦不會招攬,以免落人話柄!」

話是這般說,其實在內心里,劉備還有一個很大顧慮。

以太史慈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兩人既非同鄉之系,又無同學之誼,單憑他劉備如今的地位和勢力,若是出言招攬,實在是沒什麼底氣啊。

想到這里,劉備心中也有些空蕩蕩的,扼腕之余,之前的猶豫突然間不翼而飛。

「明日便回復孔融吧。」他長身而起,踱步向屋外走去︰

「徐州陶謙既有難,我願帶兵去救,不過他亦要出兵。」

「大哥,吾等久不歸平原,若是」關羽有些不認可,正欲再勸,卻見劉備頭也不回地道︰「雲長,平原一國,實在是太小了。」

「坐在小國,窺見天下,只會越看越覺得自己渺小。」

此時劉備已走到了門口,見明月高懸,月光如水。

這如水的月光,照見地,是幾萬里大好河山啊!

凝視著幽深高遠的夜空,劉備一字一頓地道︰「若是有失」

「那便有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