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四章 小芳華不見了

小芳華走丟的那天,五叔他們在一家王姓人家里唱堂會。

堂會,即堂會戲,指私人出錢,邀請戲曲演員于年節或喜壽日在私宅、飯莊或會館為自家作的專場演出。堂會戲盛行于清末民初,以北平、天津和上海等大城市尤甚。堂會戲上的劇種很多,北京人唱京劇,蘇滬人喜昆曲、越劇,華北東北流行評劇,而西北人獨愛秦腔戲。

秦腔,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盛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堪稱中國戲曲之祖。他雄壯、剛健、豪邁又渾沉,它浸透著西北人血液里的悲壯與蒼涼,是西北這片廣袤焦土上的一朵芳華,是西北人須臾離不開的精神食糧。

蘭州作為西北重鎮,是秦腔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清乾隆時期,就有秦腔專業演出社班。蘭州人愛秦腔,更愛秦腔演員。他們率先將戲曲演員稱為「杰」,並將「金城四絕」中的「兩絕」都給了秦腔演員,即「富保子(耿忠義)的淨生、八娃子(史月卿)的旦」。

與陝西秦腔相比,蘭州秦腔注重表演技巧的運用,行當上側重于須生與花臉藝術的展現,但因地方方言的影響,在唱腔上略遜一些。五嬸洽好在這一方面功夫了得,因此深得戲迷的喜愛和推崇,常常被請去唱堂會。

請他們的王家是當地一個富戶,兩個兒子一個從政一個經商,從政的位高權重,經商的生意興隆,還有三個女兒也各自嫁入望門,令人眼灼。那天正當老爺子七十大壽,親朋故舊來了一大堆,于是就請了他們來熱鬧一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有錢人請演員來家里唱堂會已經開始流行。五叔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商機,迅速改變經營策略,將劇團業務拓展至這一領域。

對于這些五嬸根本不懂,她也不想去懂。只要能給她唱戲的機會,讓她登台演出,她才不管在哪兒演,為誰演。他們是下午去的,小芳華自然跟著,這時她已經過了四歲的生日,並不需要太多的照顧。

用過飯晚上七點,堂會正式開場。

這是一個小堂會,沒有搭建戲台,就在王家的大院子里鋪上紅地毯,算是戲台。其實按王家的實力,唱大堂會完全不成問題。只是老爺子怕攤場鋪的太大會影響到大兒子的仕途,也怕樹大招風,給小兒子引來羨慕忌妒恨。雖說是一個小堂會,但演員是經過精心裝扮的,聲樂班子也齊全的,除過沒有搭建戲台外,跟大堂會沒有什麼區別。

時令已近中秋,天氣不冷不熱,空中有月,格外皎潔。王家的院子大小剛合適,既給了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又讓觀眾不顯的稀疏冷清。于是那一晚,演員唱的好,觀眾的掌也鼓的好。

幾折戲下來,演員、觀眾熱情高漲。

主家見此非常高興,一口氣又加了三折子戲。

堂會結束時,接近凌晨。卸下妝,淨了臉,五嬸才想起了自己的寶貝女兒,急忙去尋,卻發現不見了小芳華的蹤影。

以前唱堂會,小芳華總是靜靜地站一旁,仔細的听,從不亂跑。五嬸也會在唱戲的間隙來看看她。今天或許大家都太投入,竟然把她遺忘了。

不見孩子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混亂,帶孩子的人都開始找尋起自己的孩子來。結果發現,與小芳華一起丟失的還有主家的大孫子,王沐英,今年五歲。

整整一夜,家里人在家里,角角落落地找,村里人在村里,里里外外地尋,主家甚至動用了官場的關系,調來公安守住了進出的主要通道。但直到天亮,也沒有任何消息。

那一夜,五叔就像瘋了一樣,兩眼通紅。他不再期望事業,不再渴求金錢,更不再稀罕什麼榮譽,什麼名聲,他願意用這所有的一切,換回他的女兒,他只希望能再次重溫女兒在他懷中的溫馨。

那一夜,五嬸的眼淚沒有斷過。她一直在提醒自己,這不是現實,這只是個夢。天亮了,夢就醒了,她的心肝寶貝依舊會膩味在她的身旁,要她唱戲,也給她唱戲。

他們虔誠地向蒼天祈禱,祈禱蒼天保佑,保佑她的女兒能平安回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