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總而言之,盡管華沙的問題很復雜,但因為聯盟幾乎掌控了波蘭的軍隊和整個內務部門,再加上波蘭臨時政府內親蘇的政治力量還佔據著主導地位,因此,維克托要想解決此行的第一個問題,難度肯定不到。最重要的是,波蘭的情報部門在組建的過程中,接受了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全方面協助,而這項工作,就是維克托主持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工作的時候完成的,可以說,波蘭情報部門的領導層中,就沒有維克托不認識的人。

此行對維克托來說,真正復雜和棘手的,是第二和第三個任務。

在組建歐洲共產黨與工人黨情報局的問題上,聯盟早就有了定論,這是中央國際部在今後若干年的時間里,準備集中力量推動的一個項目,按照莫斯科的構想,聯盟甚至準備在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組建完成之後,按照同樣的模式,在亞洲地區也復制一個相同的部門和機構,最終,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左翼政黨情報局,將取代曾經的第三國際,它將成為「第四國際」的基礎。

過去一段時間里,聯盟其實一直都在側面推動這個組織的構建,但令人感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對這一主張給予了積極回應的,竟然只有帕爾米羅•陶里亞蒂所領導的意大利共產黨,而在整個東歐範圍內,對此表明積極立場的,就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共產黨組織了。

更有意思的是,莫斯科對意大利共產黨的態度並不算多麼友好,因為在莫斯科看來,放棄了武裝斗爭,轉而決定以議會選舉的方式奪取政權的陶里亞蒂,已經背叛了馬列,走上了所謂改良派的道路,也就是共產國際已經解散了,否則的話,有關意共的問題恐怕早就要拿出來好好討論一下了。

這一次維克托前往華沙出席斯維爾切夫斯基同志的葬禮,本身不僅是莫斯科的代表,同時也帶著聯盟中央國際部主席的身份,他準備借助這個機會,與東歐各國的代表討論一下有關組建聯合情報局的問題,而這一點與他的第三個任務是結合在一起的。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美國人所提出的「歐洲復興援助計劃」,的確是給聯盟的地緣政治策略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東歐各國一直都在尋求來自莫斯科的經濟援助,他們的戰後重建工作也好,迫在眉睫的饑荒問題也罷,都需要來自外部的援助,沒有這一筆援助,各國的政權就難以穩固,甚至連國計民生問題都沒辦法解決。

由于聯盟同樣面臨著經濟困難的問題,所以,在對外援助的考量上,莫斯科一直都沒有做出積極的表態,實事求是的說,聯盟的立場是令東歐各國感到失望的,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不管是波蘭工人黨內的「反蘇傾向」,還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以及羅馬尼亞所出現的「大南斯拉夫」聯邦意向,其實都與聯盟在對外援助問題上過于消極的表現有關。

地緣政治這個東西,其實和混黑社會沒什麼區別,有錢的大哥自然就不缺少小弟,出手越是大方的大佬,手底下的馬仔就越多,這是必然的。而在地緣政治中,越是實力強大的國家,身邊的追隨者就越多,美國的霸權如何建立起來的?真的僅僅是靠他們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以及規模龐大的海軍艦隊嗎?這當然也是因素之一,但大把的美元和強勁的經濟實力,顯然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隨著戰爭的結束,東歐各個國家都需要來自外部的經濟援助,他們需要在廢墟上重建自己的國家,只有這樣,他們的政權才能穩固。盡管聯盟在東歐各個國家都有駐軍,且布爾什維克黨在各國的共產黨、工人黨內都有足夠的影響力,但面對經濟困難的問題,聯盟若是無法給與各國足夠的經濟援助,這些繼續改善經濟狀況的東歐國家,同樣也不會將自己吊死在聯盟這一棵樹上。

過去,在沒有美國人提出的復興援助計劃的前提下,這些東歐國家或許還沒有別的選擇,他們從聯盟得不到經濟援助,至少還能得到安全保障,可是現在國際環境已經變了,美國人拿出了一百七十億美元的龐大資金,準備提供給經濟凋敝的歐洲國家,試想,在這種條件下,東歐各國內部,真的會沒有人為此而動心嗎?

就像在波蘭,以貝魯特為首的親蘇派,掌握著臨時政府的主要大權,其在波蘭工人黨內部,也掌握著政治優勢。而以哥穆爾卡為首的所謂「多數派」,他們不管是在臨時政府中,還是在波蘭工人黨內,都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上。

過去,「親蘇派」背靠莫斯科,既有來自莫斯科的政治支持,又有來自軍隊和內務部門的強力支撐,以哥穆爾卡為首的政治派別,要想對貝魯特的政治派別發起挑戰,就只能在波蘇關系問題上做手腳,所以說,哥穆爾卡一伙人的反蘇立場,並不是單純為了反蘇,更不是真的為了謀求波蘭的獨立自主,他們最真實的目的,就是基于波蘭工人黨的黨內政治斗爭,就是為了成為真正的「多數派」。

在維克托前世的歷史中,貝魯特死後,年輕且資歷過淺的愛德華•奧哈布難以掌控波蘭工人黨大局,不得不將遠離了政治中心的哥穆爾卡重新請出來,並由他主持大局,為了請當時的哥穆爾卡出山,奧哈布甚至接受了將親蘇派全部踢出政治局的要求,這其中就包括了身為國防部長的羅科索夫斯基。

而當時重新出山的哥穆爾卡,在執政的最初一段時間里,也確實表現出了強硬的立場,他不僅將親蘇派從政權核心中驅逐了出去,還取消了農業合作社改造,改善了與南斯拉夫的關系,反對蘇聯干涉別國內政,提倡黨內生活民主化,宣揚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有意思的是,哥穆爾卡同志重新出山主持大局是在一九五六年,短短一年後,他就興高采烈的訪問了莫斯科,隨後轉過身來,就對波蘭工人黨內的反蘇派進行了批判,認為這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接受了修正主義立場,並且對黨的思想體系的科學基礎產生懷疑蘇共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先鋒隊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換句話說,在掌握波蘭工人黨的大權之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哥穆爾卡本人就成為了徹頭徹尾的親蘇派,他開始波蘭積極推動農業合作社的改造工作;對教會展開政治批判;指責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人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是共產主義陣營中的叛逆;全程參與了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

總的來說,如今波蘭工人黨內的路線之爭,其實就是一場鬧劇,親蘇抑或反蘇,都只是一種表象,其內核依舊是亙古不變的政治權力斗爭。

而站在莫斯科的立場上,現在或許包括斯大林同志在內的核心領導層,都知道哥穆爾卡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又或許沒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貝魯特和哥穆爾卡之間,莫斯科更信任的始終還是前者,因此,此次維克托前往華沙,是為貝魯特帶了一個「大禮包」過去的,即蘇聯已經決定給與波蘭經濟援助的最終決策。莫斯科一方面希望借助這個決策,穩固貝魯特在波蘭工人黨中的地位,排擠哥穆爾卡所提出的「波蘭道路」政策;一方面希望借助蘇聯版的援助計劃,引誘東歐各國加入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組建計劃;最後,莫斯科也是希望用這個蘇聯版的援助計劃,將美國人的影響力從東歐地區徹底排擠出去。

實際上,聯盟在戰後東歐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即通過在東歐建立勢力範圍來構建聯盟的東歐安全線,以此來確保聯盟在戰後歐洲,尤其是東歐的優勢地位。而在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波蘭這個國家,佔據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因為控制住了華沙,聯盟在應對歐洲大規模戰事的時候,就有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這是戰略層面的一個考量。

而在戰爭結束了一年之後,聯盟為了實現東歐安全線的構建目標,已經制定出了一個相應的策略,那就是支持和幫助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建立政權,並在合適的時候,將其轉化為蘇聯模式,從而使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拓展到整個東歐地區,以此建立起一個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體系,並以這個體系為基礎,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產階級國家體系。

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此時蘇聯的對外政策中,並沒有將東歐國家視為自己的小弟,按照斯大林同志的說法,聯盟在東歐所推行的應該是「大國合作政策」,莫斯科所追求的,是與包括波蘭在內的各個東歐國家,建立一種戰略合作伙伴的關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