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632 戈利科夫(1)

庫茲涅佐夫同志的意見,是將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作為將來聯盟海軍停駐航空母艦的關鍵崗,同時,將勘察加半島作為火箭兵的重要駐地,因為從勘察加半島向南俯瞰,可以威脅到整個日本,自然也能威脅到美國人在日本設立的全部軍事基地。

維克托在一旁听著,他看的很透徹,不管是未來十年的造艦計劃,還是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的地位問題上,庫茲涅佐夫同志的立場,都是建立在以航母為主的大海軍戰略之上的,這一點與聯盟內部的主流海軍建設思路並不相符,甚至可以說,與聯盟的整體軍事建設思維也不相符。

在維克托轉生之前的那個世界里,世人對蘇聯的各種產品有一個固有的印象,那就是粗糙但卻實用,感覺就像是蘇聯人造不出精細的東西一樣。

這種看法當然是偏頗的,聯盟也有技術集成度很高,很精細的東西,但實事求是的講,聯盟在各種技術上所追求的,的確不是精細和完美,而是實用和耐操,就像AK47,就像T-34坦克等等。基于此,在海軍的發展方向上,聯盟的決策層似乎也有一種傾向,那就是航空母艦是一種很精細的東西,當然,也非常的昂貴,但是,其實用性卻不怎麼強。

想想看,花費那麼多的資源,就是為了將一個飛機場挪到海面上去,這還不算,等到這個飛機場建成了,為了保障它的安全,還得弄一堆的艦船圍繞它去運作,而作為它的敵人,潛艇只需要用一兩枚魚雷,就能將這個華而不實的海上機場送到海底去,所以,就實用性而言,潛艇與航母究竟哪個更優秀?

另外,現在聯盟已經試射成功了射程九百公里的火箭,這也就是說,如果聯盟能夠將這種火箭安裝到艦艇上去,那麼只需要動用這麼一艘艦船,搭載著加裝了核彈頭的火箭,就能輕而易舉的消滅掉一整支航母編隊,所以,就威力而言,火箭與艦載機究竟哪個更大?

所以,在如今的聯盟內部,有關海軍的發展思路,其實是有三種觀點的,即︰舊有的,已經明顯過時了的戰列艦至上觀點;以狼群戰術為主的唯潛艇致勝觀點;火箭軍決定一切的觀點。而類似庫茲涅佐夫同志這種發展航母技術的觀點,卻並不是主流的。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各種各樣的軍事發展理論,歸根結底都是要立足于聯盟實際情況的,庫茲涅佐夫同志的大航母理論之所以不是主流,也得不到決策核心的認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聯盟沒有那麼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無法投入巨資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送六艘航母下水。

而相比起造航母,造潛艇也好,造火箭也罷,其代價畢竟小了很多,所以,支持這兩種觀點的人才是多數。

再有,在如今的聯盟軍事領域,掌握主要發言權的,畢竟還是來自陸軍的將領,整個參謀部幾乎都是陸軍的天下,空軍也好,海軍也罷,都是給陸軍打配合的。考慮到每年聯盟能夠投入的軍費有限,像華西列夫斯基他們那些人,又怎麼可能會接受庫茲涅佐夫同志的意見,在未來十年的時間里,將軍費的撥付完全傾向于海軍。

就維克托個人而言,他倒是很樂意支持庫茲涅佐夫同志的意見,當然,這里所謂的支持,是指支持他有關保留有限航母力量的那個建議,作為穿越者,維克托很清楚在不久的將來,航母這種武器將在海軍作戰的領域內,佔據何等重要的位置,而作為現實中的聯盟高層官員,他同樣很清楚聯盟的現狀,毫不客氣的說,庫茲涅佐夫同志提出的那個十年造艦計劃,對聯盟來說,只是一種幻想。

除了造艦計劃之外,維克托也贊成庫茲涅佐夫同志有關勘察加半島的論斷,在他前世關于蘇聯的有限記憶中,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好像就是聯盟太平洋艦隊的主要潛艇基地,蘇聯及其之後的俄羅斯,都將超過半數的戰略核潛艇駐泊于此,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對美國本土實施最為有效的核威脅。

在庫茲涅佐夫同志之後上去發言的,是一個光頭的中年人,此人正是出身政治委員,搞過情報工作,還負責過外交談判,卻又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出任第十集團軍司令,並追著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狂奔四百公里,在部隊行進過程中解放了十幾座城市的菲利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元帥。

在維克托的印象中,這個人很強,就像是什麼工作都能做一樣,不過可能是因為形象不好的緣故,斯大林同志似乎對他始終沒有什麼好感,直到最近一段時間,情況才有些好轉。

戈利科夫同志在負責情報工作的時候犯過錯誤,因此被斯大林同志撤銷了職務,而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則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充分展示出來的,為此,他還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在那之後的一年多時間里,他的軍旅生涯都相當的順利,很快就成為了聯盟方面軍一級的司令員,直到哈爾科夫反擊戰役期間。

在哈爾科夫反擊戰役進行期間,瓦圖京同志貪功冒進,結果被曼施坦因打的大敗虧輸,整個戰線都崩潰了。當時的總參謀部為了幫助瓦圖京逃避罪責,聯合朱可夫同志在斯大林那里搞了點鬼,隱瞞了哈爾科夫前線的實際戰局,目的也是為了給瓦圖京一個挽回的機會。

要命的是,瓦圖京的部隊崩潰之後,處于他側翼位置的戈利科夫所部陷入了危局,根本無法擋住德國人隨時可能向他發起的進攻。當時的戈利科夫向總參謀部和最高統帥部發出請求,想要將他的部隊向後撤,試圖在哈爾科夫西南向重新建立防御陣地。

從當時的真實戰局來考慮,戈利科夫同志的要求是正確的,符合戰場的實際情況,如果最高統帥部批準了他的請求,或許哈爾科夫反擊戰役就會是另一個結局了,但問題是,總參謀部在提交給斯大林同志的戰情報告中,並沒有如實的反映出瓦圖京的失敗,對整個哈爾科夫前線影響有多大,因此,斯大林同志認為前線的情況應該沒有那麼糟糕,並以此為依據,拒絕了戈利科夫同志的請求。

最終,哈爾科夫反擊戰役的結局所有人都知道了,蘇軍在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遭遇了迎頭一棒,三個方面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放棄了後續的進攻計劃,並由此轉向防御。戰役結束之後,最高統帥部追究了一線指揮員的責任,在總參謀部以及朱可夫同志的包庇下的確是包庇,而且是毫無原則的包庇,瓦圖京同志逃月兌了其原本應該承擔的罪責,而與總參謀部沒有太多聯系,且出身情報部門的戈利科夫同志,就成為了最合適的替罪羊,他雖然沒有被送上軍事法庭,但卻被剝奪了在一線指揮戰斗的權利,直接調到後方去搞後勤工作了。

就是這件事,在戈利科夫同志與總參謀部一系的將領之間,制造了一條難以磨平的隔閡,不,說是隔閡還不太準確,應該說是仇恨才對,根據維克托的了解,戈利科夫同志是真的將華西列夫斯基、朱可夫、瓦圖京這些人恨到骨子里了。

斯大林同志顯然也知道戈利科夫同志與總參謀部那些人之間的嫌隙,因此,在戰爭結束之後,為了打壓總參謀部的氣焰,他就將戈利科夫同志重新提了上來,不僅讓他負責軍隊干部的管理工作,還讓他掛了一個副總參謀長的頭餃。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戈利科夫同志的確是對付總參謀部的最佳武器,他對總參謀部,對朱可夫的仇視,簡直就是不加掩飾的。幾個月前,在針對朱可夫同志的批評中,那些對朱可夫同志有意見的軍中將領,最多就是批評他孤高自傲、貪權戀功,批評他將聯盟、將集體的榮譽,全都歸于他自身,不謙虛等等,都是些無傷大雅的罪名。而戈利科夫同志則是在《紅星報》上發表文章,對朱可夫同志展開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隨後,又在中央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公開指責朱可夫,說他將衛國戰爭中一切失敗的罪責,都推到別人的身上,卻將功績都攬到他自己的身上,這是在抬高他自己的地位,貶低布爾什維克黨,貶低最高統帥部。基于此,戈利科夫同志認為,朱可夫同志是個地道的波拿巴分子,他想做紅軍系統內的軍頭,想要推翻蘇維埃的統治,代之以他的軍閥獨裁。

不要小瞧這個「波拿巴分子」的帽子,當年的圖哈切夫斯基等一眾紅軍元老,基本上都是死在這個罪名之下的,戈利科夫同志毫不猶豫的將這頂血腥的帽子扣在朱可夫頭上,顯然是恨不得將對方置于死地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