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053.想留在那片海

【今天身體狀態很差,防了。什麼時候寫完什麼時候更新。可能會到凌晨三四點……晚安。】

凡炙茶,慎勿于風燼間炙,熛焰如鑽,使涼炎不均。特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女敕者,蒸罷熱搗,葉爛而芽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穰骨也。炙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昧,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于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此處缺兩字)而鐘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至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于樽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有之。

第一煮沸水,棄其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其味甘,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譯文】

炙茶(餅)時候,千萬不能在有風的地方,因為風吹的影響,會使火焰太急,而使得茶在烤炙時候不能均勻受熱而影響質量。只能用慢火來烤,反復炙烤正反面幾次,等茶餅表面烤出象小土坡或蛤蟆背一樣的泡沫時候,然後將火焰壓小一點,目測為五寸左右。等烤過這個程度之後,則要看烘焙茶餅時候的情況,再判定炙烤什麼時候停止。倘若茶餅是用火烘焙干的,要等到聞到茶香時候停止;倘若是太陽曬干的,那麼等茶餅烤軟時候停止。

制作茶餅時,如果是用女敕茶,蒸後趁熱搗,葉子爛而女敕芽不爛。即使用力搗,千鈞重的杵也搗不爛。就象用漆斗量珠子,力氣再大的人也不能使珠子停在手指不動。等制成時候,從外觀看沒有秸桿芯那樣的東西。炙茶餅時候,則其節象弱小嬰孩的胳膊一樣,沒有明顯的褶皺。炙烤完畢,趁熱用紙囊包好,使茶的精華之氣不散發走,等到自然冷卻下來再進行研磨。

炙烤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質地堅韌的柴火。使用木炭是考慮木炭是經過加工的,沒有木頭原來的特殊氣味。絕對不能用帶油脂的木材或者腐壞掉木器來炙烤。古人曾說用舊車輪烤肉會有異味,我現在深信不疑!

煮茶的水,最好用山水,其次用江水,最次用井水。其中,山水要選擇乳泉、石池流速緩慢的為好;如過是瀑涌湍急的,就不要用了。飲用急流的水時間長了,會讓人的脖子出毛病。如果是山谷中的水,由于不流動的原因,從大大暑到霜降,有潛龍蓄毒在水里,飲用這種水要決開一個口,將靜止的水流走,等新泉流出後,再取水。用江水的話,要在離周圍有住戶遠一些的的地方取水。用井水的話,要用平時汲取多的井里的水。

水沸時,氣泡象魚眼大小,微微有聲,是一沸;邊緣象涌泉一樣氣泡不斷,是二沸;水滾得象波浪一樣時候,為三沸;在這樣三種情形之後,水就老了,不可飲用。初沸時候,水合量,再里面稍放些鹽,有人說這樣喝不到原味的茶,難道他們只是喜歡品嘗茶的原味嗎?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用竹子繞沸水中心轉圈撥水,然後將竹子豎直插在沸水中心。一小會兒,水就勢若奔濤濺沫,然後用剛才舀出的水來點水,意圖在于熬出茶湯的花來。

一般將茶分舀到碗里時候,要使茶的泡沫均勻。泡沫,是茶湯的花。泡沫薄的叫沫,厚的叫餑,輕細的叫花。花,就象棗花分散地環形漂在池水上;又象潭水中剛生發出青萍;又象爽朗晴空中飄著的片片浮雲。沫,就象綠色的浮萍漂浮在有水草的河邊;又象是菊花瓣掉在各種器具之中。餑,用茶餅的滓煮,等水開的時候,茶湯的花、沫重重而出,白色水沫象積雪那樣,這種形態,就和《荈賦》中所說的「煥如積雪,燁若春」一樣。

水第一次開的時候,如果表面有象黑雲母一樣的水膜則要倒掉,因為飲用這種水味道不正。茶湯一沸的水最好,不飲用的話,就用盛水的罐子存好,以備熬出茶湯的花點水來用。分到碗里的茶,第二、第三碗最好,第一碗稍次,超過第四、第五碗的數量,不是十分渴就不要喝了。一般煮水一升,舀出五碗,趁熱喝。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茶濁凝在茶湯的下半部,茶湯的精華則浮在上。假如茶冷了,那麼茶湯的精華隨氣而走,就喝不到了。

茶里可溶于水的精華並不多,所以不宜用水太多。用水太多則味道全沒有了。就象滿滿一碗茶,喝一半之後味道就差了很多,何況用水更多呢?茶湯色呈淺黃色的,茶的香味也是最好的。從多年的茶樹上采摘的茶葉煮制的茶湯,味道甘甜;而晚采的茶所煮的茶湯,味道不甜而且發苦;種植、采摘都適宜的茶所煮的茶湯,入口發苦而咽時甘甜。

注︰

熛︰這里的意思是疾速。

如漆科珠︰用漆斗量珍珠,滑溜難量。科,這里的意思是用斗量。

穰︰稻、麥等的稈。

膏木︰即柏、松、檜等含油脂的木材。

勞薪之昧︰用舊車輪之類燒烤,食物會有異味。典出《晉書.荀勖傳》。勞薪,使用時間很長的木頭,後做柴火用。

水湄︰有水草的河邊。

樽俎︰樽是酒器,俎是砧板,這里指各種餐具。

皤皤然︰皤皤,滿頭白發的樣子。這里形容白色水沫。

茶性儉︰儉,儉樸無華。比喻茶葉中可溶于水的物質不多。

《茶經•六之飲》

【原文】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譯文】

鳥、獸、人生于天地之間,活著就要吃喝,但喝的時候,意義就有很大的不同了。解渴時候,則喝飲料;忘卻憂愁,則喝酒;提神醒腦,則要喝茶。

飲茶的起源,自神農氏開始,周朝的周公也有對茶的記錄,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漢朝的楊雄、司馬相如,三國時期吳國的韋曜,晉朝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等人,都有飲茶的明確記錄。大眾開始飲茶,盛于唐代,特別是西安、洛陽以及湖北、四川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飲茶。

飲茶有粗茶、散茶、茶末、茶餅這四大類。制作時候只是采、熬、炒、搗這些工序之後,將茶放在瓶子里面保存,飲茶時候,用開水沖泡,這叫病茶。有的在茶里面摻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東西,然後煮好多遍,不是追求口感爽滑,就是煮的時候不要茶湯沫,這樣的茶就象是溝渠間的廢水一樣,但民間卻廣為流傳這種飲茶的方法。

嗚呼!天生萬物,各有至妙之處。喝茶卻求于簡易而淺薄。人把房屋修得很精致;把衣服做得很精致;把酒和食物也做得很精致;但飲茶卻不求精致。

如今喝茶有九大錯誤︰分別是制作工藝、鑒別茶葉的品質、制作和飲茶的器具、制作茶以及煮茶時候使用的柴火、煮茶的水、烤茶的手法、茶末的搗制篩分、煮茶的方法、飲茶的時節。

陰天采茶而且夜里烘焙,是造茶的錯誤。以咀嚼嘗茶葉的味道,用鼻子嗅茶葉的香氣,是辨別茶葉品質的錯誤。不置備能夠保留茶的原味的器具,是使用器皿的錯誤。隨便用柴火和不知什麼東西制作的木炭來生火,是用火的錯誤。使用瀑布、急流、閉塞的水,是取水的錯誤。烤茶時候,只看外面烤熟,而里面還是生的,是烤茶方法的錯誤。茶末太碎,猶如綠色的塵土,是制作茶末的錯誤。煮茶時候操作慌亂,攪拌太急,是煮茶方法的錯誤。夏天喝茶冬天就不喝,是飲茶的錯誤。

喝茶如果要想茶味濃、香氣重,那麼只分三碗。其次,分五碗。假如共五個人喝茶,那麼就可以將三碗茶分開來喝;假如共七個人,那麼就將五碗茶分開來喝;人數在六個人時候,不必限定喝三碗還是五碗,只不過比七人數少了一個人,那麼就可以把茶湯一沸時留存的那一瓢,當作是第七個人喝了,這樣就能分得恰好了。

注︰

呿︰意思是將口張開,這里指代人類。

漿︰古代一種微酸的飲料。

蠲︰免除。

神農氏︰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教民稼穡,號神農,後世尊為炎帝。因有後人偽作的《神農本草》等書流傳,其中提到茶,所以說「發乎神農氏」。

魯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輔佐武王滅商,建西周王朝,「制禮作樂」,後世尊為周公,因封國在魯,又稱魯周公。後人偽托周公作《爾雅》,講到茶。

晏嬰︰字仲,春秋之際的政治家,為齊國名相。相傳著有《晏子春秋》,里面提到他飲茶的事。

楊雄︰西漢時期的文學家。著有《方言》等書。

司馬相如︰字子柳,蜀郡成都人。西漢著名文學家,代表作有《子虛賦》《上林賦》等。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今河北無極縣)。成語「聞雞起舞」就是講他少年時和好友祖逖的故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