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土火作賦,乾坤為盞

七八十年代的三個國營陶瓷廠家,生產的精陶、 瓷、釉面磚這三種陶瓷制品。

由于對原料質量要求含鐵量要少,燒出後胎體要白。

故神垕本鎮的土料,無法滿足要求。

因神垕的土含鐵量稍高,主要適用于鈞瓷,所以轉向西山磨街等鄉鎮開采的白土。

這些白土礦井大都在磨街鄉的尚溝、侯溝、老莊、馬垌、文灣、黑溝以及鄰近的仝莊、大潭溝(屬鳩山鄉)一帶,所以馱土馬幫也大多是磨街人。

那個時候,打土井采礦和送土的是在一起的,他們熱情好客。

而馱土馬幫,有幾大幫,所用牲口主要以騾子為主,也有少量的馬匹。

根據各個廠用料的不同,他們有的往國營瓷廠送土。

有的往鈞瓷一、二廠送。

送的土有白土、堿石、花子土、黑粘土、鋁礬土等。

他們都是在頭一天就把土裝好,用的是長而圓的帆布口袋。

一般一口袋裝有一百斤,一頭牲口可馱三口袋三百斤。

也有身強力壯的小伙子,還自己另外再背上一小口袋土,為的是背到廠里能多賺幾個錢。

當時一斤土大約一點五分錢,一小口袋土有三十斤值四毛多。

按當時的消費水平,能解決一頓飯還綽綽有余。

馱土馬幫一般是早晨四五點,就趕著牲口出發了。

他們抄近路穿山越嶺,走在彎曲的小路上。

凡遇到上坡牲口蹄子打滑上不去,還要幾個人前拉後推,幫著騾馬上去。

一路走來到神垕,大約是八九點鐘。

馬幫隊到了各個廠里的加工車間,過完磅開始卸料,把土倒在指定的土堆上,然後到財務室算賬拿到錢。

這時肚子也都餓了,就去到老街上坡口。

把牲口牽到河坡里拴好,來到賣雜的攤前。

這是會花兩毛錢買一碗雜,再買一個火燒就著菜吃。

這是馱土人最愜意的事了,吃了飯人會顯得很輕松,精神飽滿,因為不用再步行,可以騎著騾馬回家去。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拖拉機拉土運輸興起,用牲口馱土運送的方式逐漸消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于有了解決之道,這里下載 huanyuanapp.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一隊隊馱土馬幫逐漸消失,「山間鈴響馬幫來」也就變成了神垕陶瓷人心中一個永久的記憶。

不過,就是有著這麼一批批的專業人士,才能讓陶瓷廠始終有著足夠的優質瓷土。

陳文哲這里也不能例外,也只有更加優質的瓷土,才能做出更加優質的瓷器,就比如眼前這只盞。

「咦,這只盞少見啊!」

一邊走一邊看,陳文哲能夠通過回朔那些瓷土,看到當時采土人的情況。

不過,當看到一只只小盞的時候,他停下了腳步。

「這是現代十分有名的志鈞盞!」陳星辰笑呵呵的走過來到。

志鈞盞?陳文哲一臉的若有所思。

現代人創新出來的新品瓷器,都不簡單,比如說這種志鈞盞。

土火作賦,乾坤為盞!

盞這種器型,要想做得好可不簡單。

能把盞做出花來,在我國陶瓷界也是鳳毛麟角的。

就是這麼一句話,才會有著志鈞盞的誕生。

當然,器型上也進行了不小的調整。

盞是飲器的一種,雅士稱之為「茶甌」,表示它的材質為陶瓷。

它的形制介于(碗)、盃(杯)之間,有別與杯和茶碗。

流行于唐宋兩朝,在詩文中多與茶、飲茶相關的詞句一同出現。

盞不僅是飲茶品茗的實用器具,也是文人雅士手中品味賞玩的美物。

而鈞瓷同樣是唐宋文化的代表,鈞瓷始于唐、盛于宋。

鈞瓷以創造性的高溫銅紅釉,打破了唐以來的「南青北白」的瓷器生產格局。

金元之際鈞窯系火爆全國影響深遠,更是以自然窯變釉彩著稱于世。

這種瓷器與道家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相符,被歷代視為珍寶,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

對于作為鈞瓷人的匠人而言,鈞瓷的巔峰是宋代文化催生的產物。

盞,無疑是現有鈞瓷造型藩籬的創新突破口,也是承載被人文飲茶風尚的最佳載體。

所以「盞」即成為了傳統精神、個人風格與時代需求的凝結。

這種創新的杯子,將其命名為「志鈞盞」,頗有「于此當世,舍我其誰?」的豪邁。

「志鈞盞」是用設計三法則來完成的,典、美、用,體現的淋灕盡致。

「典」就是把經典的文化和技藝技法融合進去,體能現中華文化的魅力,也能展示傳統技藝的精髓。

設計的本能是追求「美」,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則。

如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和多樣統一。

設計的作品不僅要滿足基本功能,更要解決使用過程中常遇見的問題,此謂之用。

志鈞盞非常簡單,其原型來自于羅漢碗、雞心碗,只不過稍加改動,使其符合盞的形制。

但在我國陶瓷藝術大家陳衡的眼中,「志鈞盞」卻又不簡單。

它們都是宋代經典的造型,是能夠代表我國陶瓷造型藝術的符號之一。

羅漢盞的線條沉穩剛健,意味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而雞心盞則線條柔和自然,象征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文化的分量不言自喻。

手工制作的部分技藝,即便是在傳統陶瓷行業也在漸漸流失,有的可以恢復,但有些東西將被埋沒遺忘。

「志鈞盞」的制作,完全依靠手拉成型、礦石土釉、柴窯燒制。

造型定了,制作下來水到渠成。

一只只泥坯,在匠人的精心修整之下也現出了模樣。

不過,鈞瓷以前都是觀賞的,用來喝茶。

所以,要想創新,必然先要放出鈞窯的韻味,然後才是器型。

所以想要創新鈞瓷,必然要把所有的隱患從源頭解決,這個源頭就是配方和原料。

在這個過程當中,泥方、釉方,必須一項一項的研究。

矸子土、西寺土、豆腐石、青堿石……

這些材料用了千百年了,科學的檢驗報告也驗證了他們的安全性。

石英、長石、赤鐵礦石。

這些需要查看了分析報告,看看有沒有發現不安全的因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