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69章 落淚的小時候

老譚從周曉梅家出來後沒馬上回公寓,剛才飯桌上說起了父親母親,他現在的思維還在這上面,有些壓抑和郁悶。

說起父親,他印象不深,甚至連相貌都有些模糊。那時候家窮,連張相片也沒留下,只是依稀記得父親大高個兒,四方臉,頭發背梳,像個干部。

平日很少說話,總是看書。再不就是捂著肚子申吟,母親和幾個姐姐輪流給捶背,一晚上一晚上的。

他有點怕父親,所以總在外面玩。直到有一天鄰居三姐把他喊回家,他才意識到父親要離開了——因為院子里有木匠在做棺材,還沒刷漆的棺材白森森的人。

大姐、二姐眼中帶淚的把他引到父親面前,父親躺在炕上,周圍坐著家族里的長輩,都滿臉凝重。

父親困難的伸出胳膊,滿頭灰發,灰蒙蒙的眼楮沒有光彩,用和平日不一樣的眼神看著他,半天,又合上眼楮。

那時他不知道父親的眼神里有什麼,還多少有些害怕。現在回想起來禁不住淚水漣漣——那是父親的不舍與眷戀,惦記與擔心,以及企盼。

我們可以想象,在一個破敗的院子里,鄉鄰們默不作聲的幫著準備一個即將離世人的事宜,一家大小沉浸在悲痛與淒苦中。一個只有七歲的孩子看著周遭的一切,看著躺在炕上回光返照的父親,看著五個流淚的姐姐,看著強忍淚水落下的母親,是怎樣的一個情境。

對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來說,無異于天塌了。

老譚向前走著,被淚水模糊的雙眼閃現的記憶的畫面是凌亂的,但每個畫面卻又清晰。

這是他最不願翻起的回憶,每次想起心都在痛。

記憶太深了,深到把許多孩童時快樂的、無憂無慮的時光片段狠狠壓制,眼前只是父親去世時的情景,別的想不起來。

父親沒熬過那個晚上,而打小體弱多病的他在那個晚上發起了高燒,營子里的赤腳大夫說顧小的吧,挺嚴重,之後是搖頭嘆息。

他能記住的是父親躺在外屋地的門板上,臉上蒙著黃表紙,自己在陰陽先生的引導下給即將西去的父親指路——

還有,父親在入殮時姐姐們撕心裂肺的哭聲,而那時他眼里無淚,躺在母親懷里奄奄一息。

接下來的記憶是空白,然後是天明後父親出殯。

天下著雨,整個村子、整個院子、整個家籠罩在悲傷與淒苦中,院子里的泥濘和院門外的滑濕使人們的心沉重哀痛,無比憂傷。

他跪在雨中父親的棺槨前,陰陽先生把喪盆從他頭頂摔下,準確的砸在地上的石頭上,碎成一地。

他磕頭,渾身打著擺子。

那是他第一次感到喉嚨里塞了棉花,難受的要命,眼淚嘩嘩流,沒有丁點聲音——

雨下著,模糊視線,天地間一片悲羌。

四匹馬拉的棺槨車無論車老板兒怎麼揚鞭吆喝,馬怎麼使勁蹬蹄,車就是不動。

躺在棺材里的父親有太多牽掛,不願意離開家呀——

送葬的鄉鄰們愕然,五個姐姐哭成一片,那哭聲,淒涼、悲傷、痛苦、揪心、聞者落淚——

七歲的他仿佛一下子懂了很多事,抹掉臉上的淚水,在飄雨中走到馬車前,雙膝跪倒在雨水地上,給父親磕了三個頭。

「爸,走吧,我會照顧媽——」

「爸,我會把家過好——」

「爸,一路保重——」

他從泥地上站起,一陣恍惚,昏死過去。

沒用車老板吆喝,四匹馬抬蹄,棺槨上頂著迎頭幡,在淒厲的雨中動了——

眼里淚不再流的時候,畫面跳躍。

他上學了。背的是母親縫的藍布書包,書包里裝著新發的課本。母親不識字,但願意看課本里的圖畫。他把美術書拿給母親,母親一張張翻看著,不是發出欣喜的「嘖嘖」聲。

母親除了愛看課本里的圖畫,就是看貼在牆上的獎狀了。

牆上貼的除了年畫外,就是他和五姐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以及各項競賽的獎狀,貼不下了把舊的摘下,貼上新的。

那些獎狀是母親的欣慰與驕傲。

父親走了,家里的一切都落到母親肩上。

母親用瘦弱的身體撐起這個家,雖貧困但溫暖,雖窘迫但溫馨,雖風吹雨打,但甜蜜幸福、欣欣向榮。

回憶是痛苦的,尤其回憶小時候,除了心酸和灰暗,沒有別的。很多人喜歡美好的童年,那是有美好的記憶,如果留下的是悲傷痛苦,都不願提起。

他把小學時光一帶而過,直接到了初中。

那年他十三,是個半大小子,由于長期干農活,身體結實,和同齡人比要壯一些。

那時家里只有母親、五姐和他三口人,上邊四個姐姐都出嫁了。

家里窮,養不起牲口,種地、收秋都是姐姐們回來幫。

春天種地、秋天收秋他和五姐要請假回家幫著忙活,平時侍弄地都是趕在放學後和禮拜天,別看他歲數小,也是半拉兒莊稼人,村子里的成手莊稼人都很佩服。

在農村人熊過不了日子,總被欺負。

他十三歲開始以家里唯一男丁、主事人的身份在村子里出現,當然,由于家窮沒人瞧得起,沒少受欺負,架沒少打,確切的說沒少被人打,經常鼻青臉腫的。

但他骨子里不服輸,打不過也打,並且是不要命的那種。漸漸地沒人敢招惹他,也就少了欺負。他的原則是不欺負別人,別人欺負也不好使,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別看歲數小,但講理,從那時就練就了一張好嘴皮子,一般人說不過他,就連派出所所長都不願和他理論,整不好被他繞進去。

嘴能說,長期干農活體格還好,加上從被人打到打別人,練就一身打架本事,等十六歲上高中的時候已經成了村子里的人物,一提老譚家小六沒有人不知道的。

高中三年他念了兩年,沒辦法,家窮,念不起,加上當時五姐念師範,他只能輟學。

到現在他也不後悔當初輟學的決定,雖然兩年的高中生活是灰暗的,沒能進大學考場。

還是那句話,人到啥時候說啥話,什麼樣現實決定什麼樣的抉擇,沒什麼後悔不後悔的。生活這架馬車駕轅的是自己,路怎麼走自己決定的,不管上坡下梁,還是溝溝坎坎,走就完了。

現實是用來改變的,不是拿來抱怨的。

一晃兒二十二年過去了,當初的蓬勃小伙兒成了兩鬢斑白的中年人,不算是成功,但相對于大多農村出來的打工的孩子來說也算行了。

「行了,知足,家有了,孩子懂事優秀,老娘五姐照顧,安享晚年,沒啥可掛念的。現在是人合心馬合套,啥都順心,正是干事業的時候。」

老譚給自己總結道。

思緒從過去的回憶中跳出來,進入到眼前的現實中。

他想︰明天回省城,把這個月優秀員工到草原旅游的事安排一下,然後到各家店視察一圈,再開個會,之後去蘇州,那邊得重點抓,不能放松。

還有派出學習的也快回來了,回來後安排實習,現場演練,第一家私房菜館不能整砸了。

中央廚房的事也得落實,今年選地方,過年建。

想到這些這個老餐飲人渾身開始熱起來,並伴著些小激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