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武漢,簡稱「漢」,又叫「江城」,湖北省省會。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是中國南方軍事和商業重鎮。

由于地理環境好,江河縱橫,山巒眾多,食材廣泛,小吃相當出名,有很多美食。

這次考察的餐廳有︰劉胖子家常菜、楚灶王大酒店、口味堂、艷陽天酒店、麗華苑、粗茶淡飯、外婆家、三鎮民生甜食店等多家在當地、乃至全國有名的的餐廳。

考察團第一天考查的是劉胖子家常菜、口味堂、粗茶淡飯和三鎮民生甜食館。

劉胖子家常菜成立于2003年,以湖北菜為主,純正老百姓餐廳,分量足、價格適中,有點像省城的臨江軒,非常適合家庭、朋友聚會。

口味堂是小盆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餐飲品牌,始創于2002年,是小盆景的主營品牌。以烹飪品質餐飲為己任,傾力打造「精致家常菜」。以精致為概念,根據現代飲食習慣,對普通食材進行內在挖掘,重新演繹傳統中式餐飲。

給老譚啟發最大的是他家把「精致以形、精髓于心」這一理念貫穿到食材的產地、選用以及菜品加工的每一個環節,形成精致涼菜、口味菜、精致家常菜、干鍋菜、特色砂煲和精致家常海鮮等菜肴。這讓老譚的感觸很大,感覺自己對菜品的理解和研究還不夠,需要向人家好好學習。

口味堂的「口味魚頭」「雍正羊肉煲」賣得非常好,和老譚的「鐵鍋魚頭」「滋補羊肉鍋」有異曲同工之妙。老譚品嘗了這兩道菜,做工嚴謹,火候到位,口味獨特。按飲食習慣來講適合當地人吃,如果原封不動的拿到北方,就沒「鐵鍋魚頭」和「滋補羊肉鍋」受歡迎了。

粗茶淡飯主打湖北菜,除了武漢之外在外地有很多家分店,不管到哪兒,粗茶淡飯的味道都是一致的,不會產生太大偏差,所以在其他地方也能吃到熟悉的味道。

粗茶淡飯的理念是健康飲食,做菜過程中少量使用味素,不使用雞精,突出菜肴本味,讓客人健康品嘗。這一點和老譚不謀而合,幾年前老譚就把味素取消了,廚房必須吊老湯,激發原材料本來味道,使菜品返璞歸真,原汁原味。

在和總廚溝通的時候老譚問了許多關于連鎖店菜品管理上的事,學到不少東西,為以後餃子館開直營店打基礎。

三鎮民生甜食館始創于1957年,曾以北方水餃、面食等產品聞名江城三鎮,是武漢老字號餐飲企業,擁有多家分店,有點像省城的西塔大冷面。

特色小吃是豆皮、煎包、糊米酒等。

武漢以小吃聞名,各種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各方風味應有盡有,三鎮民生甜食館的小吃就多達三十多種,一天到晚都可以吃,人均消費不高,二十元。

第一天下來三人收獲頗多。

老譚收獲的是對菜品的理解與研發,還有對連鎖店的管理。艷華和燕子的收獲是大開眼界,沒想到餐飲業這麼繁華,飯店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尤其听了人家老板的現場分享,才發現自己在餐飲面前就是個小學生,需要學的東西很多。不禁聯想到自己的餃子館,說實話,如果沒有老譚餃子館可能開不起來,也不會有現在這麼好的效益。

她倆感覺這次出來考察學習太值了,老譚叫她倆報名的時候還覺得沒必要,現在服了。

人應該不斷地給自己脖子以上的部位投資,別讓腦袋發空。一件好看的衣服不一定就提高身價,也不能讓人認可,更不能創造財富。

但是有一個智慧的腦袋和大的格局就不一樣了,不但可以創造財富,還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好。

晚上,老譚把口味堂和劉胖子家常菜的廚師長約出來一起喝酒,一同的還有當初在濱海青花閣工作時,前去考察認識的幾個老友,這次他們也來武漢考察了。大家坐在一起聊聊飯店的事,互相溝通學習。

雖然老譚現在只是一個三百平米小店的負責人,和他們比起來有些微不足道,但並不影響溝通,他們也沒有瞧不起老譚,那幾個知道他曾經是青花閣廚務總監的人還對他很尊敬,稱呼他為譚老師。原因很簡單,老譚曾給他們做過一次印象深刻的分享會。

天下廚子一家親。誰也不保準在一個飯店干一輩子,也不保準總在一個城市干,武漢的廚子去省城,省城廚子來武漢這都是正常事。萬一哪天下崗了,找的活在外地,到時候一想這地方有朋友呢,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多個朋友多條路。

口味堂廚師長姓候,比較健談,知道老譚做的是餃子館後,說︰「譚師傅,你們東北餃子非常有名,完全可以拿到武漢來做,我們武漢人也愛吃餃子。」

老譚說︰「有機會的,有機會一定到武漢做餃子館。」

「你們東北菜里的小雞炖蘑菇、鍋包肉非常有名,還有酸菜白肉血腸,我去過一次長春,在那吃的,非常好。」候廚說。

「有時間到省城,我請你品嘗地道東北菜。」老譚說。

劉胖子家常菜廚師長是湖南人,姓張,和老譚一樣胖,不愛吱聲,屬于實惠厚道的那種人。酒量大,和老譚不相上下。

他對老譚說︰「譚師傅,以後來武漢就給兄弟打電話,兄弟保證好好招待。」

老譚說︰「以後少麻煩不了。」

「我現在做湖北菜,湘菜也厲害,以後譚師傅需要湘菜廚子吱聲,我就是不去也給你找手把好的。」張廚說。

「那老哥先謝謝了。」老譚說。

說到找廚子的事,後廚想起了什麼,對老譚說︰「譚師傅,我朋友那想找個東北廚子,你給介紹一個。」

「行呀,啥價位?」老譚問。

「六千,手把必須得好。」候廚說,然後補充道︰「我朋友店兩千平,一直有東北菜,但做的一般,跟我說過找廚子的事,我認識的東北廚子少,這回好了,你幫著兄弟找一個,工資的事放心,到月就開,待遇也行,每月三天休息,廚子是單獨寢室,條件不錯。」

老譚答應下來。

在老譚他們喝酒聊天的時候,艷華和燕子在所住的賓館旁邊一家叫「小秋水餃」的飯店吃飯。老譚出去沒帶她倆,倆人有些餓了,想嘗嘗武漢的餃子啥樣。

點了兩個本地菜,兩盤水餃,邊吃邊聊著。

艷華把一個芹菜餡餃子咽下去,喝了口啤酒,說︰「餃子味挺好,但沒咱家的好。」

燕子說︰「你看他家現在八點了還上客人,咱家要是在這開店,肯定也行。」

艷華說︰「行了,省城還沒玩明白呢,跑到武漢來,你心倒是挺大。」

燕子笑,說︰「沒听今天那個老板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艷華想了想說︰「今天跟咱們嘮嗑兒的那個哈爾濱老板也是做餃子館的,人家干的早,十多年了,現在十三家店,一年營業額將近三千萬,真厲害,咱們沒法跟人家比。」

「你說的是和咱倆歲數差不多的那個吧?」燕子問。

「對,姓武,還給我名片了呢,叫武慧娟。」艷華說。

「我沒咋听她說話,先問的我,我說是開餃子館的,然後就問我一年賣多少錢,我說剛開業半年,一個月二十多萬,看那樣人家根本沒瞧得起,听我說完就跟你嘮去了,估計不知道咱倆是一家的。」燕子說,帶著點小情緒。

艷華說︰「人家做的確實比咱們好,再說做十多年了,比咱們厲害,別著急,咱們做十年也能那樣。」

「回去就跟老譚商量,過年開分店。」燕子道。

「你呀,著啥急,穩當穩當的。我跟那個武老板嘮了,她說她家在第五年才開的分店,之前一直是一家店面。」

「嗨,不出來不知道,一出來嚇一跳。在家覺著咱家挺厲害了,出來看跟人家厲害的一比根本不算啥,咱倆呀,且得學呢。」燕子感慨道。

在家的時候倆人想法一樣,開不開分店都行,老譚說的算,但是在心里更傾向于不開分店,覺著一家就行,能掙錢得唄。整多了咋管?萬一賠錢呢。

兩個人都是家庭婦女,有這種想法很正常,當初的想法是做個小飯店,每個月掙幾千塊錢就行。餃子館是在老譚的建議和各自老公的支持下才做的,沒開業之前膽膽怵怵的,恐怕做不起來,天天想萬一賠錢咋整?

沒想到不但沒賠錢,而且還非常火爆,這下倆人放心了,並且還有些小驕傲。

開業之後倆人想有這個餃子館就行,一年下來每人掙三十萬挺好,干啥去?不比上班強?在姐們兒面前能仰著頭說話,咋說也是個老板 。

這出來一看才發現自己這個小老板在人家那些大老板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微不足道。自己家滿打滿算一年賣二百多萬撐死了,人家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跟人家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差遠了。

人都有上進心,不管男人女人,也不管歲數大小。

艷華和燕子看人家飯店搞得那麼好,每年賣那多錢自然是羨慕嫉妒恨,雖然沒法跟人家比,但听完人家的分享後有了信心。都是從小店一點點做起來的,很多人都賠過錢,甚至是幾次起家,像她倆這樣第一次做就成功的很少。

另外考察團里有很多和她倆歲數相仿的女老板,听人家說話嘮嗑對她倆的觸動很大,羨慕佩服的同時也都有了想法,覺著和她們不差啥,回去好好經營自己的餃子館,也開分店,過幾年也一樣是餐飲企業的老總。

感覺這次出來對了,開了眼界,學到東西,還找到了方向。

這個方向雖然很模糊,不怎麼成型,但隱約的感覺到應該怎麼做了——從家庭婦女的角色里走出來,成為真正的老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