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弘治皇帝咳嗽了一聲,看著下面的三名內閣大臣問道︰「這折子你們看過嗎?」
「陛下,看過。」謝遷站起身來上前回答。(弘治皇帝寬厚,體念臣子年老體衰,只要不是在金殿上,很多老年大臣都會被賜座。)
「父皇,兒臣還沒看呢。」年後弘治帝感覺身子更加不妥了,所以就經常帶著朱厚照,讓他熟悉政務,好接班。這一個多月來,每一道葉觀的折子朱厚照都會嚷嚷著要要看。坐在一旁的朱厚照看見這折子是參奏葉觀的,當即就跟火燒似的,早就想知道寫的是些什麼了。現在看到幾位師父都是這副面色,頓時更加坐立難安,拉著弘治的袖子叫嚷著要看折子的內容。
「哦,是啊,還忘了我的皇兒也要學著處理政務了。你來念念看吧。」弘治皇帝知道葉觀與太子交情好,所以也沒有說不讓他看,只是笑著模著朱厚照的頭,寵溺的揉了揉,讓他拿起了那本折子。
朱厚照看見自己的父皇允許了,當即就趕忙就拿起那本折子看了起來。
朱厚照打開折子仔細看去,越看下去,他的臉色越來越凝重,到最後居然一把就把折子啪的一聲仍在地上,臉色通紅的大聲說道︰「一派胡言,好狗膽,孤要殺了他!」
也不怪朱厚照生氣,這封折子上說葉觀是欺君媚上的小人,先是心懷不軌,以各種辦法接近太子。後來又靠著奉承太子,領著太子斗狗牽鷹來引導朱厚照往邪路上走。而且還說他不過是一名小小的秀才,卻擔任太子洗馬之職,完全是不學無術。太子現在這樣頑劣都是葉觀帶的。朱厚照現在的情況根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太子。
葉觀被皇帝委以重任去調查大同劉世清一案,卻賴在保定不走,非要與保定巡撫王璟爭功勞。後來因為迷戀,差點被那些白蓮教的人殺了,這樣的人哪里能當得了欽差一職。
本來那劉世清一案就是莫須有的罪名,所以葉觀到了大同之後調查不出副總兵馬升的一點問題。可是他卻不趕緊回京復命給馬升一個清白,只會請人吃吃飯,然後就悶在大同知府衙門里不出來,完全就是罔顧皇恩,甚至是別有用心。而且他還私下里去見代王爺,更是坐實了葉觀意圖圖謀不軌,意圖顛覆朝綱,所以請撤銷葉觀欽差的職責,並且砍頭棄市,抄家滅族,以儆效尤。
「殿下,不管這份折子說的是真是假,殿下的舉動都不合乎規矩,絕不可因為君王的個人好惡而對臣子區別對待。」劉健看見朱厚照這樣的不穩妥,心中暗自焦慮,然後咳嗽了一聲說道。
「先生,這份折子明顯就是在污蔑。牽鷹斗狗是孤本來在葉觀沒來之前就經常干的事情。那保定府的知府發生那麼大的問題,都混入了白蓮教徒,如果不是葉觀,朝廷可能還不知道白蓮教已經滲透到了北直隸來。還有……」朱厚照剛說打這里就被弘治皇帝打斷了。
「皇兒,先生的教訓你听著便可,不要與先生頂嘴。」弘治皇帝咳嗽了一聲,然後有些嚴厲的看著滿月復委屈的朱厚照。
「父皇,可是……」朱厚照還要說什麼,卻被弘治帝打斷了。
「三位先生看,這葉觀應該如何處置?」弘治皇帝看著自己的兒子,心中對兒子這樣不成熟,喜怒都浮現在臉上頗為的失望,這樣膚淺,那麼以後臣子就會很快的就把帝王的心思猜出來,那麼君王就會失去神秘感和威嚴,可是自己皇兒就是這個脾氣,一時半會也改不了,所以嘆了口氣,對著那三位內閣大臣問道。
其實在那名御史起草這份奏折地時候自己也覺得葉觀死定了。他捫心自問了一下,雖然自己是受人所托,在朝廷上給葉觀潑髒水,好讓朝廷把他撤職或者調回京城。但由此就把他牽扯到圖謀不軌上似乎過于牽強了。
在那名御史看來。葉觀不過是一名年輕氣盛,喜歡出風頭,仗著自己有太子寵幸,所以目中無人的弄臣罷了。但是這份奏折他也是受人所托,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反正自己是一個言官,就算告錯了、以弘治皇帝的寬容,也不會殺掉自己,最多可能也就處分重點。所以他也只好捏著鼻子把折子遞了上去,至少葉觀私通藩王的罪名是有的,自己可不是捕風捉影。就算告不倒葉觀,也會在皇帝的心中留下幾分陰影。」陛下,那葉觀雖然在保定府差點被白蓮教所害,以至于讓那些賊子氣焰囂張,確實罪名不小。不過他卻成功的把根植在保定府內的白蓮教徒連根拔起,也查清了賑糧貪污一案,妥善的安置了那些流民。功過可以相抵。在大同府他雖然去見了代王,不過卻是按照欽差禮節見得代王爺,並沒有什麼反常的舉動。雖然他沒有派人調查劉世清一案,不過他是錦衣衛出身,也許他能通過錦衣衛的線路來獲得消息也說不定。所以並不能憑借表面上的現象來決定。「李東陽思索了一會兒,才站起身來回報弘治皇帝。
李東陽不愧為伴食宰相之名,反正翻來覆去的就是正反都說,誰也不得罪,怪不得他能穩妥的在正德初期那場劉瑾與文臣的較量之中屹立不倒。他說了半天,確實好沒有說出自己的意見到底是如何處理葉觀,反而是把葉觀的功與過都擺了出來。
「那依先生看,該如何處置葉觀?」弘治皇帝听完李東陽的話,面帶微笑,緊接著又問道。
「請吾皇聖裁。」李東陽停頓了一會兒,然後彎著腰說道。
李東陽雖然與葉觀沒見過幾次面,不過他倒是听過葉觀的事跡,華亭抗倭,進獻鹽法,保定查案,清繳白蓮教,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實打實的功勞,但是葉觀確實在有些方面有不小的錯誤。所以就功過來說,還得看皇帝對他的看法如何了。他不想枉做惡人,得罪了太子的寵臣。
「陛下,老臣覺得,雖然葉觀夠不上私通藩王,意圖謀反,不過他在大同徒勞無功卻是事實,所以還是把他調回來,繼續當他的僉事吧。」劉健比較古板,不喜歡葉觀那樣的性格,特別是他因為一名女人的關系差點死在白蓮教的報復下,所以他認為葉觀難成大事。希望弘治皇帝把他調回來,並且把他降職,繼續去做他的僉事。
「陛下,不如再等等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同現在雖然沒事,可是不代表葉觀沒有絲毫的作為。在保定府他就做的不錯,所以在讓他試試看,如果不行再調回來也不晚……」朱厚照因為葉觀的關系,在謝遷的課堂上還算是比較用功,加上他還通過自己的老友,保定巡撫王璟了解了葉觀在保定府清繳白蓮教的詳細經過,王璟在信中對葉觀頗為推崇,所以謝遷比價偏向葉觀。
「嗯……」听見三位大臣意見不統一,弘治皇帝也陷入了沉思,覺得是不是自己對葉觀操之過急,他不是輔佐皇兒的賢臣,所以對如何處理葉觀有些遲疑。
「父皇,再給葉觀一點時間吧,兒臣相信葉觀有能力把劉世清一案辦好的。」朱厚照看見弘治皇帝遲疑,所以拉著弘治的袖子說道。
「好吧,今日看在皇兒的面子上,就再給葉觀一點時間,如果不成,皇兒,可就別怪父皇不講情面了哦。」弘治皇帝听見自己的兒子如此信任葉觀,也就不好當著三位閣老的面落了自己兒子的面子,也就給了葉觀一點時間。
………………
遠在大同的葉觀絲毫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正在被五個人決定著。不過他現在正在苦惱著,因為大同都司的一營軍士鬧騰起來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那一營的人正是劉世清下轄的一標軍隊。
劉世清在的時候,治軍嚴明,賞罰分明,也從不拖欠士兵糧餉。每當韃靼人來犯的時候,他也是沖在第一位,在軍營里與士兵同吃同住,絲毫沒有上官的架子在。所以深得士兵信任。
後來劉世清不明不白的在大同城外死了,而且大同總兵給他還定性為私通韃靼人,被總兵發現而狗急跳牆,意圖逃到韃靼人那里而被馬總兵剿滅。事情傳到這營官兵的耳朵里,差點就引起嘩變。
還是與劉世清交好的一名千總說劉世清的女兒進京告御狀去了,他們要等朝廷的欽差來秉公辦案,換劉世清一個公道。
這些人在馬升的壓力下,仍舊幫著劉良女逃離了大同城,要不然只靠著劉良女孤兒寡母的,早就被馬升滅口了。
自從劉世清一死,這一營官兵的待遇就越來越差,很多終于劉世清的人都被莫名的降職調走,或者被迫離職。他們日盼夜盼的,就是劉良女能成功的上進告御狀,讓朝廷派來欽差,換劉守備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