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五十九章 水攻

初平二年,七月下旬。

在經歷白馬渡一戰後,曹操攜帶著剩下的殘兵敗將,按照原定計劃南下進入長垣城。將戰敗的消息匯報給袁紹,並請求撥發糧草,同時開始率軍修築城防。

從臨沂撤退之前,曹操與袁紹商定的計劃便是將長垣、定陶、昌邑連成一線,以此保存整個兗州南部有生力量,跟反攻而來的劉備大軍耗著。

眼下據守黃河失敗,便只能依照這個計劃走了。

盡管曹操一敗再敗,但他仍相信只要自己不出城應戰,固守三兩個月不成問題。而屆時徐州軍糧草耗盡,只能退兵。

雖然不知道曹操的自信來源于何處,但如今的曹操也只剩了這一條路可選,因此他只能選擇相信。

而關羽這時候也已經接到了林朝繼續進攻的命令,與張遼合兵一處,繼續向南推進,此時已經進抵長垣城外,準備伺機攻城。

至于袁紹那邊,在得知曹操又一次戰敗的消息後,雖然憤怒沮喪,卻因為沒有辛評在身邊,完美避過了吐血昏迷的常規流程。

只是局勢糜爛至此,他也不能坐看曹操敗亡,當下便調撥了一批糧草給曹操送了過去,同時又給曹操增兵一萬,由鮑信率領。

袁紹還給曹操寫了一封信,里面的言辭非常簡單,只是叮囑他一定要守住長垣城。

至于守不住的下場,袁紹沒有多說,曹操也能明白,彼此心照不宣。

此刻的兩人,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山陽郡,金鄉縣。

「任憑袁紹老賊如何囂張,如今還不是被某打回來了!」

城頭,劉備望著昌邑的方向,臉上滿是意氣風發的笑容,雖然急速行軍了半個多月,劉備卻沒有一絲疲憊,反而心中舒暢。

數月之前,袁紹身率二十萬大軍滾滾而來,自己麾下兵少將寡,只得避其鋒芒,一度連泰山郡這塊屏障都被迫丟棄,更是差點被袁紹拿下了徐州門戶。

而數月之後,自己不僅拿回了泰山,更是攻入了兗州月復地,甚至袁紹老巢冀州也被自己偷。

依照如今局勢,只要自己能攻破袁紹在昌邑的布防,便能打破袁紹三點一線的防線,進而擊敗袁紹,拿下兗州。

一想到袁紹被自己生擒後跪地求饒的模樣,劉備心中的躁動便難以抑制,恨不得立刻就領兵進攻百里之外的昌邑縣。

大局已定,袁紹這廝再怎麼掙扎也是無用!

只可惜劉備身旁的荀或卻不這麼認為。

時下雖然將袁紹困在了兗州南部,可若久攻不下,迫于糧草壓力,就真的要撤兵了。等自己撤兵之後,袁紹難免死灰復燃,繼而卷土重來。

兗州肯定是留不住的,冀州說不準也會重歸袁紹手中。

一提到糧草,縱然是有君子之風如荀或,也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這幾年幾乎每年都要向外用兵,根本沒停過,征收上來的糧草壓根就存不住,甚至每次都入不敷出。

主政徐州這兩年,正值青年的荀或,整個人看上去比在雒陽時蒼老了許多,這都是被糧草給逼得。

如今,軍中又只剩下了一月之糧了。

荀或心中清楚,田豐那邊應該也被榨干了,若是在一月之內不能擊敗袁紹,恐怕真的要撤兵了。

這時候,趙雲帶著林夕從後面走了過來。

「主公,末將已探明,前方昌邑城中守軍三萬,由山陽太守袁遺與陳留太守張邈率軍駐守。」

趙雲抱拳道。

經過一個來月的修養,三個病號也好得差不多了,如今又生龍活虎。

聞言,劉備不禁微微皺眉道︰「袁遺和張邈?」

「不錯,正是此二人。」

自臨沂撤退尹始,一眾兗州諸侯也明白了形勢的危急。可袁紹連戰皆敗,他們怎麼也不會再將手中的兵馬全都交給袁紹了,所以此刻他們二人率領的,正是自己本部的兵馬。

說到底,經過此次大戰之後,袁紹手下也幾乎無人可用了。

王匡兵敗被俘,廣陵太守張超也被太史慈擒拿,濟北太守鮑信被派去支援了曹操,袁紹手下可以出戰的人,便只剩下了堂兄山陽太守袁遺,陳留太守張邈。

劉備裝模作樣思考了一會後,便扭頭看向荀或,開口笑道︰「文若可有妙計,助某擊破昌邑?」

聞言,荀或不禁皺起眉頭,搖頭嘆道︰「主公,昌邑乃兗州治所,城防之堅實,完全不次于鄴城。更何況城中還有三萬守軍,只要敵軍不肯出戰,沒有數月的時間,恐怕無法破城。」

听了荀或的回話,劉備也不禁有些牙疼。

昌邑這地方他也去過,想起那高足六丈,厚有三丈的城牆,劉備便打心里涌起一股深深的無力感。

真要拿士卒的性命去填,就算自己麾下這三萬人打光了,也未必能攻下城防。

劉備滿臉不甘道︰「難道就沒有辦法能在短時間內拿下昌邑?」

「自然也是有的。」荀或緩緩開口答道,「昌邑城北有水,名曰︰泗水。主公若是派人在昌邑以北修築堤壩,再挖掘一條由泗水通往昌邑的水渠,只待蓄水滿後便引水灌城,如此昌邑可破。」

听完荀或的計策,劉備不禁為之側目,眼中也露出古怪之色。

文若,類似的話某好像在哪听過……

你和公達不愧是叔佷,一開口不是水攻,就是火攻,簡直不給敵人留半分活路。

倒也不是荀或的計策沒有新意,只是受限于這個時代的條件,想要全殲敵軍,火攻是最便捷的方式。而想要攻克一座堅城,水攻才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

常言道水火無情,便是此理。

尤其是眼下,敵人不可能出城跟你決戰,你在昌邑城中也無內應,除了死磕攻城之外,便只剩下了這個方法。

荀或之所以沒第一時間提出來,是因為大水一出,必然連昌邑城中的百姓也一起遭殃,這不符合他的行事風格,更不符合劉備一貫的作風。

果然,听完荀或的計策後,劉備第一時間問道︰「若是引水灌城,城中百姓何以依存?」

荀或想了想,再次拱手道︰「主公,昌邑地勢略高,即便引水灌城,也不可能頃刻間破城,還是得繼續攻城,因此滿城百姓並不會隨水而流。但些許損傷……也是在所難免。」

這番話表達的很清楚,引水灌城也不能第一時間擊垮城中防守力量,畢竟昌邑城很大,想要一次性用水淹掉是不可能的。

但隨著泗水滾滾而入,整座城池也難免終日泡在水中。且這個時代的飲水來源都是地下水,等泗水灌城後,必然會井水倒灌,取水困難。

再者,整日泡在水中,人難免會生病,糧食難免發霉,生活多有不便,屆時城中士氣低落,便是破城最好的時機。

只是整個過程中,百姓難免會損失慘重。

听完荀或的計策,劉備思索片刻,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見此,荀或露出了意料之中的笑容。

倒是一旁的沮授,好似根本沒看到劉備的臉色一樣,徑直走出來拱手道︰「主公,荀長史之計甚妙,在下附議!」

眾人頓時為之側目,心中不禁在想沮授今日為何這般沒有眼力?

唯有荀氏兄弟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沮授當然不是沒有眼力的人,所以他必然還有下文,只是不知他準備如何勸說劉備。

劉備嘆息道︰「公與,某以為憑麾下將士之勇,必能破城除賊,倒是不需要這些損傷百姓的手段。」

「主公仁德,在下佩服!」

沮授先說了句場面話,然後繼續說道︰「但是在下以為,引水灌城之計,卻是在拯救昌邑滿城百姓,乃至于整個兗州南部百姓。」

聞言,劉備和眾人頓時露出了驚奇之色。

這個論調……倒是聞所未聞。

沮授見眾人不解,便微微一笑道︰「好讓主公知曉,咱們軍中糧草已然不多了。」

「這某自然知曉,畢竟本來咱們的糧草就不多。」

「不,主公誤會了,在下想說的不在于此。」沮授搖頭道,「從子初率軍進抵鄴城,便截斷了賊軍的糧道,算算時間,已有四十日之多。也就是說,賊軍這四十多日以來,所食皆是軍中存糧以及兗州本地府庫運送中的糧草。如不出意料,最多再有十日,賊軍也該斷糧了。

主公試想,賊軍斷糧之後,卻依舊要堅守城池,此等情境下,會做出何種舉動?」

沮授這句話,簡直如一語驚醒夢中人,只把劉備听得眉頭緊鎖,默默無語。

倒是旁邊荀諶見一眾武將不解,便開口解答道︰「昌邑城中一旦斷糧,敵軍若還想繼續堅守,就只剩下了一條路——搜刮百姓!」

「不錯,荀中正所言在理。」

沮授給荀諶遞過去一個贊賞的眼神,表示對他助攻的感謝。

「公與的意思是說,張邈和袁遺會在糧盡時,派兵壓榨城中百姓?」

劉備這句話雖然是疑問句,但語氣中已然相信了這個即將會發生的事實。

「不,為了軍中士氣不至于低落,等不到糧盡時,他們便會搜刮百姓,甚至不只是昌邑城中,整個兗州南部的百姓,都不可能幸免于難。

所以越快拿下昌邑,擒殺袁紹,便能越快拯救兗州百姓于水火之中,還請主公切勿遲疑,采納荀長史良策!

至于城中被大水誤傷之百姓,戰後主公可使人撫恤,或減免賦稅田租,皆可撫民以生。」

坦白來說,沮授這番話是有道理的。

真到了緊急之時,張邈和袁遺的確會這樣做。但他們又不是傻子,也不至于壓榨的太狠,讓百姓一點活路都沒有,萬一這種時候激起民變,那可真就城池難保了。

但沮授所說的拯救百姓于水火,卻也是實話。

因為跟徐州治下生活的民眾相比,兗州的百姓說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完全不為過。

眼見話說到這個份上,劉備有些動搖了,荀諶便站出來拱手道︰「荀長史之策,沮軍師之言,皆為良言上策,在下附議,懇請主公納之!」

身後,以趙雲、林夕為首的一眾武將也抱拳齊聲道︰「末將附議!」

面對麾下眾志成城的請求,劉備沉思片刻後,便不再猶豫,而是望著昌邑所在的方向點了點頭道︰「好,便依文若之計行事!」

「謹遵主公鈞命!」

眾人齊齊拱手抱拳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