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92、第三十九回上

洪氏翕湛園這邊安排吩咐妥當了, 就月兌身往上房來。先會了王夫人, 妯娌兩個對好了詞,方一起去拜見章太夫人。恰章太夫人吃畢早飯, 正留崔氏、柴氏兩個閑話,只說昨日忠獻伯府上種種熱鬧,親戚世交里一輩輩的俊彥雲集,又是體仁院總裁甄家這番支應體面, 一樣樣陪嫁的來歷說法。正說得熱鬧,見她兩個攜手進來, 章太夫人笑道︰「怎的這時才來?可是昨天被親家拉去陪客,短了精神?」又問︰「昨天在那邊府里听到望兒家的大小子也來了?因太晚,又吃了酒, 不想倒騰自家個兒,這才偷了懶沒正經相見——好丫頭可別怪我又倚老賣老的沒個禮數。」

洪氏听了忙笑道︰「姑媽哪里的話。他是小孩子晚輩,倒敢驚擾折騰到尊長身上?偏他爺們兒幾個今天又是一老早地起身, 只怕這會子還沒到姑媽跟前行禮?我先替他們陪個禮,姑媽看我面上, 且暫忍了這一遭。」

章太夫人笑道︰「我知道的,他爺們兒這樣忙,必定是有正事。你巴巴兒拽著你嫂子進門, 想來也有話說。」

洪氏便看了王夫人一眼。王夫人笑道︰「母親這話,沒有更明察秋毫的。好丫頭果然有事要來煩母親,只是不好啟齒。」章太夫人忙問何事。王夫人便將章、範兩家訂婚之事從頭說起,只道︰「阿好妹子的娘家做事情實在地道, 宗家發還田產,便定要給她補一份嫁妝。由哥兒因此上跟他洪家娘舅並表兄弟一起往揚州處置清點。偏巧遇著範家大姑娘到城南門外福緣庵進香,馬車壞在路上,就有些村野無賴想趁機揩油好處。由哥兒自然出手驅趕,又與他洪表弟一起護送她直到家去。結果顧文凌跟他家範夫人正好在兄嫂府上作客,當時認出來,範丞佺就起了意。顧沖夫婦早先便得阿好妹子囑托,要替由哥兒留神,見兩個小的正可般配,察覺範丞佺心意,便主動說合,又代範丞佺親自趕來南京說親。母親想也知道,望表弟是個明決爽快的,且阿好妹子在揚州時也見過那姑娘,人品模樣性情原沒可挑剔處。只是畢竟是在南京,他們夫妻兩個雖有決斷,總得到長輩跟前招呼一聲,請母親來做這個主才是。」旁邊洪氏也笑道︰「正如大嫂子的話,雖時間上趕得緊,好賴要請姑媽做個男媒。」

章太夫人聞言笑道︰「原來是這樣。然則有什麼不便啟齒的?我如今閑著也是發呆,正想要兩樁喜事來撮合,你就湊上來,可別指望有再往外頭推的。」

洪氏喜道︰「那敢情好!姑媽可是應下了,再沒個更改的!我這就家去收拾紅包,先給姑媽包大大的一份謝媒錢,再來慢慢兒料理其他的事。」說得一屋子人都笑了。

崔氏、柴氏這才上前道喜,妯娌幾個又說了許多彼此恭賀的話。章太夫人方笑道︰「你們還只纏著望兒媳婦,沒听見她後面一股腦的事體要忙?且去且去!只記著拿箱子裝了銀子,等我這屋里沒別人的時候悄悄兒送來。」眾人又是哄堂大笑。洪氏笑說︰「知道知道,姑媽莫急——我這就拽了她們去,姑媽只管等我的心意。」果然帶著往翕湛園去了。

章太夫人見她幾個鬧哄哄出去了,眼楮看著屋里西洋鐘長針走過半格,就想起一件旁的事情,叫丫鬟去請王夫人還回上院。偏巧王夫人也想起有樣東西落在章太夫人處,怕小丫鬟粗心尋不來,親自轉回來取。兩撥恰在院門口見到。王夫人到章太夫人跟前,先吃一句︰「老大的人,還丟三落四。」隨即娘母兩個便到里邊屋里說話。

到了里間,章太夫人把左右轟出房去,止留兩個貼身的大丫鬟在外間門上守住。隨即逮住王夫人,急問道︰「怎麼回事?由哥兒的親事,先頭不是說相看了你小嬸子娘家的姑娘,怎的這會子突然變成範家?那範家不是要跟謝家結親,怎的又變成跟咱們家?那顧沖夫婦兩個,跟望哥兒夫婦再要好,對由哥兒再高看,也沒道理幾句話就說動她隔房的堂兄改換主意的道理。而且哪里有女方這麼著急,只一個照面,就主動幾百里地趕上門說親,說的還是一個續弦繼室的?這里頭一定有什麼內情花樣!你跟好丫頭素來一心,今天你既替她開口,想來是知道的;若是不清楚、不好說,你這就替我把你老爺叫過來——結親這麼要緊的事,既然望哥兒夫妻兩個看著南京我是長輩,請到我跟前來,我總不能讓晚輩犯了迷糊!」

王夫人先一看她陣勢,就知道事情再瞞不過,連忙把洪氏告訴自己的那點子關節統統倒出來︰如何範家早先跟平原侯蔣家定親,如何蔣家不堪導致退親,如何範家和謝家議親,如何蔣家心懷齷齪設計坑害,如何章由適逢其會出手相救,如何範家死里逃生感佩由衷、情願將姑娘給章由做繼室。一應說完,道︰「那範姑娘原是個好的,若不好,老平原侯也看不上。表弟和表弟妹又見過本人,憐惜她遭遇,伸手相救也在情理之中。依我看,這樁婚事其實不壞,到底範家也是書香傳家,姑娘的兄長都是正經出身,還算配得上舅舅家的門第。」

章太夫人點頭道︰「這樣倒也就對了。雖說嫡女做繼室填房,尋常人家都不會樂意,然而姑娘家偏生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沒有更好的處置法子。那範家反應就算是快的。也幸而遇著你表弟兩口兒,這是真的慈善厚道。」偏著頭出一會子神,突然想起什麼,忍不住笑起來,道︰「這個好丫頭,不,還有望小子,他兩個是真知道關節要領。難怪巴巴兒地懇求我來保媒,這人還沒過門呢,就先替那孩子著想好了——天下公婆要都這樣,家門里還能有什麼事情呢?」

王夫人在旁伺候,忍不住問︰「母親這話怎麼說?」

章太夫人慢慢搖一搖頭,嘆一口氣道︰「你也是做人娘親的,只想一想要是象哥兒說親,對方姑娘是個定了親又退婚的,你可樂意?就自家不挑剔,一家一門父祖叔伯兄弟子佷,總少不了愛多說嘴的。何況你常州的大舅舅、大舅母向來最講禮儀規矩,看重門望名聲。雖說由哥兒是續弦,只父母做主即可,但他到底是一族的嫡系,上了族譜的長房長孫,要承嗣傳宗。範家姑娘進門就是冢婦,偏她身後這些個牽連,要沒個有分量的擔保支撐,你大舅舅、大舅母那一關怎麼過得去?」

王夫人恍然道︰「是以他兩個來求母親。母親也認可說好的,常州那邊自然再無不肯。」

章太夫人點頭嘆道︰「你舅舅、舅母別的不提,姊妹兄弟情分上頭,確是沒話說。也罷,難得好丫頭這麼高興,又是望兒自家拿準的,我們總要相幫一把。你且家去預備一點好東西,我也到庫房搜羅搜羅,既然答應下,索性徹底做一次臉——正好回小子哥倆的好事湊在一起,就再破費些也不過分。」

于是王夫人家去收拾。才剛走,章太夫人便使人往前面喚了黃幸來,問︰「發生了天大的事情,你們竟還打算瞞著我嗎?由哥兒的婚事,到底是怎麼個原委情形,再不快給我說來!」

卻說黃幸昨夜跟章望、林海計議停當,今日早早到衙,招按察使司問訊,當即調集人手分派事項,直取揚州而去;同時將事情具述成文,密封在匣子里,並兩封書信,遣心月復得用的人一路不停地送往神京。事項派畢,也不理會底下如何議論嘩然,更不耐煩旁人 糾纏,徑自回轉青塘尚書府。才到大門,就聞說恰明陽書院程睿秋、黎廣如、錢憲章、周匡明、蘭賓客一眾大儒听聞喜訊,約了一同來賀,現廳上僅章望、章由、章回父子、林如海並章回的老師黃肅相陪。黃幸听說,頓時惱怒,命人急索胞弟黃平、黃年前往待客,再叫黃象庭前伺候,自己也不及重整袍冠,就一身官服走到那邊廳上,先跟眾人相見,再三賠禮,然後才換了家常見客的衣裳過來陪著說話。結果才吃了一輪茶,後面章太夫人急招。所幸黃平、黃年已到,黃昊、黃旻、黃象也俱前來。眾人又都知道他事多,倒是順順當當月兌身出來。

黃幸一路上就在想母親因何召喚,心里多少估計到緣故,便暗暗地思索對答;結果才到章太夫人跟前,被她劈頭蓋臉一句問,就知道已經被窺破端底,再不能半點含糊的。黃幸只得扶了母親的手,請其安坐,一邊就把事情按要緊關節提過一遍。章太夫人听到謝、沈兩家相爭,沈家因落在下風,加之誤會林如海辭官,于是設下這等毒計陷害,手抖得連杯子都握不住,打翻在桌子上。黃幸趕緊收拾了,一邊替章太夫人撫胸順氣,一邊說道︰「這件事情太大,又來得太急。兒子不敢驚動母親,只連夜跟仰之、如海商議處置,現已料理了七八分。此刻母親發問,並不敢再瞞。」

章太夫人先前氣急,然而黃幸把自己計較手段一樣樣說了,便慢慢平復下來。冷笑一聲道︰「好一個沈家,又好一個謝家!這是當年的苦頭還沒吃夠,傷疤漸好了,就又想試試聖人的刀鋒到底還快不快。不過也對,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當時經歷的大半數都入了土、化了灰,小字輩們眼瞅著潑天的權勢富貴,哪里還能想到旁的厲害!」

黃幸道︰「母親說的正是。小字輩們不知道厲害,眼楮只盯著一點兒蠅頭小利,行事卻又太過猖狂囂張。這正是沒有老人坐鎮的緣故。比如沈家,因有貴妃在,兩位聖人待宗親勛貴又一向優容,這些年原是順風順水,此番不過被人稍稍逼上一逼,就覺得落入了絕境,其實哪里就到山窮水盡這一步?」

他輕描淡寫,倒把章太夫人說的笑了,道︰「什麼叫‘稍稍逼上一逼’?也只有你說得出這樣的話。」低頭想過一回,道︰「我這些年一味養生納福,不理會外面的事。但就這件事情,沈家弄出魚死網破的架勢,總不能都是他自家誤會聖意,凡事走了偏激。你也說兩位聖人是一向優容的,能叫沈家偏差到這個份上,想必謝逵、謝沖這些世族大家這些年來再沒少給他逼迫,朝廷上白振羽、呂自粱、王淳疇、張光弼幾個老相也多半站在皇長子一派,就算不打明旗號,心多少也是偏向皇長子的——雖說這也是自然,當年原就是威帝在兩個兒子之間猶豫,但凡肯守著慣常的規矩禮儀,哪里還會弄出西鶴墅這麼一出來?也不至于生生折了睿太子;一場天翻地覆,弄到最後,到底還是孝穆皇後的子孫登基——當朝兩位聖人出身如此,那幫子老臣老相哪個敢視作不見。只可惜他們卻又忘了,現今早不是威帝時候,後宮中更沒有一個孝穆皇後!」

章太夫人說的平淡沉著,黃幸听著卻一陣陣心驚︰單憑這幾句話,就知道母親心里對西鶴墅案始終記恨,連帶對威帝也沒幾分敬畏,唯獨對孝穆皇後心懷感佩。孝穆皇後譚氏便是睿太子與當年的安康郡王、而今的太上皇的生母。她出身原本尋常,父親四十五歲中進士,官僅至縣令,壽五十而終。譚氏為人溫婉沉穩,寧靜少言,從威帝潛邸時起便一直相伴。威帝向來愛重,因元妻早逝,譚氏生下長子便冊封寧妃,署理後宮事宜。當時有貴妃何氏,為太後親佷女,有一子二女;然而嫉恨寧妃,常尋隙生事,更與太後謀算,每每召喚折辱。寧妃忍氣承受,從不爭執。後一次行宮避暑,突然遭遇地動,寧妃拼死救出殿中太後、何貴妃及其皇子,自己卻被梁柱砸中小腿,從此跛行而不能醫。太後、何貴妃深為感念,威帝也欲立其為後,寧妃辭以「體殘之人不可為母儀」,改冊寧肅皇貴妃,冊封其長子為太子,幼子為安康郡王;三年後薨,追封孝穆皇後。章太夫人幼時曾由姑祖母河陽王妃帶領,拜見過孝穆皇後,得其祝福嘉許,更深慕其儀態風華;後來睿太子與義忠親王相爭,章太夫人一力支持丈夫在朝堂上為睿太子奔走效命,險死流放艱辛備嘗,也多有愛屋及烏、酬謝知己之意;如今幾十年過去,驟然提及,情懷依舊,不以時過境遷而轉變——想及于此,黃幸又不免為母親嘆惋。然而他仕宦多年,早歷練得堅剛如鐵,只定一定心神,便開口說道︰「母親所見,正是第一等緊要關節。現今並非威帝時候。梁嬪不是寧妃,莊頤沈貴妃也不是當年的何貴妃。更不用說元後尚在,便是眾人爭破了頭,果然到那一天時,誰也越不過她去,該有幾家勢力,照舊還是幾家勢力,卻不是白費心機?」

章太夫人連連點頭,忽地靈光一閃,道︰「我明白了!怪道謝家忙著摻和這等事,原來是想學你父親,想學我們家呢!」

黃幸被她一言提醒,頓時恍然︰當年西鶴墅案,雖說有自己父親黃芥首當其沖,江南等地世家大族原本多站在睿太子一派,元氣也是大傷。謝家當時的家主謝爰尚正任中書侍郎,為保家門,曲意奉上,對睿太子有數次不利言語。後來睿太子病故,義忠親王犯事,安康郡王立儲,謝家也有幾番搖擺。因而威帝之後,謝家就漸漸失落聖眷,太上皇用而不重,直到當今登基後數年,才重新拔出一個謝極。這些年謝家專心在朝廷上經營,又從頭到尾擎著「禮法正統」的大旗,恐怕在將來的圖謀之外,也是有極力向聖人剖白、拿一家子前途性命賭咒發誓的意思;如此一來,便是到再下一朝,謝家也算是腳跟立場都站穩了。想清楚這一節,黃幸不由點頭贊道︰「還得虧是母親睿智,明察秋毫之末,叫謝家幾年乃至十幾年來動作都有了說法。兒子身在局中,卻想不到這些。所以今番事情處置,還要請母親再多教我。」

章太夫人道︰「你先頭早說了,你表兄弟三個連夜計較,現都料理了七八分。既這樣,我又有什麼可以再教給你的?且你才是為官做宰的那個人。我這里只有一句話——不論你怎麼決斷處置,你都要記得自己身體里流著章家的一股血脈;是你常州的外祖父母把你抱養成人,這份恩情一輩子都不能忘!章家的事情,便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望表弟雖然聰明,跟他媳婦兩個是第一等的好人好心,但好心人向來最容易被人騙、被人利用。謝家、範家都不是什麼省心的,這番算計了由哥兒,那可是要給章家做宗婦的!且娶了範家女,蔣家那邊是否肯罷手?沈家被破了局,是不是會記恨?謝家為著面上不得不跟章家親近,但心底里是不是從此疏遠,甚至尷尬變作忿恨,以後要生出不利?你記不記得先前謝範兩家議親,男方的謝楷可是回小子在書院里第一個死黨密友,而今鬧了這樣一出,他兩個以後怎麼見面,會不會受到影響就此生分……你做長輩的,這些事情,都有沒有給他們提前想到?」

黃幸見母親所問及之事,無一不是替章家真心考慮,倒正與自己所謀相合。于是逐一回答,按著自己處置,預計蔣家如何、沈家如何、謝家如何。只是最後涉及謝楷和章回,這一條過于枝末,反而不曾想到。因說︰「我看那兩個小子都是疏闊大度的,必定不肯為了這樣事情生隙。由哥兒婚事定得急,謝家願做保山,這兩天正該過來商量婚事。謝楷跟回哥兒要好,就絞盡腦汁,想方設法也要拉出名目過來找他說話的。母親既不放心他,只叫人盯住了翕湛園,大概好歹也就知道了。」

章太夫人听他說的有理,便喚了人來,吩咐依此行事。果然才吃過晝飯,謝家便來了人,連範丞佺本人也從揚州親自趕過來,謝沖、謝況、謝準兄弟三個陪著一起登門,請見章望、黃幸及林海。相隨父親叔伯的謝楷,只在長輩跟前稍站一站,就與章回兩個月兌身出來,攜著手一溜煙往相府後花園的悅藻園去了︰看兩人舉止形容,果然全無嫌隙;至于游廊水榭之間說的話,則又是一番內容。要知這謝楷畢竟年少,遭遇上這番變故,實在尷尬難言,于是只好反復從賀喜章回定親一事說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