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夜襲昆侖關,得功不貪功

【話說,北宋自從趙匡胤「重文輕武」的國策落實以來,軍隊的戰斗力越來越弱,杰出的將領也越來越難出現。】

【在這樣糟糕的大環境下,狄青能夠月兌穎而出,依靠無數的軍功當上大將軍,也著實是不小的成就。】

「這倒是,能從宋朝那種環境中殺出來,不得不說,狄青和楊再興是真的不容易。」

「大宋對于武將,可太不友好了。」

「武將為了朝廷盡心盡力,鞠躬盡瘁,可到頭來換來的,還比不過有些文官的一張嘴啊。」

「哎!咱若是在大宋那種朝代出生,恐怕會憋屈死。」

朱元璋搖了搖頭。

同為武將出身的他,對于大宋武將的處境,可以說是感同身受。

在宋朝那種重文抑武的環境下,有多少人願意投身戰場之中?

很多優秀的武將都被文官彈駭陷害。

時間一久,還有誰願意去投軍?

文官地位那麼高,做個文官它不香嗎?

武將天天馳騁沙場流血流淚。

而文官呢?

不少文官就耍耍嘴皮子功夫,討好皇帝歡心就得了。

然後就喝喝小酒,逛逛花船。

不亦樂乎。

「不過話說回來,狄青能達到如此地步,也算是有人賞識他,給他機會才行。」

朱元璋如是想到。

視頻繼續播放著︰

【狄青的一生,也算是有貴人幫助。】

【狄青在基層時便受到了韓琦,範仲淹的賞識,厚禮相待。】

【範仲淹還贈予了狄青一本《左氏春秋》,教他學習兵法,狄青晝夜苦讀,終于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全面。】

【而進修後的狄青,更加凶悍,在與西夏的作戰中,大小二十五戰,連破敵軍,鮮有敗績,狄青的盛名也逐漸顯赫起來。】

【而狄青一生最經典的戰役,就是平定儂智高叛亂。】

【儂智高是嶺南地區,也就是秦朝時期的百越之地,那里有一支土著首領。】

【其實儂智高算不算是北宋的實力範圍還有待商榷,儂智高和當時很多居住在山區或是中原無法管轄的地帶部族酋長一樣,他們事實上是那個地區的王,但是為了抵御外患或是為了不遭受中原王朝的打擊,都多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接受其官位。】

【而儂智高是南方地區的一支部落,他依附于北宋的主要原因則是為了對付越南的地方政權——安南。】

【儂志高請求宋朝派兵支援自己抵抗安南,但此時的宋朝已經被戰爭打怕了,根本不想為了儂智高而深入熱帶地區進攻安南,盡管安南的實力遠不如宋朝,儂志高迫不得已,為了在北宋與安南之間尋求立足之所,便把目光看向了宋朝守備薄弱的廣西地區。】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

【楊畋等安撫使負責處理平定蠻人叛亂,但宋軍長久沒有成績。】

【他又命孫沔、余靖為安撫使,率官軍討伐叛賊,但仁宗皇帝仍放心不下。】

【此時的狄青打報告請戰,第二天入見仁宗時,狄青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大宋,希望能帶得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

【宋仁宗趙禎佩服狄青的豪言壯語,于是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並在垂拱殿設酒為他送行。】

【當時儂智高回師重新佔據邕州,狄青聯合孫沔、余靖的部隊進駐賓州。】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

【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而听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還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潰敗于昆侖關,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

【狄青說道︰「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

【第二日早晨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並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

【孫沔、余靖相視驚愕,而眾將領則嚇得兩腿顫栗。】

【狄青就用這種方式,震撼住了那些擾亂秩序的將士。】

「狄青做的不錯!」

「戰場上只有一個總指揮,不然就會亂套。」

「有人膽敢不听命令,擅自行動,這是將所有將士的性命放在極其危險的地方。」

「違反軍令,殺一敬百,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令之不齊,兵所以敗!」

無數人贊同迪狄青的做法。

違反軍紀,被殺了也是自作自受。

一支軍隊,連命令都不能統一,做不到令行禁止,那還打什麼仗?

天空之中的投影在繼續變動︰

【狄青當堂將陳曙和袁用等三十多位違反軍紀且臨陣月兌逃者斬首示眾,諸將無不愕然,紛紛折服。】

【就這樣,狄青樹立起了軍中的威勢。】

【同時,狄青認為,兵無常勢,用兵就是要虛虛實實,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正所謂孫子兵法中所講的那樣,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因此當天,狄青便傳令三軍休整十天再開拔,等叛軍得知消息有所懈怠之後,第二天凌晨便引兵一夜越過昆侖關,出現在叛軍面前,令叛軍惶恐不已,自亂陣腳。】

【狄青一面令孫節、孫沔等正面率軍攻敵,另一面則出兩路騎兵,左右包剿,圍殲敵人。】

【剛開始叛軍氣焰囂張,竟一度使得宋軍招架不住,孫節死戰而死,孫沔也被打得節節敗退,以為生死不過須臾之間時,卻看到狄青用旗幟揮動指揮著騎兵夾攻叛軍,瞬間實現了反殺,並追亡逐北。】

【狄青在出發前,對將士們說︰「兄弟們,如果我們今晚行動成功,那麼現在我把一百枚銅錢拋向空中,落地時將是同樣的圖案朝上。」】

【將士們笑了笑,對于這種行為,顯然不信,狄青于是把銅錢拋向空中,果然是同樣的圖案朝上。將士們都相信了上天神靈保佑這次行動的成功,時期大振,一舉襲破昆侖。】

【戰後,狄青揭秘了緣由,原來那一百枚銅錢是特制的兩面相同的,為的就是振興士氣,增加行動的成功率。】

【此戰之後,儂智高失蹤,宋軍繳獲錢財戰馬無數,有部下在攻破邕州城後,于尸體中發現了一個身穿龍袍,便建議狄青說可以向朝廷稟報儂智高已死,獲取功勞。】

【狄青听後卻嚴厲斥責道︰「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儂智高的金蟬月兌殼之計?我狄青寧可少些功勞說儂智高失蹤了,也不敢欺瞞陛下貪取軍功啊!」】

【為將者,當以取勝為使命,至于軍功,則是使命之外的虛名。】

【狄青有這等胸懷,足見他與那些庸俗將軍不同。】

「厲害,的確厲害!」

「竟然可以想到這種辦法來鼓舞士氣,我是真的服了。」

「狄青有勇有謀,為了大宋天下沖鋒陷陣,死而後已,不愧是一代猛將啊。」

不少人都被狄青所折服。

狄青折服他們的,不僅是他那作戰本領,同時更是他那不貪功,不邀功的品質。

試問,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狄青這樣,明明就可以偷梁換柱,用儂智高已死的消息去換得功勞,可他呢?

卻是一點都未曾想過。

或許這才是狄青的魅力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