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一章 安史之亂,華夏之災

蒼穹之上的盤點視頻繼續播放著︰

【將近三百斤重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打著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的口號,掀起了這場浩劫,又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對于華夏的危害性,甚至超過了靖康之恥。】

【對于安祿山這種千古罪人,任何所謂的正面評價以及為其翻案的。】

【都是對在這場叛軍掀起的巨大浩劫中死去的幾千萬華夏子民的背叛。】

【安史之亂雖然只存在了八年,但它造成的破壞和損失是無可估量的。】

【安史之亂是大唐的轉折點,盛世大唐跌落神壇,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更是整個華夏的轉折點。】

【大唐的第六個,大唐的第八代皇帝李隆基執政中期,大唐國力近乎達到了頂峰。】

【天寶十三年,大唐皇朝的戶口統計約為五千二百多萬。】

【如果算上隱戶,佃農,奴婢僧道等不統計人群,這個數字恐怕會再上漲。】

【而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大唐在這場浩劫中喪生的百姓,足足有千萬計。】

【戰亂平息後唐朝的人口怕是只有不到三千萬!華夏兒女損失率超過了三分之二。】

【幾千萬戶家庭分崩離析,披麻戴孝。】

【要知道,人口是一切財富的基礎,沒有人口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稅收,大唐財政自然捉襟見肘!】

【安史之亂中,房屋被毀,十不存一,戰火連天,不見天日,天下動蕩,萬里饑荒。】

【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

【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

【如果借用曹阿瞞的話評價,那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俗話說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亂世之中,人命卑賤。】

【數不勝數的華夏子民,成為了戰亂中無辜的受害者。】

【安史之亂中的叛軍有多殘忍?】

【作為統帥的安祿山性格殘暴,動則鞭笞屬下,雖重臣也不能免。】

【安祿山的手下更甚于他。】

【叛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輕則大唐百姓財物洗刷一空,重則男子多為奴隸,女子多為婬辱,老弱病殘,甚至幼童都不能幸免。】

【屠城也是常有的事。】

【安祿山的部下史思明同樣殘忍無比,也不知屠了多少城池。】

【在範陽城中相攻殺,凡四五,死者數千,戰斗皆在坊市閭巷間。】

【就連大唐首善之地,京都長安也未能幸免,被叛軍多次攻破,而佔領長安的人不僅僅是安祿山率領的叛軍,還有著來自曾經友邦吐蕃的部隊。】

【一時間,大唐境內如同人間煉獄,尸山血海,斷肢成山。】

【隨著大唐內部突發的叛亂,高仙芝被迫攜邊軍回國平叛,西域地帶從此盡失,吐蕃趁機取代了唐帝國的權利真空,一度控制敦煌,威嚇長安!巨唐從此隕滅,帝國終將平凡。】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中央政府對于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經很低,在北方地區,由于藩鎮林立,听從中央號令的可謂少之又少,節度使權力之大堪比一方諸侯,幸得東南地區的節度使尚听從中央,朝廷不至于餓死。】

【唐朝就失去了對各個邊境地區的控制權,各個地方的節度使因此擁兵自重,讓唐朝再也沒法掌控。】

【安史之亂幾乎耗盡了大唐的一切,面對強大的外敵,西邊有強大的吐蕃族,東邊有契丹等窺伺,唐軍實力大大下降,無法同時顧及兩方外敵的威脅。】

【唐朝在這樣此消彼長的消耗下,只能蝸居在一方,盡力控制局面。】

【由于人口的巨大損失,導致稅基大幅減少,朝廷入不敷出,因此朝廷為了緩解財政困難,就開始變著法的「伸手要錢」,要誰的錢?當然只有剝削普通老百姓。】

【朝廷想盡辦法從民間搜刮錢財,增加賦稅,一開始第五埼整了一個榷鹽法,政府壟斷食鹽買賣,從中牟利;而後劉晏上任,通過改革榷鹽法、整頓漕運、實行常平法的方式收錢;再之後,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對于民眾盤剝更甚】

【這一系列操作,極大地加深了朝廷和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民不得不站起來反抗,而這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再一次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在精神層面上,導致漢人胡化嚴重,在唐朝國力衰退的情況下,西域一代至河西走廊部分,都被吐蕃侵佔,許多漢人因此被他們奴役,受到吐蕃文化的影響,許多新的漢族青年,都只會說胡語不會說漢語。】

【曾有一首詩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這其實就是吐蕃人另外一種侵略漢朝的策略,在現代有另外一種說法——文化入侵。】

【西域也從此埋下安全隱患,華夏對西域的控制可以追溯到西漢,到唐朝時控制力度尤甚,中原文明對于西域的影響也更加深刻,但是安史之亂後,西域長期月兌離中原暈染,久而久之,控制不了,從而導致後世出現「邊疆危機」,這正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踫撞和交鋒。】

【表面來看,安史之亂僅僅持續了幾年,也就是一場普通的戰亂,看似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其對華夏後世的影響同樣巨大,而這個影響卻是負面的。】

【後世華夏兒女的精神危機可以追溯于此,內斂、封閉、守舊、謙遜、尚文成為標配,骨子里的血性、張揚、開放、自信、包容變成難以見到的隱藏屬性。】

【雖然無法判定哪個更好,但是一個朝代想要崛起,思想若不先行,怕是也如空中樓閣一樣只存在于遐想之中。】

【安史之亂後人們變得思想禁錮,膽小怕事。】

【為什麼這麼說?看下大宋就知道了。】

【大唐重武,導致各方勢力盤踞,最後四方作亂,唐朝滅亡,所以宋朝就反其道而行之,重文輕武,而這樣的做法,導致宋朝軍隊實力極度落後,雖然錢財多,但總是守不住。】

【安史之亂帶來的危害是全方面的,是足以劃入改變華夏進程的歷史現象。】

【唐玄宗李隆基,寵幸奸臣佞臣,不理朝政令國家崩亂,平叛安史之亂時又屢出蠢招,自毀後路。】

【而李隆基的兒子李亨,昏庸無能,多次壞事,導致戰亂持續下去,更留下藩鎮割據的禍根,五代十國的形成也與其月兌不了干系。】

【此千古罪責,他李隆基逃不了干系。】

————

「混賬東西!」

此時太極宮中的李世民,已然憤怒到了極點。

此刻的他想殺人。

「安祿山!史思明!」

「這兩個狗雜碎,就應該千刀萬剮而死!」

「竟然將我大唐禍害成了這樣!」

「還有,這李隆基!」

「為何如此的廢物?」

「這樣的奸臣都敢信任?」

「朕說過多少次,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錯一人,竟將我大唐帶到如此萬劫不復的地步!」

「這玩意怎麼不早點死!」

李世民氣炸了。

一旁平時溫柔的長孫皇後,也難以掩飾憤怒的情緒。

三分之二的大唐子民死于禍亂之中?

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啊。

「陛下,本宮覺得就應該讓這個李隆基早點死,他早點死了,或許就不會生得這些禍端。」

————

大宋。

「安史之亂啊!」

「不僅害了大唐,還害了我大宋啊!」

宋太祖趙匡胤有感而發。

「節度使為霸一方,實在太過可惡啊,若非如此,朕豈會做出重文抑武的決策?」

「也沒想到這個決策,竟害得我大宋後世如此窩囊。」

「這還真是一環扣一環啊!」

「這個安祿山,這個廢物李隆基,都該死!」

各個平行朝代的帝王,同樣沉默著。

他們看著盤點視頻,心里滿不是滋味。

在他們看來,這場浩劫,不僅是大唐的浩劫,更是整個華夏的浩劫。

此時的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弄死安祿山,讓李隆基早幾十年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