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0.23 人才培養、財務行政

第十章

10.23 人才培養、財務行政

「他哪里弄來的這麼多人?」突然想到了什麼,韓楚猛地抬起來頭,「既然能夠任職一縣之地,至少也是舉人之才,可是天下雖大,讀書人卻是有數的。

如今整個江南之地,每個縣至少安排了四到五名,整個江南沒有五百人根本不夠,這些人才他是從哪里找來的?為何朝廷一無所知?」

「這也是我同樣搞不明白的地方。」林如海對此一樣蒙圈,「這些人的辦事風格、行政習慣幾乎一致,很明顯是經過了統一培養,可是我從未听說過。

更何況,平遠侯的人才培養習慣放眼天下都不是秘密,那就是他只會用自己培養出來,或者是提拔後再培養一次的人,整個江南體系中完全沒有外人的余地。

軍方如此,行政也是如此,想必你們也發現了,他在金陵東北的山區中有一處地方,類似于講武堂或者將賁堂之類,就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軍官。

但另一處你們可能不知道,他其實還把原本的江東門千戶所改了用途,里面培養的是行政方面人才,但這也不算嚴重,最大的問題」

「他培養這些人的時候,既沒用我們的人,也沒用我們的書。」韓楚表情陰沉,然後在林如海驚訝的眼神中解釋,「我觀察過他私設的官府人員,並無多少讀書人的痕跡。

他們全都有不低于舉人的才干,各府的主要負責人雖少,但也有不亞于進士出身的素養,偏偏這些人全都是佩劍或者佩刀的,與我們完全不同。」

「更像是先秦時期的各家人才。」林如海不解的說道,「雖說‘上馬領軍、下馬牧民’夸張了點,但說一聲‘文武全才’並不為過,我親眼看到過他們跟著當地駐軍平定民亂。」

「什麼民亂,那不過是敵方士紳不滿于江南軍的壓榨,被迫出頭抵抗!」說到這里,韓楚更加憤怒,「江南士紳經受了白蓮亂民的戕害,如今竟然還要被衛旭屠戮!

如海,你也是讀書人,難道就坐看這種事情發生?不要忘了,我等能夠立身朝堂、傲視那群武夫的根本是什麼,你就沒想過自己的身後之名嗎?」

「文不掌軍,武不干政。」林如海話一出口,就看到了韓楚不屑的眼神,只好無奈解釋,「這在整個江南都是完全貫徹的,我這個巡撫說話,都調不動哪怕一個小旗。

行政官員能夠調動的只有官府的工作人員,而且還各有分工,比如斷案的是縣丞,但查案、追捕的是縣尉,縣令雖然負全責,但想要有所行動也不能繞過以上兩位。

縣令、縣丞手下是衙役,這些人實際上只負責公文來往或者管理落實,並不擔負武事,真正對治安和地方安寧負責的,是縣尉與手下的捕快。

監察御史可以對上面三位進行彈劾,但必須有切實的證據才行,光靠一句‘風聞’只會給自己惹麻煩,而縣里的駐軍在校尉手里,他與以上四人都沒有隸屬關系。

主管地方行政的官府想要調動軍隊,就只能找當地駐軍負責人商議協調,駐軍是輪換的,只向更高一級軍事部門負責,地方上任何事情,除非起了戰事,否則都與他沒有關系。」

「這是一套完全與現有官府沒有任何共同點的新方式。」韓楚表情陰沉,「如海,你很清楚,我們之所以能夠立身如此,離不開兩樣東西。

一是科舉,只有在現有朝廷中才能夠進行下去,衛旭搞得那套東西根本沒有我們插手的余地;二是士紳,就是天子也要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我們入朝就是官員,回鄉就是士紳!」

「可是,我們沒有任何辦法!」林如海不由苦笑,「從我了解了這套辦法,就一直在想,我們如何才能不被踢出來,最後的結論是沒有辦法。」

其實,衛旭搞得這一套,就是現代官府制度與封建制度的雜合體,把現代的分權、專業化與古代的官府制度結合在一起,本質上更像是滿清末年、民國時期,只是因為強力的執行力,才能落實下去。

所謂的「官府三巨頭」,本身權力仍然過大,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核心制約,這樣的制度很容易造成「軍閥割據」或者是「地方離心」,這一點在滿清末年與民國時期已經反復出現過。

問題是以現在《紅樓》世界的總體水平,是根本不可能套用現代官府制度的,無論是紅色國家還是藍色國家,都無法套用,光是一個通信與交通,就讓以上兩種制度全部絕望了。

所以,衛旭就只能搞出了「基于封建制度的現代雜合體」,因為沒啥好辦法,只能盡可能讓權力沒這麼集中,然後清理掉豪族士紳,讓普通百姓活得輕松點。

「什麼叫沒有辦法?」韓楚不滿的說道,「不論是京城還是天下,都是以我們為主,只要持續不斷地想辦法,總有一天我們能夠剿滅」

「看出問題在哪了?」林如海繼續苦笑,「有這支無堅不摧的江南軍為根基,誰也動不了平遠侯一根毫毛,就是天家意見再大,也只能一直忍下去。

我相信現在有些人的想法,已經變成了等待,等著衛旭自己倒下的一天,因為只要他還在一日,就沒人有辦法,意見再大也沒用,因為誰也沒辦法解決江南軍!」

「可是他並沒有停下,更不會讓我們安心的等待。」韓楚仿佛是被放光了氣體氣球,蔫巴巴的坐在了椅子上,「整個江南省現在就是一個大工地,我知道有問題,但我看不出問題在哪里。」

「要想富,先修路。」林如海開始解釋,其實他也不太明白,「平遠侯把整個江南所有的囚犯都弄出來做起了苦力,還答應他們,做好了就能得到減刑。

用的材料是一種叫做‘水泥’、但普通百姓更願意稱為‘水石粉’的東西,加水與碎石攪拌後,一旦成形晾干,硬度不比石頭差哪去,用來修路一百年都用不壞。

計劃是把整個江南所有府城都連起來,縣城盡可能連起來,只是現在還差得遠,但在已經建成的兩條路上,就是從金陵分別到達揚州和徐州,效果已經出來了。」

「我已經看到了。」韓楚感嘆的點了點頭,「這三地的來往便捷了不知道多少,商隊更是接連不斷,揚州到金陵還好,反正本就有水路,金陵到徐州簡直就是」

「你知道嗎,現在整個江南所有的農業稅加起來,已經達到了六百萬兩,比往年多了一倍,因為沒有那家可以不交稅,哪怕是平遠侯名下的田地也一樣。

商業稅超過兩百萬兩,因為所有的店鋪都有官府上門收稅,不交稅就會被查封,找誰都不好使,平遠侯有句話現在傳遍江南,‘唯有死亡與稅收不可避免’。

還有鹽稅,如今除了少部分小打小鬧的私鹽販子,江南的每一斤鹽,大部分收入其實都是官府的,只有少部分讓利給了下面的分銷店,每年的鹽稅不少于七百萬兩!」

「也就是說,哪怕按照過去歲入的最高數字上繳朝廷之後,江南一地的收入,就已經不比朝廷少多少?」韓楚完全被這樣的數據震蒙了。

「平遠侯的收入,可不只是這些。」林如海嘆了口氣,「有時候我都在想,他到底想要干什麼,如果只是一個權傾天下的武勛,根本不需要這樣。

雪字號雖然掛的是薛家的名號,但全天下都知道,這家商行到底是誰的產業,管理的是平遠侯的妾室薛氏,具體歲入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江南到底有多少門店,掛的是雪字號的標記。

還有整個天下最大的海貿船隊,同樣歸平遠侯所有,管理者是他的另一個妾室,具體收獲我也不知道,但整個江南大部分的絲綢、瓷器出口,都是這家在干。」

「也就是說,衛旭手中的歲入銀子,很可能已經達到了朝廷的兩倍?」韓楚直接傻了,能干到兵部侍郎的人,自然不會像某些死讀書的傻子一樣「不言利」。

「事實上,我在這個位置上,更多的是統籌全局,至于施政策略,其實早已定下,我需要做的,就是在已定的策略方針下統籌推進。」林如海嘆了口氣,看了好友一眼。

韓楚嘴角抽動了幾下,卻最終也沒想出來該怎麼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