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47、番外 四︰小小女帝成長記(完)

開泰帝和太子殿下有預謀地進行輪休, 朝中諸官都逐步習慣了他們的胡來。

盧重英這位舅兄兼副相,肩負起了為皇帝和太子核定假期的重任,每次都負責統計開泰帝父子倆出去後發現了什麼問題、解決了什麼問題、花了朝廷多少錢等等, 以此確定他們下次出行的日期和出行的時限。

盧皇後和太子殿下悄悄去撒嬌都沒用,盧重英鐵面無私地逼迫開泰帝父子倆出去前先列出行計劃回來時再交出行報告。

再後來, 盧重英成了眾望所歸的盧丞相, 就喪心病狂地開始給他們規劃出行路線。

不是想去玩嗎?那就帶著任務去玩,多走幾次,多為朝廷解決點疑難問題!

面對恐怖如斯的盧重英,開泰帝父子倆都毫無辦法。還是開泰帝先裝病表示自己早年到處征戰,落了一身傷,出去玩是不可能出去玩的,這些事兒還是交給年輕人去辦吧!

太子殿下倒是不介意多出去轉悠,不過有時候姜若皎不想陪著他一起,他就很郁悶, 時常一臉幽怨地纏磨姜若皎。

盧重英冷酷無情地給姜若皎安排更多正事,堅決不讓太子殿下得逞。

太子殿下只能灰溜溜地自己收拾東西出去巡察,心里想著也不知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頭。

又過了幾年,聶大將軍自請回京安家,開泰帝衡量片刻後許了,改把聶東寧提拔到北邊, 讓她接掌一部分最精銳的聶家軍, 以此安撫聶家軍的軍心。

盧應巡夫妻倆也已經育有兩個兒子,是對雙生子,幸而聶東寧身體底子好,兩個孩子都挺健康。

听了開泰帝的安排,盧應巡這個昔日狀元郎收拾收拾東西, 把兩個兒子扔給他們祖母,表示把孩子扔去女學那邊的育幼園每天去接接人就行了,他們要夫妻攜手守衛國門去。

盧夫人听了,只能嘆氣。

他們盧家如今已經夠風光了,不能想著全部好處都被他們家佔了去,所以兒子隨兒媳去軍中也好,免得他們家風頭太盛遭人攻訐。

盧夫人叮囑道︰「你們到了北邊可要小心。」

「娘你別擔心,我這種肩不能抬手不能提的,到了北邊也不會上戰場去,絕對不會有什麼危險。」盧應巡保證道。

盧重英回到家,就知道兒子要隨兒媳去接掌聶家軍的事。他說道︰「行,你去吧,最好別捅出簍子來。」

盧應巡覺得他爹真是沒句好話,他還沒出門就懷疑他要捅婁子!

盧重英睨了盧應巡一眼,意思是「你不服氣嗎」。

盧應巡沒話說了。

盧應巡的仕途還算順遂,頂多就是後來去了大理寺,發現大理寺的頂頭上司是個老熟人,曾經的應天府一把手!

這不就巧了嗎?

在大理寺卿的默許下,盧應巡暗中在大理寺籌辦了一個咨詢機構,無償幫助百姓解決一些律法方面的問題,鼓勵他們運用律法手段解決自己的困境,比如,該離婚就要離。

盧應巡在這個自己提出要建立的機構里干了幾年,干得紅紅火火不說,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下屬,即便他離開了這個崗位也能把這件有意義的事干下去。

反正,京城該拆的婚事都被他拆得差不多了。

京兆尹每次一看到他,額頭青筋就突突直跳。

真是造孽喲,有這家伙在,京城不僅案件大增,還完不成婚嫁和生育指標!

不過好處也是有的,至少京城的治安越來越清明,各家也很少再傳出什麼夫妻不睦的傳言。

京兆尹正在考慮眾人提出的開宵禁事宜,也想弄個「不夜城」的名頭來給自己的履歷添光增彩!

這不,得知盧應巡要去北邊,京兆尹十分唏噓,親自下帖子邀盧應巡過府小酌兩杯,給他傳授一些地方工作經驗,讓他到了邊城不要再像現在這樣胡來,邊關將士和百姓娶妻不易,好好的婚事能不拆就不拆!

盧應巡滿口答應。

太子殿下很舍不得表哥表嫂,小嘉禎和小皇子更是一左一右地拉著教授了自己這麼多年武藝的聶東寧,特別不希望她去那麼遠的地方。

聶東寧揉著他們的腦袋說道︰「陛下願意給我這樣的機會,我怎麼都得去的。」

她在京城也有自己的差使,盧應巡上衙時她要麼去訓練士兵要麼來教導宮里這群小豆丁。

一開始眾人還有些微詞,後來見她訓練出來的士兵不輸給所有人,她的職位才正式擬定下來。

聶東寧本就是在北地長大的,如今要回到北地去一點都不覺得委屈,反而有種回家的快活感覺。

她笑吟吟地說道︰「等我到那邊安頓下來,就接你們過去玩玩。你們到了北邊才會明白,再大的校場都比不過遼闊無邊的大草原,我從小在原野上縱馬奔馳,想跑多遠就跑多遠,要多快活就有多快活。」

小嘉禎兩人都已經十三四歲啦,听聶東寧娓娓說起草原上的風光,頓時也對那翠碧美麗的廣袤草原生出相往來︰「好!我們一定要去!」

小皇子最好舞刀弄槍,對聶東寧說道︰「等我去了就不回來了,我也從軍去!在京城老是要讀書,好沒意思!」

聶東寧道︰「這個你得和陛下商量。」

小皇子篤定地道︰「父皇肯定會同意的,他恨不得把我攆得遠遠的。」

兩邊說好了,聶東寧夫婦倆就出發北上。

盧應巡這一次過去,算是把過去十幾年撒在草原上的網收起來,配合著聶家軍的威名來個徹徹底底的移風易俗。

與這些一同進行的還有南邊逐步推進的改土歸流,南邊的蠻族逐漸從由土司管理轉化為朝廷官員管理。

隨著各地越來越太平,源源不斷的新鮮貨物南北互通、東西交匯,連本來自給自足的山民都忍不住時常下山趕集,越來越習慣新的生活方式。

這一切轉變,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氣候的轉暖、糧食的豐足,一下子抹去了過去幾十年的苦難,讓各地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直至開泰帝宣布禪位時同時扔出另一個大消息︰太子即位後,將立獨女嘉禎為皇太女。

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太子殿下早些年挺荒唐,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大伙都覺得像模像樣了,大多數人都已經接受讓他即位的事實。

可皇太女不一樣,歷史上就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

倒不是說嘉禎郡主不優秀,事實上滿朝文武有不少被分撥過去給嘉禎郡主講課的,他們都覺得嘉禎郡主的聰慧遠甚于她爹和她祖父。

至于頑劣到沒變的小皇子,那簡直不提也罷。

對于開泰帝把小皇子送去邊關這個決定,他們簡直想舉八只手贊同!

沒辦法,教他一天,得一個月才能緩過來。

但是當時他們沒有把嘉禎郡主和小皇子的差別放在心上,只是由衷地夸贊嘉禎郡主幾句。

他們並不沒有察覺開泰帝是在把孫女當未來儲君培養。

現在往回看,當時開泰帝根本不是讓他們去給小皇子講課的,而是專門讓他們教授嘉禎郡主!

一群人先去找盧重英商量該怎麼辦。

「盧相公是不是早就知曉此事?」楊峰清是在做之中最年輕的,也是最敢說的,開口就問出了所有人心里的疑問。

盧重英搖著頭道︰「有過猜測,但不確定。陛下一天沒說,我也不好開口勸。」

盧重英能以外戚的身份坐穩丞相位置,在朝中自然威望不小,只不過這次大家反應都很大︰難道到他們這一朝,真的要出個武則天嗎?

盧重英道︰「還是有區別的,嘉禎郡主是太子殿下的血脈,並不是外姓。」

他對這事早有心理準備,不能說絕對贊同,至少算是不怎麼反對。

「說是這麼說,可嘉禎郡主終究是要嫁人的,以後天下還不是落入外姓之手?」楊峰清道。

盧重英道︰「以後讓嘉禎郡主迎皇夫,子女隨寇家姓不就行了?何況繼位者不賢,江山終歸是要易姓的,還沒哪個朝代真能延續個千秋萬代。我們只管做好眼前的事就好,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他又問眾人撇去女子身份不提,可有覺得嘉禎郡主不賢、不明、不堪為儲君的?

眾人沉默下來。

他們再沒有教過這樣聰慧的學生了。

而且嘉禎郡主自六歲起就隨太子殿下夫婦倆出巡,三個人聯合出的游記合集詳實地描繪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她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寫出來的文章也大不相同,他們一路讀過來,可以看出太子一家三口都對民生民情十分關切。

嘉禎郡主年紀雖小,見識卻不比那些常年埋首苦讀的讀書人少,她去過的地方很多,許多她觀察到並提出來的問題甚至一度成為朝中爭論的焦點。

如果嘉禎郡主是皇孫,就算開泰帝不下詔,他們也是要為嘉禎郡主請封的。

可嘉禎郡主是女孩兒。

眾人都沉默下來。

第二日早朝,還是有不少人站出來據理力爭。

開泰帝和太子殿下夫妻倆對這件事都很堅持,他們認為即便是宗室之中也挑不出更優秀的後輩來當儲君。

既然沒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嘉禎不行?

嘉禎郡主第一次面對這種群情洶涌的局面,不過她去過很多的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從小看的也都是大場面,面對這樣的反對意見並沒有太慌亂,也沒有挨個記下反對她當皇太女的都是誰。

她娘教過她,朝廷里不可能只有一個聲音,有時候朝中大臣反對一件事,並不代表他有多十惡不赦,兼听則明,偏听則暗!

嘉禎郡主神色如常地听著眾人的反對意見。

她這般表現倒是讓不少人更高看她一眼。

最終朝臣們還是拗不過開泰帝,不管是禪位太子還是立皇太女,都按著開泰帝的意思正式下了詔。

朝廷忙忙碌碌地準備起來。

這一年開泰帝五十四歲,繼位十八年,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從不懈怠,沒辜負「開泰」這一帝號。

太子寇時瑞三十五歲,兢兢業業當了十七年太子,表現十分出色,在眾望所歸之中繼任為新帝。

嘉禎郡主十五歲,成為了古往今來都十分罕見的皇太女。

開泰帝雖只在位不到二十年,這短短十八年間改變的東西卻太多太多了,能夠流傳于後世的傳說故事更是多不勝數。開泰帝退位後,民間就涌現出各種話本子和戲本子,比如什麼《太後出嫁》《太子微服私訪記》之類的……

作者有話要說︰

女兒番外也寫完啦

掰手指數,最後一期榜單還差區區14000字,寫撒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