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零二章 對癥下藥

奉天殿。

眾大臣進殿候見。

隨後朱祐樘是跟張延齡前後腳一起進來的,同時進來的還有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榮。

只是相比于張延齡,李榮這個「內相」看起來都沒什麼地位,只能低頭緊隨,再觀張延齡那邊則昂首闊步,好像張延齡才是如今的大明宰相。

朝會開始。

「諸位卿家,朕今日有件事要告知于諸位,乃是壽寧侯在河南歸德,將山東左布政使李士實的賊贓起獲,共得銀錢及糧食、貨物等價值超過十四萬兩,加上之前的十九萬兩的貨物,一共有過三十萬兩的錢貨之多。」

「建昌伯和壽寧侯在調查此案上,可謂居功至偉。」

朱祐樘上來就把這「好消息」告訴了在場的大臣。

但顯然這種消息,並非文臣所願意听到的,自然也就沒有出來恭喜稱贊的。

朱祐樘環視了一下在場之人,等了等,見沒人說話的,再補充道︰「再者,之前建昌伯于京師內佔了一些沒有主的田地,以及打庶吉士等人,朕也是知曉的,是為了讓他配合演一場戲麻痹李士實幕後之人,如此一來,將幕後之人尋到,諸位卿家也不必再參劾他,他其實也是有苦衷不能為自己辯解。」

眾大臣還是一句話都不說。

但他們也好像明白了,為何之前一向伶牙俐齒的張延齡,居然在這件事上如此低調,打人的事也顯得很突兀,好像是故意放水。

朱祐樘實在忍不住了,道︰「諸位卿家,難道你們就不想對此說什麼嗎?」

之前謝遷都分析,皇帝可能是要「算總賬」,現在出來評價什麼,那不是給皇帝這個火藥桶來個引線?

但還是有頭鐵的走出來,是吏部尚書屠滽。

屠滽恭敬舉起笏板,低下頭道︰「陛下,臣不明白這兩件事有何關聯。」

朱祐樘皺眉道︰「哪兩件事?」

屠滽回道︰「是建昌伯于京師侵奪民田打人,跟查案,這兩件事。」

朱祐樘笑了笑道︰「其實就是為了麻痹幕後元凶,讓他們覺得,建昌伯正著眼于旁的事,分身無暇,令元凶放松警惕前去跟李士實的人接洽,這才令其落網。」

屠滽道︰「陛下,之前您讓建昌伯將所有涉案的線索都告知刑部和大理寺,他百般推諉說並不知情,現在卻又說他早就查到線索,並以計逼幕後之人現身……」

「屠尚書,朕不是說了嘛,是朕讓他這麼做的。」

朱祐樘沒想到,即便如此,還是會被這些文臣挑刺。

甚至朱祐樘都沒打算跟這群文臣一般見識,他是想趕緊跟這些人解釋,告訴他們這個好消息的同時,也讓他們別誤會張延齡。

結果因為謝遷無意中所說的一句話,一群文臣完全是抱著「皇帝跟外戚要聯手報復我們」的心態,居然還在「據理力爭」。

「若真是陛下囑咐他這麼做,那又是陛下囑咐他市井打朝官的嗎?那可是陛下的子民,陛下這又是何苦呢?」

屠滽這次不等張延齡有任何說辭,上來就狂轟亂炸。

他的切入點很好,畢竟張延齡打的是朝官,皇帝總不可能承認是自己所屬意,那皇帝怎麼對天下臣民交待?

朱祐樘果然無法應答。

張延齡走出來圓場道︰「屠尚書不必追問,打人乃是我一人行為,與陛下無關。」

「那你就是承認,不跟陛下奏稟,自行毆打同僚,並想將打人的事歸到查案上,以此來逃月兌罪行?你不能因做一件事有功,而怙惡不悛,朝廷也不能對此不管不問。」屠滽在情理上似乎佔了上風,底氣很足。

張延齡攤攤手道︰「陛下之前罰我禁足,並讓我去翰苑修習,難道不是已懲罰過?」

屠滽心中舒口氣。

終于讓張延齡承認,打人的事跟查案沒有關聯,這才是致勝的關鍵。

旁邊的大臣也在佩服屠滽。

怪不得人家能做吏部尚書,果然還是有一手的,這不利用皇帝不能承認打臣子的事是自己所吩咐,就逼張延齡主動出來認罪。

這種辯論的技巧就很得要領,終于不再是我們于朝堂上被張延齡牽著鼻子走的時候。

「但是呢……」

張延齡在屠滽還沒等繼續逼問時,主動補充道,「打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元凶出來,否則菊潭郡主怎可能會放心出來跟李士實的人接頭?並被蕭公公和我兄長逮了個正著呢?」

張延齡變相還是在說,打人就是為了查案。

但因有屠滽之前的話做鋪墊,現在張延齡在道理上是處于下風的。

屠滽馬上把氣勢提起來,聲音也提高︰「你憑什麼認為,菊潭郡主和她的儀賓,會因為你打人,就會麻痹大意?這跟她是否出來接手賊贓有何關聯?」

說到這里,很多大臣也在附和。

為了提高氣勢先聲奪人,很多御史言官都出來給屠滽撐場面。

卻不知,這一切都在張延齡算計中。

張延齡先不去回答,反而看了看朱祐樘的反應。

此時的朱祐樘臉色陰沉。

因為在來的路上,張延齡就在朱祐樘面前分析,這群大臣可不會因為他立了一個功勞就把之前打人的事揭過,哪怕打人真的是為了查案,他們還是會百般挑刺,就是因為他是外戚而不容于文臣。

朱祐樘心想︰「還是被延齡給說中,有多大的功勞,他們還是會對一件小事揪住不放,黨同伐異。」

張延齡明白,自己容不容于文臣都不重要。

就算自己再低聲下氣,文臣也不會高看他一眼。

最重要的,當然是獲得皇帝的信任,讓皇帝明白這群文臣的小肚雞腸,讓皇帝知道朝廷沒了他張延齡不行,如此皇帝才不會因為他已經把事做完而卸磨殺驢。

任何時候,都要考慮「兔死狗烹」的問題。

當皇帝的,豈能一點權術都沒有?

隨著他做事越來越大,功勞越來越多,皇帝自然就會防備起來。

可這群文臣恰恰就沒明白過來這一點,此時應該捧著他張延齡才是最佳方案,這樣就會讓皇帝產生警惕,皇帝自然就會對張延齡冷落。

但以那群文臣為人處世高傲的性格,還有之前張延齡不斷去激他們,他們會去捧張延齡就怪了。

對癥下藥。

……

……

「建昌伯,你為何不辯解?難道你找不出理由來,說明打人跟查案有何關聯?你不會又想說,等菊潭郡主等人押送到京師之後,親自去問問她和儀賓的想法吧?她們會說……心中對你懼怕,對朝廷無所忌憚?」

徐溥見屠滽的說辭已經奏效,不由走出來進一步逼問。

或許是之前被壓抑太久,這群文臣也很想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抨擊張延齡。

哪怕張延齡有功勞,他們也不管不顧。

全然忘了,之前就是他徐溥提出今日不要去參劾張延齡。

張延齡笑道︰「徐閣老,你怎麼也跟屠尚書一樣這般斤斤計較呢?我幾時說幕後元凶是怕了我?不是應該說,我打人,給你們找了事情,讓你們天天參劾我,讓幕後元凶覺得你們無暇分心?」

「你……」

徐溥突然有些無語。

這算什麼理由?

「屠尚書,你也消消氣,其實呢我不應該去問別人,更應該問問李夢陽和王九思等人才對,他們覺得我該不該打他們。」

張延齡的話,讓在場的人氣憤異常。

打了人,居然要去問問被打的人是否該打?你這是多損的提議?

張延齡續道︰「若是他們被打一頓,就能換得朝廷把案子查清,將大明朝的隱患拔除,相信任何忠臣義士都會願意受屈被打,換了我也一樣,我只是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想,若是他們連這個都不理解的話,真是枉為人臣。」

本來屠滽等人還真有順著張延齡的話,把李夢陽等人叫到朝堂上來問問的意思。

你張延齡不是說他們自己願意被打嗎?那就問問他們到底願不願意被打。

就算他們入宮之前想的是願意,我們也有辦法讓他不願意。

但听了張延齡後半句,才知道張延齡所謂的問詢,不過是用道德去約束李夢陽和王九思等人,說得好像他們不願意被打就不配當大明朝臣。

「夠了!」

朱祐樘突然怒喝一聲。

張延齡不再說下去,別的大臣也暫時罷休。

朱祐樘道︰「建昌伯打人的確是不對,朕之前也懲罰了他,何況此案查清,他的功勞最大,朕若說以此功勞來免去他打人的罪過,朕是不是沒有資格?」

被皇帝這一說,連屠滽都不好說什麼。

難道還非要出來強辯什麼「一件事歸一件事」?

關鍵是,外界知道了張延齡打人是為了麻痹幕後元凶,輿論也會倒向張延齡這邊,到時他們可就沒法佔據道德制高點。

朱祐樘見眾大臣不出來爭論,很滿意,繼續道︰「朕再以此功勞,委命建昌伯為戶部右侍郎,諸位還有異議嗎?」

眾大臣沒想到皇帝會舊事重提。

屠滽先前還不說什麼,聞言馬上走出來爭論道︰「陛下,不可……」

「誰再說什麼,朕就把查寧王的事交給他來處置!你們是想把寧王逼反嗎?」

朱祐樘突然怒喝之下說的話,讓全場再一次鴉雀無聲。

眾大臣這才好像反應過來。

現在追究張延齡有罪沒罪有功沒功,或是是否能功過相抵,已經不是重點。

現在是……

朝廷把菊潭郡主和李廷用給抓了,消息很快就會傳到江贛,現在所有的理據已經說明,李士實背後的元凶就是寧王,證據鏈已經形成。

寧王現在似乎已經沒辦法爭辯,豈不是馬上就要狗急跳牆?

張延齡心里在幸災樂禍︰「爭啊,怎麼不爭了?」

「我見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分析寧王謀逆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化解。」

「而你們在朝堂上卻只顧跟我爭我是否有罪!」

「你們繼續爭,讓皇帝知道你們為了朝堂跟我爭一時長短,甚至連寧王造不造反都不管不顧,也就是說你們為了黨爭,都不在意誰當皇帝。」

「那我這姐夫還能信任你們,我張延齡也就不用在朝堂混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