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章 曹操要稱王

但軍師再牛逼,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主將。

陳宮很牛,可惜呂布後來不听他的,于是呂布被吊死了,陳宮也被殺;沮授和田豐也很牛,可惜袁紹不听他們的,于是袁紹被曹操打敗,沮授和田豐也都死了;閻圃其實也挺有本事,可惜張魯不听他的,只不過張魯選擇了投降,下場還好一點。

現在夏侯淵親自帶兵鎮守定軍山,身邊只有一個郭淮,夏侯淵還是個容易沖動的人。這就給張武提供了機會,因為漢中離曹操的老窩太遠,只要夏侯淵一死,曹軍整個西線就有可能崩潰。

既然漢中這麼重要,按說曹操應該派個頂級軍師來呀,曹操手下又不缺人才。

但現在曹操手下還真沒幾個頂級軍師了。郭嘉、荀彧、荀攸都死了,程昱因為前不久跟中尉邢貞爭威儀,遭到罷免。這里面既有程昱權力太大,曹操對他有些顧慮的原因,也有程昱性格比較剛,得罪了太多人的原因。要一直等到曹丕繼位,才繼續起用了程昱,但不久後程昱就死了。

司馬懿現在還是有些排不上號,他其實是在曹丕手中得到重用的,因為他跟曹丕是好閨蜜。現在曹操手下排名第一的謀士就是賈詡了,但這壞老頭精明得很,才不願意去漢中那個山溝溝里受罪,再說賈詡也年齡大了,今年已經六十四了,或許連曹操都沒想到賈詡這麼能活。

曹操手下前期五大謀士死了三個,罷免了一個,雖然還有賈詡、司馬懿、劉曄、蔣濟、董昭和鐘繇等人,但是論軍事才能,要比現在張武麾下龐統、諸葛亮、徐庶、法正、陸遜等人差一些。

其他的二線人才方面,張武也不比曹操差,甚至要強于曹操。作為穿越者的張武,經過十來年的用心招攬,終于在頂級人才方面超過了曹操,這就是開掛的作用。

建安十六年夏末,在襄陽舉辦的這次全國頂級學術論壇也基本上告一段落,各家學派對先賢們留下來的經典基本上都已經達成了一致的協商,經過張武的同意之後,便作為官方的注釋開始雕版印刷。

這里面當然會夾雜著當世一些學派和文學世家們自己的一些見解,這也是很正常的,誰不想讓自己的思想流傳後世呢?這也是這個學術論壇最吸引他們的地方,只不過他們的見解和思想要符合張武的要求。

其實就是現代社會,我們所學習的古典文學里面就夾雜著歷朝歷代一些學術權威人士的私貨,他們對先賢的經典進行了再解讀,同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思想。

諸葛亮和徐庶離開了襄陽,分別返回了建業和成都。

聲東擊西之策,先要聲東,也就是在建業發動攻勢,讓曹操以為張武想奪取淮南之地,從而將曹軍主力拖在東線,然後在西線發動攻勢,一舉奪取漢中。

奪取漢中之後,可以實現兩個戰略目標。一個是將益州的門戶掌握在自己手里,益州將更加安全,只要守住漢中就不用擔心曹軍入侵益州。

第二個就是取得了進攻雍涼的前沿陣地和大本營,從此張武在西線進可攻退可守,將對曹操的關中和涼州地區造成很大的壓力。

曹操自殺死了伏皇後,讓自己的女兒當上皇後,威福日盛,不但所有國家大事都由他一個人說了算,連皇帝的後宮之事也在他掌握之中。

于是,文武百官皆商議著立曹操為魏王。

這背後肯定有曹操的授意,否則沒有人敢突然冒出來提這個事。因為稱王可跟稱公不一樣,那真是邁出了準備篡位的實質性一步。

當年劉邦與群臣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王,天下共擊之」。大漢四百年來,只有三個時期有人試圖稱王,也就是呂後試圖封諸呂為王、王莽時期和曹操稱王。前兩個的結局都不好,因為白馬之盟的約束力的確很強,誰要是稱王就是大漢的亂臣賊子。

雖然大漢現在已經名存實亡了,但大漢朝在精神上的影響非常深遠,就是到了五胡亂華的時候,匈奴人還打著大漢的旗號打進中原表示要恢復大漢榮光。

曹操對此也非常了解,所以他不敢直接篡位,而是先稱公,再稱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一步步地進行試探,一步步地消除漢室的權威,一步步地鞏固自己的政治勢力。

可以說曹操從罷三公自任丞相開始,就一步步地做準備,每走一步之後都要清理一批忠于漢室的人,而稱王將是曹操進行的最後一步棋,到時候他將進一步掃除篡漢的障礙,為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準備。

雖然很早之前就已經放出了風聲,也做了很多準備,清理了很多人,但曹操稱王之事還是遭到了反對。

因為稱公雖然也有些逾制,但畢竟還算說得過去,還是大漢的臣子,但稱王就是明面上造反,就是大張旗鼓的準備篡位了,這就讓一些人不滿了。

提出反對意見的正是曹操封的魏國尚書崔琰,他堅決反對曹操稱王。

同僚們勸說崔琰道︰「你別犯傻了,你沒看到荀彧和荀攸的下場嗎?」

但崔琰說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任自為之!」

崔琰長得非常帥,有一副很漂亮的胡須,但這個人性格非常剛,非常堅持原則,又長期擔任組織部門的領導,杜絕走後門、拉關系等潛規則,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于是就有人向曹操告狀,將崔琰的話又添油加醋的告訴了曹操。

這個時期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討伐董卓時期的少年了,早就沒有了容人之量,何況是在這種大事上,誰反對自己不就是自己的敵人嗎?

曹操大怒,令人將崔琰抓緊大牢里進行拷問,崔琰怒發沖冠,虎目虯髯,大罵曹操是欺君奸賊。

廷尉將崔琰罵曹操的話又告訴了曹操,曹操一怒之下令人將崔琰打死在牢里。

其實崔琰之死早就已經注定了,因為這個人太剛,曾多次頂撞曹操,好多次不按曹操的指示去辦事。

比如,當初曹操佔領冀州的時候,任命崔琰為別駕從事,並得意地說道︰「冀州還真是個大州,我昨天查看戶籍,竟然有三十萬人的兵員。」

崔琰听後卻不客氣地說道︰「這樣動亂的年代,百姓流離失所,您不關心百姓死活,卻只顧有多少軍人,這讓冀州百姓失望。」

曹操听後臉色大變,雖然非常不爽,但為了自己的形象,還不得不向崔琰表示歉意。

還有一次,曹操在小範圍內征求意見,到底該讓曹丕接班呢還是讓曹植來接班。其他人都按照曹操的吩咐,將自己的想法寫好密封起來交給曹操。但崔琰非常搞特殊,將自己的意見裝進信封卻不封口。

曹操雖然不滿,但還是對崔琰表示贊賞,不過隨後曹操就處死了曹植的老婆,理由是曹植的老婆穿得太奢侈,曹植的老婆正是崔琰的佷女。

像曹操這種喜歡猜忌的人,哪能容忍崔琰三番五次跟自己不一致,于是就趁這個機會將他弄死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