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三章 糧食問題

「什麼!」

朱雲眉間皺起,顯然對于朱霖報出的最後三組數字感到不解。

「為何繳獲的銅錢,米糧,食鹽,豆料如此稀少?」

「這些大都是在寺中的庫房內繳獲的」朱霖面無表情的說道,「趙強為此,還拷打海雲寺的僧尼。」

听完朱霖的解釋,朱雲輕嘆一聲,又默默的點點頭。

設也馬押送宋俘北上,靠著自己身為國相長子的身份,由路過的州縣村寨自然能提供食宿,故而定然不會隨身攜帶太多干糧。

而這海雲寺的僧尼只有區區二十來人,這些糧食和食鹽已都夠他們吃上三四年有余了。

至于銅錢,你覺得那些女真人會放著金銀珠寶不帶,去帶著銅錢嗎?

須知這年頭,一兩白銀在宋境起碼能換起碼兩千個銅錢的。

「糧食還真是個問題。」朱雲有些頭痛的揉著太陽穴,嘀咕著。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只軍隊後勤供應,不論古今中外都是重中之重。春秋時期同孫武齊名的吳起,在其軍事思想中都認為為將領的作用,僅僅是軍隊的「後勤保障官「罷了。

自己現在手下的士卒,連上海船上的水兵總計三百來號人。

五百石米糧看上去很多,但是如果按照一個人每天吃兩升米來算,最多也就夠朱雲手下那幫人兩個月的消耗。

眼下也只有到了南宋境內,再想辦法籌措些糧食。

「另外……」朱霖此刻欲言又止,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似的。

「說」

「那三百五十匹馬帶不走了。」

「什麼!」朱雲一听差點驚的站起來,尼瑪好不容易繳獲三百多匹馬,居然還帶不走了。

但是片刻後,朱雲不得不苦笑著承認朱霖說的很有道理。

南宋時期,七百料的馬船只能載馬二十五匹,五百料的馬船只能載馬十八匹。

自己現在手上最大的福船都只有五百料,其中只有三艘屬于運輸船。

「末將以為只能帶走二三十匹馬吧。」朱霖有些不甘的說道。

「唉,」朱雲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沖著面前的朱霖擺擺手,苦笑道,「盡量挑選些健壯的好馬帶走吧。」

說完便起身,冷冷的看向了不遠處一個瑟瑟發抖的身影。

就在海岸邊的碼頭之上一片忙碌之際,一群女子則是站在碼頭不遠處的沙灘上,個個滿懷期待的望著遠方的海船。

這些女子大多正值妙齡,燕瘦環肥,冰肌雪膚,讓碼頭那邊還在忙碌的士兵忍不住偶爾回頭瞟上幾眼。

「那是接我們走的大船嗎?!!」

「太好了,我們終于可以月兌離金賊之手!!!」

「嗚嗚……終于可以回家了」

……

沙灘上的女子們,幾乎個個先是杏眼圓睜,小臉通紅,有的人一時間激動的眼淚婆娑,跟身邊的同伴相擁而泣,更有甚者跪拜在沙灘之上,向著南方磕頭。

「韋娘子,我們,我們終于可以重回故國了。」正牽著兩個小蘿莉的邢秉懿眼圈泛紅,眼淚婆娑,帶著哭腔道。在她身後站著的是抱頭痛哭的趙構側室田羅春和姜醉媚。

靖康之變時,趙構留在汴京的的妻妾和女兒還有母親韋氏全都淪為金人的階下囚,陷入了無比悲慘的境地。有孕在身的妻邢秉懿遭受了慘無人道的凌虐而流產,一度精神恍惚,精神和上的雙重痛苦幾乎令她寧願一死以求解月兌。

被擄掠至北地的她,本以為再也回不了故鄉。曾經無數次在夢中夢到自己重回故土,可醒來發現只是殘酷現實。

如今,終于可以重回故土了。

這其中的辛酸,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多謝佛祖保佑,多謝佛祖保佑!」韋賢妃嬌軀顫抖著,雙手合十,嘴里不停的喃喃著,早已把自己獲救歸結于佛祖顯靈。如果按照原歷史的軌跡,她會在自己兒子登基後,被發配到浣衣院,據說最高峰的時候一天接客一百零五人。後來被蓋天大王完顏賽里收為側室,還給趙構生了兩個弟弟。

「嗚嗚,嬛嬛,我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趙富金回想這一路上所受和心理上的摧殘,心中的委屈同淚水決堤,癱倒在地上,失聲痛哭。

「嗯」

趙多福點頭不語,那雙清澈明亮的美眸中眼淚緩緩滑落,一張俏臉也因為激動而漸漸染上紅暈,望著不遠處海面的船只,只感覺一陣恍惚,又想起了什麼,扭頭朝著碼頭望去。

「咦,那不是王成棣嗎?」

「轟瑪利,轟瑪利,轟瑪利轟」

翹著二郎腿,朱雲坐在一口大箱子上,哼著有些不著調《阿提拉》呼麥,目光落在手上拿著的一張寫滿了字的宣紙上。

「天覆地載之間,飲啄皆由於佛蔭;男生女育之類,涵濡悉荷於神恩。豈獨忠義之心,人人具有;抑亦生成之德,物物皆同。故鄉逾四千里路,空手無七十萬錢。馨香一枝,敢忘薄薦之誠;丹心一片,唯求舊巢之歸。敬祈神通,了此宏願。」

這是寫在宣紙上的疏文,乃是白天王成棣受被俘的宗室之托代寫,處處流露出了這些宗室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回到故鄉的渴望。

「不錯嘛,寫的還算有些文采。」朱雲抬起頭,臉上帶著人畜無害的笑容,看著正站在自己面前,低垂著頭,畏畏縮縮的男子。

站在朱雲面前的,是一個年約二十出頭的年輕男子,這男子面目比較清秀,跟那些被看了腦袋的女真人一比,也算是個美男子。而且身上還帶著些書生氣,想必也是讀過不少聖賢之書的。

然而,當朱雲的目光落在男子光禿禿的腦袋後面,那兩根惟妙惟肖的辮子後,忽然心中有了一種嘔吐的沖動。

一群忘了祖宗的王八蛋!!!

眼前這個辮發垂肩,胡服左衽的年輕人,就是海雲寺內除了那些宋俘外,唯一幸存下來的人,通譯官,王成棣。

一個在胡虜治下長大成人的遼東漢兒,未來純福帝姬趙金玲的夫君,《青宮譯語》的作者。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