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的話不僅是說給他听的,也是說給自己听的。
那個發牢騷的親友團見尉遲恭不開心,連忙起身,先是賠罪,緊接著嘆息說道︰「尉哥說的是什麼話,尉哥可是大將軍來的。」
他一個人說,其他人紛紛附和。
「是啊是啊,就以尉哥的武功,當然是大將之才!」
「尉哥兒與咱們可不一樣,是有高人授藝的。」
一應人等,七嘴八舌紛紛夸贊尉遲恭。
作為尉遲恭的鄰居親友,他們可是知道尉遲恭學藝的事,自然是相信尉遲恭的本事。
尉遲恭听著,心中卻是一嘆︰「什麼本事?第一次領軍令,什麼都沒做到。」
這話一出,讓其他人面面相覷,無法回答了。
老實說任人看到馬凡的鐵爐嘩嘩流淌的鐵水,無一不被震懾住了。
而尉遲恭的親友團多多少少與鐵匠工作有所聯系,所以更加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他們真的很擔心自己會失業。
雖然理論上鐵匠不會失業,這也是他們有膽量跟尉遲恭來太原的原因。但是看到鐵水幾噸幾噸的出,他們又怎麼會不擔心。
這樣的煉鐵技術可比他們用錘子打快的多了,所以人家能用自己嗎?
古代技術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
傳男不傳女就不說了。
傳內不傳外︰獨門絕技在古代社會,當然只能傳給自己人或對主家忠心的人。
而他們這些人可不是主家的人。
他們已經打听過了,這半個太原都是人家的產業。
在這一點上,他們這些外來戶又怎麼會不緊張。就馬凡的高爐產量,他們就是想開鐵匠鋪都不敢。他們也只能是聚在尉遲恭的身邊,抱團取暖。希望主家可以接收他們。
尉遲恭自己也理解他們的想法,畢竟尉遲恭在遇上他師父羅公遠之前,也是個打鐵的手藝人。
對手藝人來說,家財萬貫,不如日進分毫。
但是尉遲恭怎麼去找馬凡說這事兒?
找師父與陌刀技術,他一個都沒弄到。
當然,如果馬凡沒有建高爐,依然是百煉鋼技術,尉遲恭的親友團絕對是技術工。
尉遲恭回來第一天便去找馬凡了。
這麼多的鐵匠技術工可也是功。
然而事實卻是高爐嘩嘩的出鐵水啊。而自己這幫親友團,一天才可以煉幾斤鐵?
他們有技術,他們是功。可是現在是人家的技術比他們都高,尉遲恭能怎麼辦?尉遲恭也很無奈啊!
這等強大的技術可不是誰想學人家就教的。
就在尉遲恭他們擔心為難的時候,將作監的人上門了。
「游擊將軍尉遲恭可在?」
一個身穿低品官服的將作監官員非常有禮貌的求見尉遲恭。
「尉遲恭在此!」
尉遲恭連忙行禮。
雖然將作監的官職沒有自己的高,但是看過嘩嘩的鐵水,看到一座座的工坊拔地而起,尉遲恭是真心佩服將作監。
這樣的本事,但凡是個手藝人,就沒有不服的。
當然尉遲恭佩服他們,將作監可不敢驕傲。
那工坊,那高爐,名義上是歸他們管,但事實上那全是人馬凡的家底。
事實上即便沒有馬凡,他們也不敢管,不會管。因為他們與尉遲恭一樣,面對這些技術,他們無一人敢伸手。
「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可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特別是世家秘術家學,你一外人敢偷學,人家是真的會殺人的。
所以太原的將作監現在只管人員分配,對技術是視而不見,踫都不敢踫。
「工廠就等將軍了,還請將軍帶上人,隨我來。」
將作監的官員說道。
這是馬凡安排好的工作,只等尉遲恭回來,便開始制作陌刀。
當然,馬凡也不是黑心資本家,並沒有尉遲恭一回來,便立即上工,而是讓尉遲恭陪了家人幾天。
「末將遵命!」
尉遲恭听了,應下。
然後回身對身邊的人說︰「諸位叔伯兄弟,俺尉遲恭要去做那陌刃,願意來的,隨俺一起!」
尉遲恭並不強求他們,但尉遲恭確實是下了決心——沒有技術,俺就開發技術。都是鐵匠,還不信打不出來了。
「是!」
尉遲恭的親友團大聲回應。
只看嘩嘩的鐵水,便知這主家的技術有多強。現在主家沒有嫌棄咱們,要用咱們,一應鐵匠生出了無窮動力。
人家主家還是看的上咱們的!
高超的技術對手藝人的吸引力,是其他人萬萬理解不了的。
不過將作監的人理解他們。看著他們隨尉遲恭進了工廠,將作監要說不羨慕又怎麼可能?他們也想學高超的技術。
但是他們不能。因為將作監在馬凡的規劃中,就只是行政人員。而沒有馬凡點頭,這樣高超的技術,他們是萬萬不敢私學的。
古代雖然沒有專利法,但是人家的執行力厲害。他們也都懂這等技術意味著什麼。
……
不說尉遲恭在馬凡這兒干上了老本行,開發起陌刀。
另一邊。
「哦?什麼大事?」
馬凡沒想到派出的斥侯的效率居然這麼快。不一天的功夫,便發回了情報。
馬凡拿起斥侯送回的情報一看。上面寫著︰「北方有二十萬胡騎南下!」
注意是二十萬胡騎,不是胡人。
「什麼?」
這個情報讓與馬凡一起看情報的李秀寧神色為之一變。
那可是二十萬胡騎啊!
她被這個數量驚了一驚。
武德元年(618)初,唐軍剛剛進入關中,立足未穩,就受到西秦三十萬大軍的進攻,當時突厥只派出了幾萬人馬,便讓唐朝以十三萬軍隊一舉擊敗西秦大軍。
在那場戰斗中,唐朝就已經注意到了突厥人的戰馬。
戰馬一直是胡人入侵中原的利器,也是中原不如北方胡人的地方。
現在的李唐非常缺戰馬,《舊唐書》記載︰「高祖起義太原,遣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聘于始畢,引以為援。始畢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獻馬千匹,會于絳郡。又遣二千騎助軍,從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可見騎兵的重要,難怪李秀寧大驚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