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老先生免禮。」

來的早,不如來的巧。

馬凡笑了笑從一旁拿了一個凳子走過去遞給那個老頭。隋唐與以後的朝代不同,百姓們不用跪,哪怕是與皇帝議事,也是可以坐著議的。

當然道理是這麼個道理。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待遇,就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那小老頭見馬凡送來凳子,慌亂的立即推辭。

民永遠怕官。

最後被馬凡強按了下去,他沒有馬凡的力氣大,這才小心的坐在凳子上,立即將身後的背籠拿到身前,掏出一個麻布包裹。

「張大人,多謝您今年帶領我們村子墾荒還有教我們養雞鴨的技術,我們村子沒有什麼好禮物謝您,這是小老兒的村民找到的筍子,請您一定要收下。」

隨著小老頭打開包裹,里面是清洗的十分干淨的竹筍。

太原這里還有竹筍,是馬凡都沒注意到的。

張萬歲義正言辭的推辭了,先前的山珍他都沒有功用,最後存入庫房,現在更加不會要了。

听到張萬歲不要,小老頭當場就變的驚惶起來,一個勁的給張萬歲說好話,希望他能收下。

然後張萬歲開始給小老頭解釋這是自己的「一生之愛」,會一直這麼干下去,不會有大方向上的變化,讓老頭放心,然後把禮物拿回去,心意到了就行了,結果原來說話磕磕絆絆的老頭瞬間跪了,當場跪在地上,表示張萬歲不收他的筍子,他就不回去……

最後小老頭走了,筍子留了下來,馬凡對張萬歲說︰「張老有什麼看法?

「總覺得有些愧疚。」張萬歲嘆了口氣說道,他明白百姓的謹小慎微,但是他又覺得百姓們已經出了勞力,現在的生活本就是他們應得的,不應該再謝自己。

「覺得愧疚是好事,以後將愧疚全部補償到政務中,讓自己政令做得更好,光養殖還不夠,還要把耕種也努力上。想想看我們為百姓帶來了什麼,也就有心思吃下去了……」

馬凡在為張萬歲灌輸心靈的雞湯。

對馬凡而說,這可不是張萬歲的極限,他現在就滿足了可不行啊!

一個歷史上幾十萬戰馬養殖能力的大佬,這才哪到哪?

馬凡的千萬起步的流民養活計劃,可是全靠張萬歲了。所以他必須繼續努力。

「轟!」

看到這一切,一聲轟鳴劃過秦瓊的腦海。「我明白了!」

秦瓊一聲吼,所有人都看向他︰他這是怎麼了?

秦瓊沒有解釋,而是對馬凡躬身施禮道︰「多謝馬兄弟的指點,秦瓊全明白了。要讓士兵奮勇向前,有歸屬感,秦瓊明白怎麼做了。對士兵一視同人。肉食,我們要了。」

呃——你明白什麼了?

我剛才只是為了給自己的手下灌雞湯罷了。

就說那小老頭怎麼接近的庫房,怎麼就有士兵的引領。

這一切沒有馬凡的同意,他可進不來。哪怕這老頭是什麼三老。

當然,老頭是真心來感謝的。

只不過是在過去他接近不了庫房,只能放下東西就走。張萬歲收沒收,他是不知道。

馬凡在庫房外,看到了他,才安排人帶他進來。主要是為了安百姓的心,以獲得更多的紅塵之氣;次要是灌張萬歲雞湯,才養過萬的牲口太少了。

不說與後世的數千萬的巨型養殖場比,至少也要與張萬歲的歷史能力持平吧。

所以,你秦瓊怎麼就明白了?

這心靈的雞湯,對你也有效嗎?

當馬凡反應過來,听到秦瓊說什麼一視同人,馬凡猜測︰莫非是與士兵吃肉?

面對這個猜測,馬凡自然不會反對,反而是要灌下更多的雞湯——對!士兵們就應該吃肉。

一湯多人喝,挺好的。

……

另一邊,天門關。

「還沒有劫斷太原軍的糧道嗎?」

宋金剛也是有壓力的。

由于宋金玉的主動參與。

劫糧道也就變的重要許多,為此宋金剛大把的錢糧灑下去。

不管是結寨自保的山民,還是隋朝三征時的逃兵,只要有助于劫斷糧道,有助于宋金玉立功,他都去聯系了。

可是這許多天過去了,宋金玉音信全無,還可以說是軍情傳遞不便。但是太原軍源源不斷的糧車是怎麼回事?

他們甚至還吃上了肉食。

這是什麼?

這是挑釁啊!

太原軍的表現越好,宋金剛越是擔心,畢竟這關系著自己的親兄弟。

「金玉到底是出了什麼事?也不傳回音信,真的急死我了。」

宋金剛心中發急,一一回顧自己的手下︰尹相……

不行!太原軍一定加大了巡邏的力度,再派人去只怕也難有音信。

現在擺在宋金剛面前的選擇,一、求援。

只要借來突厥人的獵鷹,偵察一下,就可以知道唐境的近況。

但是突厥人不一定借。突厥人一直擔心漢人學會他們的馴鷹之術,只怕是皇帝出面也借不來。

時代已經變了,隋煬帝楊廣親自帶領著五十萬大軍,十幾萬戰馬,還有一些道士,尼姑,以及舞女從洛陽城開始出發,揚威突厥。突厥的可汗特意把接待隋煬帝的蒙古包旁邊的雜草全部清除,並且又專門給楊廣修了一條三千里地的大道的時代,已經不同了。

不過也正因為這次揚威之舉。宋金剛還有一方勢力可以請,喇嘛。

隋煬帝耀武揚威是開心了,軍隊代表的是武力,道士與尼姑代表的是宗教。所以當時可是深深的得罪了一應喇嘛們。

當時嗽叭們沒有出手,不等于他們現在也不出手。

在這個天下戰亂的時代,強者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

而宋金剛這一次去請的便是金剛寺的喇嘛。

金剛寺是上部眾的佛寺。比如山露寺的主持到了金剛寺,在金剛寺面前,那絕對是大氣都不敢喘的。

佛寺的變遷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時間。

一直要到禪寺昌盛,佛教才完成了「人人平等」的宣傳。

而且這沒有包括喇嘛教。

喇嘛教一直是上下尊卑分明。

即便是到了中原,也沒有改掉印度的高種姓制度。上部眾的寺廟對下部眾的等級分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