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四十二章 孔子著書

楊拓所言四部經典,除了神農聖皇所留的神農本草經。剩余三部,共計不過一百卷,乃是楊拓數百年的成果。

為何只有這幾部學說?

作為一個來自信息大爆炸時期的現代人,他所見過,听過,讀過的書籍何其之多。

縱然大多數都是一掃而過,並未牢記。但是他如今修行有成,就算是一晃而過的文字,都能記憶猶新。

所以,並非楊拓不會其他的學說,不論是法、墨,亦或是縱橫之術,兵家之策,他都能言說一二,就算教導弟子,也是夠用。

然而,他卻不能這麼做。一來他並未融會貫通,化為己用。二來,眾多大能下界,就是為這百家學說。

他既然已經選定了史家,就不能再三心二意。至于每種都想佔一點,那是取死之道。

不過事情並非絕對,他雖只有此四部經典,但是若有人求教,他也不是不能傳授其他的知識。

對于孔子等人也是一樣,若是孔子能夠明白其中的門道,前來求教,他也是樂于傳授。

畢竟,此次出山的目的就是傳播學說。只要分清主次,不要貪得無厭,陷入無盡的因果糾纏之中難以自拔,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楊拓對于孔子的突然到來,也有些意外。不過既然已經來了,他就要好好的想一想,接下來該怎麼做。

自此,孔子與其弟子,就留在這泰山書院研習經典。泰山書院的人氣,一下就增加了不少。

時間就這麼慢慢流淌,孔子不時會前來請教一些問題,大多數的時間,都待在御書樓學習。

在這學習的過程之中,他也產生了種種想法。楊拓所著之書簡,也為其提供了方向,他也興起了著書立傳的心思。

正所謂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孔子到了如今的層次,也想要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若是能夠完成立言之不朽,更是意外之喜。

不過一來就自己撰寫,其中的難度不言而喻。于是,他打算先修訂《詩》《書》《禮》《樂》,這些是他數十年來的積累。

尤其是《禮》,在孔子心中有著不一樣的地位。

孔子追求「仁」,而「仁」的客觀標準,在孔子心中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

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準,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

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要愛民。

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在「禮」的約束之下,如果人們都恪守這些「禮」,履行其道德責任,社會就穩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壞,社會便動蕩不安。

孔子對如今天下的局勢十分不滿,他認為天下動蕩,諸侯紛爭,皆是因為「禮」有所失。

若是能夠恢復上古之禮,各守己道,則天下再無紛爭,百姓安居樂業。

楊拓雖不覺得「禮」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也不會阻止。禮于人族的教化,還是利大于弊。

孔子與一眾弟子在書院之中,耗費數年時間,先後修訂了《詩》《書》《禮》《樂》,然而孔子唯獨重禮。

這一次長時間的修訂,也將孔子的思想打磨成熟。欲施仁,先學禮。

孔子等人,著成四書之後,不由大為高興。孔子忙將四部書簡,呈于楊拓,請他一觀。

楊拓看著眼前的四部經典,心中也是感慨萬千。這些書簡都是人族的瑰寶,代表著人族文化的傳承。

他就算未曾觀測人道長河,也知道此四書一成,人族的氣運必定又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楊拓仔細模索著手中的竹簡,他也是第一次完整的閱覽這四部經典。谷

在後世之時,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經典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早已不全。

孔子雖著四書,卻沒有絲毫停歇之意。這一日,孔子問楊拓道︰「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旦夕禍福。」

「先賢學貫古今,可識得易?吾聞上古聖賢有易道傳下,可以測算吉凶,趨吉避害!」

楊拓聞言,不由得一愣,他雖知孔子著有《易傳》,卻不知道他怎麼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

于是問孔子道︰「汝為何會有此問?」

孔子答道︰「吾也常讀周易,然而其經文深奧簡古,閱讀起來十分困難,我若能著成一書,將其注解,對我人族必定大有助益。」

楊拓聞言點點頭,說道︰「汝之想法十分不錯!我確實通曉易道,我學道之初,就跟隨友人,學習了先天易,連山易,歸藏易。」

「後又得文王傳授周易,自此易道才算入了門。不過易道博大精深,易學難精。」

「後又得伏羲、神農、軒轅三位聖皇指點,方才有所成就。最後,經過百余年苦修,方才融會貫通。」

孔子听聞楊拓的易道乃是得傳自三皇與文王,心中更是欣喜。蓋因這幾人,已是易道之大成者。

尤其是天皇伏羲陛下,他創造的先天八卦,乃是一切易道之根基。

若失先天八卦,余者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夢幻泡影一般,觸之即破。

孔子鄭重行禮,道︰「還請先賢不吝賜教!」

楊拓也不推遲,就將先天易、連山易、歸藏易與文王周易,仔細傳授。

天下間有一種功德,乃是教化之德。孔子成道在即,楊拓助其成道,也可以分潤一些功德氣運。

此事也不是損人利己,而是相輔相成。孔子雖得了傳授,但是這易道不比詩書禮樂。

易道已經觸及了真正的大道,就算是孔子,也不是短時間能有所成就。

楊拓在意的也不是《易傳》,他真正在意的是《春秋》。

易傳雖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是與春秋相比,顯然春秋對楊拓的影響更大。

楊拓自出火雲洞,就定下了策略。他不希望參與到百家爭鳴之中去,爭鳴未必就是歡鳴,也有可能是悲鳴。

楊拓的策略,就是將史家融入到其他學說中去。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正所謂不爭就是爭,只要能將史家融入到其他學說中去,就可以借助其他學說來傳播。

那麼,又有哪家學說能夠與儒家相比?

只要能將史家融入到儒家中去,史家就可謂是,立于不敗之地。

而《春秋》就是儒家之中的史書,只要楊拓助孔子著成春秋,則大事可定。

因而,楊拓對于春秋的重視,還在《論語》之上。

論語乃是儒家的根本,春秋則算是史家的根基。

《易傳》短時間沒有結果,楊拓則要想辦法,將孔子引導到春秋的編撰上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