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六十六章(二合一)贊美他,如贊美神明

七點零五分後修正錯亂

金剛長壽功,又名八部金剛功,發源于道教全真道龍門派,是道教氣體養生武術之一。

金剛長壽功是應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結合「陰陽五行「的中醫理論,通過八套動作運用剛性內勁之氣來疏通全身的經脈,使身軀、骨骼、關節的連接暢通,調整脊椎骨的某些變形與錯位,使其神經系統恢復正常,同時協調五髒六腑的運作,排除體內各種病氣,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目的的武術養生功法。

《黃帝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金剛長壽功》中國道教體養生法之一。是我國道家祛病強身、健康長壽的一套秘不外傳的優秀功法。它吸取我國傳統優秀的氣功文化之精華。應用「天人合一「自然規律,結合「陰陽五行「中醫理論,由《金剛功(外八部)》和《長壽功(內八部)》兩部功法復合而成。《金剛功》為陽、為剛、為外、為顯、為離、為火、為乾、為體、為後天、為基礎;《長壽功》為陰、為柔、為內、為隱、為坎、為水、為坤、為神、為先天、為上乘。修練《金剛長壽功》實為內外結合、剛柔結合、乾坤結合、坎離結合、先天之氣與後天髒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氣結合。長期習練可以達到「天人合一「虛空無為的境界和性命雙修、陰陽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金剛功》煉外功,煉形體,煉五髒六腑。運用雙臂變成一橫一直曲線弧形,用剛性內勁之氣疏通全身的經脈。堅持習練調節、理順四肢,使身軀、骨骼、關節的連接舒暢;能調整身體中柱脊椎骨的某些變形與錯位,使其神經系統恢復正常;能協調五髒六腑運作,排除體內各種病氣,強身健體。

《長壽功》練內功,練心神,練人的先天之氣。它著眼于松靜自然,存心凝神,采用許多柔和的曲線弧形動作,溝通天地先天之氣與人體髒腑元氣交融。長久習練,使進入「玄牝之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五氣歸元,最終達到練神還虛、復歸無極、無思無為、物我兩忘而「天人合一「的無極境地。此乃長生之道也。

外氣動誘發內氣,內氣動則帶動外氣。先天氣賴後天氣培育充氧,後天氣得先天氣以活力資助。故《金剛長壽功》剛柔互輔,內外交融,陰陽相合,實為道家養生長壽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皆可習練。不論肥瘦病殘、不講東西南北、不拘室內野外習練。少壯煉之長智長力;老大練之長壽長生;健者練之增氣增力;病者練之,除疾除根;胖者練之正常減肥;瘦者練之體重增加;不出偏差,更無走火入魔。《金剛功》外剛,強勁好動,象征陽氣方剛,宜在清晨陽光快出時,選擇一幽靜環境習練,讓全身金剛之陽氣與朝陽相映同輝;《長壽功》內柔,虛靜,宜在深更夜靜,晶瑩的月光下習練,意景相宜,功效倍增。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葉公好龍,亦非所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亡羊補牢,何如未雨綢繆。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求。欲健壯而長壽、長壽還健壯者,朝練「金剛「,夜練「長壽「,百天四月,自己可知,親友可見,長期堅持,倒啖甘蔗,漸人佳境!貧道講求實際,不愛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剛長壽功》講德。若恬淡虛無,心神寧謐,豁達開朗,順應自然,人之元氣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長壽則不難矣!昔道祖邱處機秉王重陽全真教之精義,集眾家之所長,深受元太祖器重,賜號「神仙「,進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風靡鼎盛之勢。邱祖創立全真龍門派,人才輩出,代有高人沿襲相傳,其輩分字號歷經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園、明、至、理,累計二十二代。吾師祖席永貴,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十八代,為湖北省武當山太子坡主持;師爺王圓吉,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當山太子坡主持;師父劉明蒼,全真龍門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于大天竺山鐵鐘坪大廟,後雲跡陝西省華縣福城山(即少華山)碧雲庵任當家。收弟徒十七人,香火余燼,今盡存吾一人矣!

《金剛長壽功》為歷代單傳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歷代皆是口傳。無文留下,社會上尚無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無流傳。吾十七歲于華山遇師劉明蒼而出家,承傳此功,六十八載習練不輟,獲益殊深。今雖年居八十有六,因得師之法,又承天施大恩,體格還算硬朗。

為弘揚祖國道教文化,為炎黃子孫乃至全人類的文明昌盛、福壽康寧,遵循祖師「代代傳,不能斷「之遺訓,將此單傳口述之秘法,結合自身數十年修煉之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諸于世,以期望對眾生作微薄貢獻,使功德更大圓滿。願歷代祖師頷首笑,助我修成大道也。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折疊相關人物

張至順

張至順,道號米晶子,自號九曲回陽道人,河南省沈丘縣人。生于一九一二年。七歲時值清末民初,戰亂災荒交加。因家境貧困離家乞討。十二歲隨師學藝,十七歲在陝西省華山遇師劉明蒼道長而出家。在道觀,張至順從事雜役,終日勞苦,磨練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煉上獨闢蹊徑,被師授以真傳,為中國道教全真門正宗第二十一代傳人。

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中華世界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艱難。這時,偉大的各種神祇人物,應運而生。就在三皇之後,又經過漫長的若干年代,出現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個級別神祇。

神農氏是五氏出現的最後一位神祇,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神農氏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見各種植物在肚子里的反應。因此他親嘗百草,以辨別藥物作用。並以此撰寫了人類最早的著作《神農本草經》、教人種植五谷、豢養家畜,使中國農業社會結構完成,神農氏的出現結束了一個時代。因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稱神農部落。

神農氏生于姜水(今寶雞境內),葬于湖南茶陵。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

折疊獨特身體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透明肚子,五髒六腑全都能看得見。

神農嘗百草神農氏,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神龍而生,長于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斲木為耜,揉水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號「神農」。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洩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歷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為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玹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諸臣分理于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因為當時為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之論。綜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為一個人。據《辭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別名,給以充分認可」。《辭源》又解︰「《呂氏春秋•古樂》雲︰「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從此句之意也說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禪位而有天下,故記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戰國策》記載神農攻打補遂是可以考據在中國境內的最早戰爭。

折疊編輯本段生平貢獻

炎帝神農文化與中華龍文化

神農祭壇《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實

際上炎帝神農氏應是新石器歷史時期的一個延長時間很長的部落氏族。炎帝神農氏即神龍氏族,龍祖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及黃龍氏,龍在中國政治、文學、藝術、習俗及信仰中都有鮮明的印跡,成為華夏民族的標志。

炎帝神農氏族崇拜神龍,與少典妃安登(亦稱女登)感神龍首生炎帝神農的創世傳說有關。

《竹書紀年》記載︰「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稱,又曰伊耆氏。」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四庫全書》、《帝王世紀纂要》均沿襲《竹書紀年》的記述。伊川古有「伊侯國」之稱,安陽殷墟甲骨文卜辭中有「中牧于伊侯」的記載。

「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第一代炎帝神農氏誕生即在伊,據《春秋緯•元命苞》記載︰「少典妃安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農。人面龍顏,好耕,是謂神農,始為天子。」這是流傳千載的創世傳說,歷代經久不衰。華陽之華,指宜陽花果山的華山,今稱岳頂山,亦稱花山。華之陽,東南方。神龍即伊川龍頭溝的天然石龍,位于華山東方約四十余公里,這里有常海山、羊(洋、楊)海山、常水、羊架坡、牽羊坡、姜溝(降龍溝),石龍在常水之源北側溝壁。

石龍全長九十多米,高九米五,頭西身東,尾藏匿于山中,頭、須、牙、眼、爪、翅、鱗俱全,頭長方如鱷,利齒上下兩排,張口長舌居中,印吻、吻前雙須前伸上昂,下頜平,眉上龍顏,頂生雙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龍頭平展仰起,龍頸向後復向下彎曲,又平與月復相連,龍背生巨翅,龍爪從龍胸向前伸出于頜下,落爪于地,通體連貫,三波九折,宛若騰雲駕霧,為名副其實的「神龍首」。炎帝神農氏的母親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游玩時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龍首,激動萬分,竟有所感,生下兒子,長大後有盛德,教民種五谷,發展農業,嘗百草,創中醫中藥,稱為農業之神,「故人號曰神農氏」。我們常說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很可能來自這個傳說。

歷代對少典妃安登(亦稱女登)感神龍首生炎帝神農的記載不絕于史︰

《帝王世紀》雲︰「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書•符瑞志》︰「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農。」

《路史•後紀三》︰「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農于烈山之石室。」

《綱鑒•三皇紀》︰「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

神農文化源頭在中原的伊洛地區

《周禮•職方氏》載︰「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這個華山不是西岳華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