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七十一章 殘留孤兒遺狼性,寄人籬下妄求生

「永田一成」總是喜歡一個人在角落里頭抽煙。

在他看來,在角落里頭,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

在雲里霧里的時候,才是真真確確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自小就失去父母,在孤兒院里成長,後來又被人領走收養!

幼年時候的他,像一個奴隸一樣長大。

沒有快樂,沒有人听他講話,沒有自己人維護自己的利益。

在一群小孩子中,他就是那個被調戲的跳梁小丑,他也習慣了這一切。

自從,到了十歲的時候,認識到了一個叫做「黑子」的人領他走了一條新路。

出錢讓他深造,讓他進行項目研究,並出國考察!

「永田一成」自小被人欺負,被人看不起,是「黑子」讓他揚眉吐氣。這一切,讓「永田一成」感激涕零,他對自己發誓,要以死報答「黑子」!

然而,這幾年「黑子」像消失了一樣,每次和他聯系的人都是很隱蔽的,他只知道,他或者她是「黑子」的人。

「永田一成」堅信他一直是按照「黑子」的要求去做事的。

「永田一成」很明白,什麼叫能屈能伸,寄人籬下。

他始終認為︰上帝關了一扇門,卻留了一扇窗給他。

他自己也知道有不好的一面,外表看似陽光,其實大多數都是內向的,內心的孤單是什麼都無法撫平的。

害怕失去,害怕孤單,有些時候底氣不足,有些自卑,受到打擊要過好久才能恢復。

自己像頭狼,有狼性,因為他餓過,也知道餓的滋味。

什麼滋味都嘗過,閱盡人生百味。

他晚上睡覺老是胡思亂想,感覺自己不屬于這個世界,地球上為什麼有我。他不該來到這個世界。

他和其他一些孤兒一樣的。可能他們這類人心里真的跟普通人是不一樣的,經歷了太多太多了。

總是表現很堅強、很樂觀,雖然有的時候是裝出來的,但是他總是告訴自己以後會好起來的。

他的父母親是「殘留孤兒」。

說起日本遺孤,必須把歷史的鏡頭拉回到100多年前。日本從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之後,侵略擴張的本性開始急劇膨脹。通過甲午戰爭,日本將侵略的觸角伸進中國東北。日本進入中國東北引起俄國、法國和德國的不滿,迫使日本將已經到手的利益又讓了出去。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彈丸之國日本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大。于是,日本開始策劃向中國東北地區移民,企圖以此來壯大日本在華勢力,防御俄國的進攻。

九?一八事變後,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和推動下,1932年9月,日本第一次武裝移民正式開始募集。從1932年到1936年,日本先後向中國東北地區進行過五次、近萬戶武裝移民。1936年8月廣田弘毅內閣正式通過《二十年百萬戶送出計劃》,把移民侵略當成是日本政府的七大基本國策之一。1937年5月,日本拓務省制定了《滿洲移民第一期實施計劃要領》,計劃從1937年到1941年送出10萬戶移民。到1945年戰敗投降之前,日本政府利用移民侵略的手段,瘋狂掠奪中國東北的土地,企圖把中國東北變為「第二故鄉」,實現「日本國土延長」,以達到永久霸**國東北的目的。

從1938年開始,日本分批分期向中國派遣青少年移民,建立所謂滿蒙開拓團青少年義勇軍,其目的是使青少年「磨練出貫通日滿宏大皇國精神」。為了配合青少年移民的招募,日本各大媒體進行瘋狂的宣傳,勸誘只有參加「青少年義勇軍」,才是「人類最崇高光榮之路」。為了穩定青少年移民,使之永遠扎根于中國東北,日本有關當局采取所謂的「寮母」制度,將20歲至50歲的獨身女性安插到各訓練所,負責照顧青少年訓練生的生活。除了「寮母」制度以外,還實行「大陸新娘」制度,在日本內地募集獨身女青年,經過女子拓務訓練所訓練後,集體送往中國東北,嫁給「義勇隊開拓團」團員,組成家庭,定居中國東北。

戰爭結束了半個多世紀,但受害者的苦難命運卻延續幾代人,成為歷史的記憶。

在無數受害者當中,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因置身于中國與日本之間而屢屢顯得孤立無援,這就是日本「殘留孤兒」。殘孤的軀體里流淌著大和民族的熱血,這已成為不可抹滅的種族胎記;但殘孤的靈魂卻長期浸潤在中華民族的氛圍中,歷經半個世紀而難以擺月兌。即使從1981年算起,中國殘留孤兒大規模訪日歸國已經20多年了。

但迄今為止,無論是大批已經回歸日本的殘孤還是仍然遺留在中國各地扎根落戶的殘孤,在本質上都是歷史孽債的承擔者、償還者。他們在祖國日本和故鄉中國之間經歷的苦難命運、承受的文化沖突,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侵略者撤退和遣返期間,因與家人走散或家人死亡等原因而被遺棄在中國,後被中國人撫養長大的13歲以下日本孤兒,涉及數千人。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空前的。這些被中國人"懷著博大的胸懷"撫養的遺孤,僅被日方認定的就在2800人左右,其中90%在中國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他們大多來自日本向中國侵略性移民的"開拓團"家庭。

1981年日本政府決定尋找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時,厚生省的文件中,首次正式把這些在日本移民侵華和戰爭失敗後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稱為「在中國的殘留日本人孤兒」。厚生省的文件指出︰「在戰敗非正常狀態下,留在中國的當時年齡在13歲以下的人稱為殘留孤兒」。

從其稱謂來看,「殘留孤兒」確實是一個很難說嚴謹的稱謂。與其說是「殘留」,不如說是「遺棄」更為恰當。因為「殘留」缺乏主體性,這里有戰爭失敗後非常態狀況下的迫不得已的考慮,但用「殘留」而不用「遺棄」,這一微妙的差別本身就表明了日本文化中集體承擔責任和集體無意識的曖昧特征。自然,也有日本政府對中日戰爭的認識問題。

孤兒的本意是父母雙亡的孩子。而這些「殘留孤兒」被遺棄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孤兒」是有母親的,父親大多從軍而生死不明。就算是父母雙亡,他們也是在將其視如己出的中國養父母養育下長大成人的。而尋親的時候,孤兒們已經是兒女成群的中年人,甚至有的孤兒都做了祖父母。「殘留孤兒」是日本政府的規範稱呼,盡管稱呼中值得質疑的地方不少,但這個稱呼已經被廣泛使用而成為約定俗成的稱謂。「殘留孤兒」群體的冠名問題之爭體現了該群體所屬關系的復雜性。

日本移民在中國東北不僅參與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同時也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民族壓迫和剝削,使中國人民備受凌辱,所以是必須重點打擊的對象。當第二次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根據《雅爾塔協議》對日宣戰。而此時的開拓團卻已經成為日本天皇的棄民。早在1942年,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戰線的拉長,開拓團15歲以上的男子陸續被征入軍隊。開拓團里實際上只剩下老弱的男子和婦女兒童。由于他們多居住在偏遠的中國東北,消息閉塞,加之日本政府的虛妄宣傳,開拓團的團民對日本戰敗的結局毫無所知。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面對蘇聯紅軍的大舉進攻,開拓團團民只有倉皇逃竄。一些開拓團得到關東軍要求他們集體自殺的命令,但除個別的開拓團成員執行命令外,絕大多數開拓團成員開始向城市逃竄。天氣越來越冷,沒有食物,沒有藥品,四面楚歌。被遺棄的婦女和兒童,幾乎沒有在中國長期生活下去的可能。一些婦女把年幼的、生病的孩子送給了普通的中國人,自己帶著稍大的孩子返回了日本。還有的婦女帶著孩子嫁給了當地的中國人。這就是今天日本社會所說的「殘留孤兒」和「殘留婦女」。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遺留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塵封往事也開始浮出水面。曾經在中國東北進行過14年殖民統治的日本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歷史事實,那就是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戰敗後殘忍地拋棄了它的國民,致使20多年後,在中國東北地區仍然存在著萬余人的「殘留婦女」和「殘留孤兒」。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朝日新聞》首先注意到了這一特殊群體,並陸續將采訪到的一鱗片爪登載到報紙上。經過戰後經濟騰飛富裕起來的日本人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知道了在戰敗後他們的同胞竟然被「殘留」在了遙遠的異國他鄉。日本民間團體不斷向政府請願,《朝日新聞》等日本主要媒體也在呼吁政府尋找並安置這些被棄同胞。日本政府不能等閑視之,于1981年宣布政府將有組織地尋找「殘留孤兒」。由此,日本政府長達20年的尋親調查活動拉開帷幕。據日本厚生省統計,截至1999年底,2285名「殘留孤兒」及其家人約一萬多人回到日本定居。

中日恢復正常關系後,絕大多數人選擇回國。此時的他們,年近不惑、不會日語,只能生活在日本政府安排的公租房、領取3萬日元左右的生活補貼,過著極其貧苦和缺乏尊嚴的日子。在身份認同、社會保障等方面遭遇重重困難。

「永田一成」5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奇失蹤,絕大部分人都猜測是自殺了!

但是,一直都沒發現其父母尸骨!

這是「永田一成」割舍不掉的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