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七十二章 天堑通途九泽网 艳俗端淑两面尼(下)

魏王站在台上,视野开阔。

元法僧护在魏王身边,将这里的情况看了个清楚,于是便小声对魏王耳语,

“陛下,臣那二弟见多识广。

他眼下似乎并未慌乱,应是有破解飞仙的法门。”

魏王点了点头,吩咐道,

“任城王,召唤暗铙铩护住番客席,务必保证祖公子安全。

我们也过去,看看怎么回事。”

暗铙铩就是王神念直辖的鬼面部队,不但服色面具完全统一,身高胖瘦也都几乎一致,个个跨圆盾背双刀,武器制式亦是一般无二。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看书app,【 \咪\咪\阅读\app \\ 】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元宏的命令一出,几十个黑胴鬼面人也不知从哪里一瞬间涌了出来,在番客席中围出一个圆阵,

只将暅之,庆云,刘赢,采亭,殷姑娘和萧衍护在了当中,其他人等一并格在外围。

杨大眼,潘竖眼,潘将军,李冲,杨懿,报常侍护着元宏以及几位王爷来到阵中。

“祖公子,你可有法破此妖人?”

元宏为表尊重,亲自垂询道。

“回魏王,法子倒是有。

但是我需要一名可以百步穿杨的神射手。”

元宏听闻暅之果然可破,不由赞道,

“哦?祖公子不愧是华阳真人的高徒,居然通此仙法。”

“这并非是什么仙法,只不过是些唬人的障眼法而已。

所谓天雷ㄣ,那个ㄣ字并非是引弦开弓的‘引’,而是符篆所用‘ㄣ’字符。

望形知意,不过是些假把式,

将它射下来,魏王便知端倪。”

“好,朕这就为你寻一位神箭手!”

元宏将目光四下一转,杨懿便已主动请缨,

“陛下,臣杨懿愿意一试。”

元宏呵呵一笑,

“杨卿的箭术固然是好的,只是朕还有更合适的人选,

乃是我保义军中箭术第一人,未必会输南齐太史叔明半分。”

元宏手中还有如此王牌,莫说庆云一行远来是客,不得而知,

就连任城王与小龙王也听得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指。

只见元宏向人群中微微示意,

“心舞,过来,该是你露脸的时候了。”

心舞,这个名字别致而婉约,顿时燃起了众人的期待。

谁知挤进人群的,却是一名身材矮小长相黑瘦的比丘尼。

“扶南国柳心舞,见过魏王陛下。”

扶南国,柳心舞。

这个人庆云在兰若寺的时候原本是见过的,她也是四夷院的客居僧。

只是她的长相实在泯泯众人,为人也十分低调,

以至于这么长时间以来,庆云对她一直没有留下过什么印象。

可是没想到,她居然是直接听命于魏王的保义秘谍!

魏王手中的底牌,看来还有很多啊。

元宏指着柳心舞对暅之道,

“朕来介绍一下。

扶南国女王柳心舞,而今已经是我保义军高级游击。

也许你们之前对她不太熟,

但是她的儿子盘盘国无上僧,应该和你们有过些交道。”

无上僧曾与刘赢有过一番过节,冯亮曾经派人盘查,却再没有对无上不灭二僧追责,原来背后还有这么一番因果。

此时不但是刘赢,所有人的眼光都有些不太自然,显然是不太相信这名黑矮徐娘便是可比太史叔明的保义第一射手。

柳心舞似乎对这种质疑的目光见得多了,并不以为忤,只是喊了一声,

“汉子,弓来!”

也不知从哪里飘来乌云一朵,一名中年汉子托了一张大弓跃入阵中。

那汉子面目与中原人无异,只是生的黝黑些,额头还点有一颗金色火焰纹。

他手里这张大弓,几乎与身高等长,比柳心舞要高出一头还多。

这把弓,难道是给柳心舞用的?

柳心舞微笑着接过弓,向祖暅之行了一礼,

“祖先生,妾身这把长弓,射程教中原制式远些。

只是那妖人蹈虚百丈,若是想直接将他射下来,恐怕妾身办不到啊。”

祖暅之不信鬼怪妖魔,唯敬奇人异士,他并没有因为柳心舞的相貌生出些许轻蔑甚至怀疑。

因为他一见那把长弓,便知道柳心舞必然精于远射,

于是正容答道,

“在下不需要柳前辈直接射人。

前辈满弓射程几何?”

“百二十步。”

(约两百余米,传统长弓射距。)

暅之向四下扫了一眼,忽然快步走出圈外,拾起一支被扑街甲士抛弃的月牙戟,便又回转,

“前辈距我十步,我举此戟,请前辈开满弓射锁窗中央。”

柳心舞也不多话,退出十步,从汉子手里接过一支箭,向暅之点了点头。

暅之看好了柳心舞位置,便转身去瞄那飞仙,

略作衡量后,高高举起了手中长戟。

那戟所示的方向,并非飞仙飘处,当中相差了很大的角度,众人不禁都是一呆。

柳心舞看上去就够不靠谱了,这南朝的书生却也不怎么中用呀。

可是正如暅之没有质疑柳心舞,柳心舞对暅之的指示也没有半点疑虑。

她将身体后仰,倒弯成弓形,定气凝神,引弦如满月,嗖地一声,箭如慧星,准确无误地自画戟的锁窗穿入,直射天穹。

所有人的目光都追着那支箭矢,眼见它越来越细,消失在泛着银光的云层里。

轰隆,又是一道惊雷!

那剑仙笑声不绝,还是好端端的在空中盘旋。

除了庆云,魏王等少数几人,四周看客的脸上都挂满了黑线。

可是祖暅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凝神测算,再次举戟,

“再来!”

柳心舞依然没有任何疑问,讨箭再射。

如此三次,连魏王都看得额头微微冒汗。

长戟第四次被举起,柳心舞的神情依然坚毅。

她练箭多年,深知在百步之外射中目标是何等不易,

重复同样的动作,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本来就是练习箭术再正常不过的过程。

莫说区区四次,就算四十次,四百次……

没有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习,根本就不可能掌握百步穿杨的箭术技巧。

她既然选择相信暅之,那就相信到底!

目标虚无缥缈,失,才是常态,中,那才是人算天时共同作用的结果。

她的双手稳定,目光坚毅,嗖的一声,飞矢再次穿窗而出,怒趋天穹!

轰隆!又是一声雷鸣!

整个天空一片雪亮,

人们根本无法看清那道箭光,

可是那箭光却倔强地反射着凛凛天威,

划出一道银白的弧光射向云山深处。

》》》》》敲黑板时间《《《《《

关于古人菜篮子那点儿事儿我们还没讲完。那日我们在文中罗列过莫愁姑娘的作品,有:牛肉包心豉丸,大枣塞肉,罗勒拌甘蓝,红烧茄子,薤白蒸土豆,蜜姜,生藕,扁尖炖鸡,佐以紫菜蛋花干虾汤。这里面有很多菜品,都挑战了某些“专家”对于古人菜篮子的认知。我们再次举起宝典,南北朝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来看一看那些只相信西方史学界“哥伦布大交换”“假”说的一面之词,却对本国的经典书籍毫无了解的“专家”本色。

首先我们来说豉丸,为什么挑了这道菜呢?因为《齐民要术》注明了这道菜的出处——《食经?豉丸》:羊肉十斤,猪肉十斤,缕切之,生姜三升,橘皮五叶,藏瓜二升,葱白五升,合捣,令如弹丸。别以五斤羊肉作臛,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

《齐民要术》在现代地位崇高,却不是最早的厨艺专著,至少有《食经》在前。这食经又是什么来头呢?乃是北魏初年名臣崔浩根据他母亲卢氏的口述记录而成。清河崔,范阳卢,都是当时华夏世家翘楚,世代通婚。这豉丸的做法,是标准汉家菜,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做丸,已经考虑到弹性的因素了。猪羊肉屑,葱姜香料,看起来就很美味的样子。

大枣,茄子,罗勒,薤白,蜜姜(包括做法),藕,笋尖,这些都是《要术》中有记载的食材,我们先略过不谈,着重将一些在世俗面争议比较大的物种。

甘蓝,最近好像很火的样子,“传说”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它在中国古代称为“芜菁”,“葑菜”(《说文》记载葑既芜菁)。芜菁在《要术》中有专门词条,而葑菜在春秋时已入中原:《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邶,在现在的河南。所以中原的甘蓝种植史,早在春秋之前。因为它属于球根植物,汉代的时候,人们在蝗灾灾年种植,以求生存。《后汉书·桓帝纪》永兴二年六月(公元154年)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可见当时的芜菁已经摆月兑野生,进入人工种植状态。这比欧洲芜菁主要产区法国的人工种植史,还要早。

接下来我们说土豆。一提土豆,马上就能跳出各路专家,就算不提“哥伦布大交换”吧,土豆的亩产可以吨计,中原如果有这样的作物,哪儿那么容易饿死人?所以在网文界,尤其是历史网文界,凡是涉及到穿越类的小说,大多都要用上土豆梗。土豆出世,天下温饱啊。这时候贾思勰就不服了。

首先我们要解说一下,土豆,属于芋类。《说文》,大叶实根,骇人,谓之芋。芋,泛指地下块茎作物。就算是现在,土豆也被称作,洋山芋,洋番芋,阳芋。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土生芋类,比如山药等等,它们和土豆没有半点关系,而且从植物学上说,血缘也很远。土豆的近亲其实是茄子……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先撇清关系,我们才更容易分辨真伪。山芋与洋山芋(土豆)区别巨大,主要如下?

一,山芋草本,没有地上茎;土豆有地上茎。

二,山芋块茎不均,有大有小,古称多子。土豆块茎大小较均一。

三,土豆亩产高。

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再来找农书记载,

《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引西晋《广志》: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有车毂芋,有锯子芋,有旁巨芋,有青边芋:此四芋多子。有谈善芋,魁大如瓶,少子;叶如散盖,绀色;紫茎,长丈馀;易熟,味长,芋之最善者也;茎可作羹臛,肥涩,得饮乃下。有蔓芋,缘枝生,大者次二三升。有鸡子芋,色黄。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亩收百斛。

谈善芋,个大,少子(均一),叶如散盖,紫茎!(有地上茎!)味道最好,是块根类植物里最好吃的。亩产多少?这个物种没写,但是有一种叫鸡子芋的,亩产百斛。一斛十斗,本是容积单位,换算成稻米百斛足足两吨有余!结合我们上面总结出的三点,这个谈善芋,更近似土豆,至少是味美!高产!完全具备土豆在农业上的价值意义。中原饥荒,不需要土豆拯救。

《广志》对高产芋类的记载还不是最早的,汉代《泛胜之书》才是农书祖宗:种芋,区方深皆三尺。……一区收三石。

其实汉代就有高亩产的芋,细节不多,我们不瞎猜,但亩产却可以计算。这里说种芋一区方三尺。收三石。亩产也是以吨记的。

关于土豆说的有些多了,没有给最劲爆的紫菜留下太多篇幅,那就直接引原文一句话说透吧:《要术?卷十》,紫菜,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又《吴都赋》云,“纶组紫菜”也。《尔雅》注云,”纶,今有秩啬夫所带纠青丝纶。组,绶也。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焉。”也就是说古时候的上海人(好吧,那时候还没有上海,反正就是长江口)早就从海里捞紫菜吃了,汉代之前(《尔雅》成书年代)就已有之。

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列举的菜色,生长迹象基本都可追溯到汉代之前,到南北朝均具实锤。这主要是因为《要术》的归纳成书。《要术》中记载的蔬菜瓜果品种繁多,有许多我们现代人并不知道与现代称呼如何对应。但可想而知的是,古人厨用料理的选择,并不比现在匮乏多少。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