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爷爷似济公(下)

我问长老:“济公为何成为活佛的呢?”

长老告诉我和丫头。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

《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也就是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

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是为:“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辩是非。”

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

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

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

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

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此后无人再敢背后议论济公。

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

“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活月兑月兑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

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可有人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略举其一:“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色彩鲜明,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韵。他每有疏状新出,临安城更是争相哄传,名闻遐迩。

《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

我人修心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

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诗表面上似乎是济公为自己的不修边幅辩护,其实,诗中更蕴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来。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时期地、持续性的考察、磨练,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与永恒。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

一个人,如果生在太平盛世,睡得鼾声如雷,梦话连篇,应该算是一种幸福;若是处在昨日地震海啸,今日洪水泥石流,明日瘟疫四起的末劫乱世,还能睡得像一只可爱的小憨猪似的,未免令人担忧。

长老长叹一声。然后继续讲。

可能有人说了,这有什么好担忧的,棒喝不行,就一脚踹醒他,不就结了?

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这些人哪里舍得了滚滚红尘啊?

我和长老讲出来我今天对爷爷和济公进行比较的认识。我说:“长老,我爷爷,济公,不管是人?还是神?只要是能救人的,都是好人,好神,对吗?”

“阿弥陀佛,”长老道了一声佛号,然后看着禅房屋顶,对我的话品味了一番后说。

神救人,是出于慈悲,不求任何回报,对于人来说,这是无以为报的恩德!

人有人性,神有神性,神性中包含着慈悲,神与人的区别在于,神不会因为人的忘恩负义,而放弃对他的救赎;神即使知道,人有害他之心,依然会义无反顾的去爱他,去救他,因为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是无私的。

丫头大喊:“说了这么半天了,还说的这么热闹,可是一个济公的故事也没说,长老,您赶快说一个吧!”

长老说:“改日,改日,改日得空,一定讲。”

我拉着丫头的辫子说:“时候不早了,让长老休息吧!你啊!回去看你的连环画去吧!”

我和长老会心得笑了起来,二丫头一副怅然若失,心有不甘的模样。

从大悲寺返回家中,爷爷依然在忙碌着,我再此观察、端详他,长老说的对,爷爷是无私之人,他是神。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