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四十章 糊涂的“道”

()闻安点了点头,心中想道,那是当然,帮幼扶弱,不是侠义之道么?

穆老又问:“你把黑狼赶走,救下小羊,那黑狼怎么办?它不是还得去猎取别的食物吗?难道你把它杀了?”

闻安摇了摇头,说道:“杀了不会,黑狼猎食是正常的,除非它想要吃我,不然不会。”虽然自己杀伐果断,但是不可能无故出手,随便杀害生灵。

“既然不杀恶狼,救下小羊有什么意思呢?狼吃羊,羊吃草,草木吸收阳光雨露,本就是天地自然的规律。”穆老微笑着说道。

什么意思呢?闻安思考,老师开口讲这个,所指到底是什么呢?

“老师,天地自然确实是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怎么办呢?弟子觉得,帮助弱小总是不会错的,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是生命,至于说狼该怎么办?没有考虑过。只是从心出发,但求无悔而已。”

穆老愣了一下,点了点头,也不言语,再次上路。

怪不得这个弟子在红尘之中奔波,又经常游走在生死边缘,却能冷静的保持心境,初学练气便能在短时间内打通气海,原来心中有他自己的道啊!不过他的这个道又异于道家那种清净无为、顺其自然的道,修身可以教,修心看来是难以教导了。穆老宛尔一笑,突又想道,本来此子心xìng与齐云山理念大不相同,自己教得兴起,竟是想把山门信条都灌输在他身上,实在是有些勉强了。

闻安跟着老师的脚步,心中实是纳闷,怎么老师说了几句又不说了,是不是自己说错了什么,让老师有些不高兴,侧头一看,见老师嘴角有些淡淡的微笑,又不像,不由得疑惑无比。

“小闻,你有这份侠义的心肠很好,在经历了艰苦的中兴之路后,现在的世人都变得非常功利,非我神州之幸啊。”穆老突然说了句话。

确实,自新宋国建立之后,第二任宋宣宗林士国为了强国中兴,与北方游牧民族相抗,所有的国策都是讲求现实与得利的,最明显得是前朝地位低下的商人如今已然可以登上庙堂。另外一个对民间最有影响的事是,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从大湖城至南海的二千多里路程的一条简易马道,那时是新宋国最贫穷的时候,他是怎么来钱的呢?这里要提到中兴四贤中的一位,如今宝丰钱庄的创始人周伯彦,当时他对宋宣宗提了一个建议,修一段路,卖一块土地,几个官位,循环往复,不仅可以发展人口,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财政状况。

在大湖城和墨山东南方向,直至南海,皆为小丘陵和河湖交错的地形,马道修通,沿马道靠河湖处再修码头方便行船,江洲就此发展起来,如今大多数江州人口都在这条中兴之路的两旁生活,大部份庄园都是依山而建,以防南方多雨常引发洪涝的自然气候。

闻安自小读书,对这段历史也有所了解,只不过并没有意识到这段历史对民风的影响如此之大,真的如老师所说,人们越来越功利了么?

所谓功利,闻安的理解是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或者说为了利益可以摒弃其它一切不重要的东西,但是这真的不对嘛?对于国家、民族、百姓,过于功利会造成什么结果呢?虽然读了很多书,这么深奥的问题还是难以搞得清楚。

“老师,商人为了利益可以促进流通,百姓为了利益可以提高生产,这不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么?”

“但是朝廷呢?朝廷为了利益将中兴之路的土地和官位尽皆卖掉,这对民间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举国摆学求财,为了金银二物,恨不得把所有的礼义廉耻尽都放弃,为神州之哀啊!”穆老说起这些,很是有些痛心。

“所幸岳云鹏创立襄阳鹿门书院,而后中州陈氏又立华山书院,几家书院的建立给读书人恢复了信心,没有继续在功利的道路上走远。”

岳云鹏,中兴四贤岳俊之孙,新宋第一名将,五十岁之时将帅位让于东部大营元帅高荣国的父亲,创立襄阳鹿门书院,现时七十多岁,仍生活在书院中,每月都会出来讲一堂课。这些消息闻安本来不知,听了那天晚上陈一侠吹牛之后才有所了解。

“老师,知识来于书籍这道理我知道,如果大家放弃读书,都去当商人争钱什么的,时间长了,肯定会影响到国家的治理,也会让如中兴四贤一般的人物更难出现。可是对于我们兵家,兵不厌诈的道理不是最功利的么?”

“兵事不同于政事,更不同于民事,一场战事的成败可能就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生死存亡,自然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目标。但是政事与民事只会决定兴衰,是一件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的事情。怎能为了区区眼前利益,而走向一条不见光明的前路呢?”

言谈中,两人出了百蛮山,眼前一条大路直通前方,碎石铺地,甚是平整,道路两侧的树木一人多粗,在这隆冬时节,暗绿sè的树叶随风摇曳,仿佛在记录着沧桑过往,夜sè中,仍不时出现来去的车马。这条大道,就是那大湖城通往南海的中兴之路吧,历尽百年岁月,已然如此繁华。

老师不仅道法深厚,对儒家的读书修德,忠君报国思想也理解的非常透彻,有些观点闻安虽然不是很同意,但对于老师这样一位世外高人,还有着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实在是由衷的佩服。

治国之道,应该也是道的一种吧,虽然老师前面说只传术,不传道,但是无意之中,便把对各种各样“道”的看法说了出来,传授给闻安,让闻安有时思,有时悟,有时迷茫,有时清醒,只觉得世事之复杂,自己所学、所读依旧是沧海一粟,远远不够,对于前去鹿门书院学习,更多了一份期盼向往之心。

自过青龙江始,一共五天,rì夜行走的师徒二人便来到了墨山脚下,穆老这次没有拒绝闻安的叩头,受了他几拜之后,挥了挥手,转身上山而去。齐云山距襄阳近三千里,临近东海,穆老并不常回山静修,因此虽然内心已把他看作弟子,却没有要求他常回齐云山看看。

辞别老师,算了算南姐他们走水路,最多也就走了一半左右,说好先住在襄阳东边茶山脚下的双鱼别院,他们到达起码还有五六天的时间,凭自己的脚程,至多两天便到,那么跟随老师学了这么多东西,不如附近找个地方歇上几天,好好回味学习一下,特别是通窍养气的修身之法,更是越早上手越好。

独自赶路,速度更快,一天时间,闻安便越过了百蛮山往西而行,受老师的影响,rì出的时分在百蛮山中找个峰顶修了三个周天,现在正是jīng神极旺。

百蛮山的最西处,皆是断崖,崖下是个大湖,沿用的是前朝洞庭湖的古名,称为云梦泽,不过民间还是将她简简单单称为大湖,对于云梦泽这个官方称谓很少有人理会。

前朝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现在的大湖比洞庭还要大上几倍,大湖往西南方向沿伸,方圆足足二三千里,罕见人烟,只有在最东北处有二个大城,一为大湖城,二为襄阳。襄阳自然不是前朝的襄阳古城,乃是岳家为了纪念先祖而取的名,地理位置与古时相差甚远。

闻安此时站在百蛮山沿伸的一座小丘之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湖,但见碧波浩荡,白浪滔滔,竟不住胸怀顿宽,豪气顿生。

湖水随着清风荡漾,光洁的白云也变得层层叠叠,湖中帆影点点,不时洒出张张渔网,青山倒映水中,青绿连接着碧蓝,此情此景,一派湖光山sè,在北方呆了许多年的闻安又怎能不震撼莫名。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