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三卷 三龙绕周 第八十十八章 谁去?打谁?

“众卿说说,该怎么办?”柴荣令内侍念过李彝殷(李光睿之父)的奏报,以及驻守长安的永安军节度使的军报,高声问道。

高平一战,柴荣的皇权威望大大提高,一众武将都低眉顺眼的,表现的极为驯服。

所谓怎么办,自然指的是如何应对当前局势。北汉刘崇大败,暂时龟缩晋阳城内,一鼓作气拿下北汉自然是最好不过,只是现在还能否直接进军呢?

府州折氏图谋萧关?骤然一听几乎没人相信。一个小小的藩镇竟敢有这么大的动作?如果说西北有人想对萧关以南的陇右、甚至关中动手的话,最有可能的自然是定难五州李氏。

这也是林旭的第一个念头,自从当日醉不归行刺内情被侦破后,林旭一直小心提防着李光睿父子。从李光睿在汴京和滁州的动作来看,他是蓄意要挑起汴京政权与周围势力的矛盾,最终目的大有图谋自然是说的过去的,而且很合理。

但是也不能排除真是府州折家的可能,已经收到消息拼死断后,保护刘崇撤退的那个年轻人叫刘继业,实际上是麟州刺史杨信的长子杨重贵。麟州与府州向来是同气连枝,麟州虽未直接出兵,但是长子认了刘崇为祖父,这层政治涵义的特殊性谁都明白。

据闻杨重贵,也就是刘继业新娶的妻子就是府州折家大小姐。两家关系亲密程度,利益相互关联程度之高显而易见。既然麟州偏向了北汉,那府州呢?可能性就很大。府州出兵萧关也就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他们没有实力也并未打算图谋陇右,只是在帮着北汉解围,减缓晋阳的压力。

麟府二州作为长期割据西北的藩镇,自然不希望中央政府迅速崛起,过分强大,过早威胁到他们土皇帝的地位。而北汉夹在汴京与麟府之间,是最好的过渡,所以西北各藩自然不希望周军攻下晋阳,灭亡北汉。

更重要的是萧关守军见到的就是府州折家的旗帜,当然这很容易伪装冒充。但永安军的斥候确确实实探查到府州与广原的兵员调动,这些都是折家的势力。

西北到底怎么了?几位大军阀究竟想干什么?

北汉与府州一个是叛臣贼子,一个是敌国大患,按理说都应该攻打。但是现在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后周国家初立,兵员与粮草准备都不是很充分,同时两线作战难以为继。所以在这个时候,必须做出一个选择,专心对付一个。

那么,选择打谁呢?

一个武将率先进谏:“官家,臣认为府州折家小小逆臣,势力单薄,且萧关险要,叛军一时难以攻陷,不足为虑。而北汉据河东之地,依附契丹,陈兵我大周背后,乃是心月复大患,所以臣主张全力攻击北汉,争彻底解决心月复大患。”

又有武将出列道:“臣附议,高平一战,北汉军丢盔弃甲,遭遇惨败,无论势力还是气势上都受到很大打击。此时正是一举攻陷北汉的大好时机,机会难得,理当一鼓作气拿下晋阳。”

“臣赞同……”

“只取晋阳……”

“臣愿为先锋……”

一时间有半数以上官员附和,表示赞同。

“众卿都赞同直取晋阳,一鼓作气拿下北汉?可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柴荣沉着滴地反问道。

“官家,臣与各位大人的意见略有不同。”说话的正是石守信。

柴荣轻轻一笑,问道:“石爱卿请讲!”

在众人的注视下,石守信说道:“北汉虽逢大败,但实力尚存,晋阳城坚池阔,想要攻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持有相同意见的官员纷纷附和。

“嗯!”柴荣只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难为因为晋阳城坚,就要放弃这样的大好机会吗?”有人迅速诘问道。

石守信辩解道:“非也!我军现在粮草不足,而晋阳之战旷日持久,难以为继,只怕得不偿失。”

……

一时间武将分为两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柴荣依旧面色如水,轻轻说道:“雁翎将军有何意见?”

双方武将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信服林旭,都抱着一种心态,且看林将军如何分说。

林旭出列道:“官家,臣赞同石将军的意见,暂时放弃晋阳,出兵萧关。”

众武将一阵唏嘘,柴荣问道:“为何?”

“正如石将军所说,晋阳城高大坚实,想要攻陷,非一日之功,我军的粮草压力很大。还有一点,北汉身后有个契丹,虽然杨衮退兵了,但是如果我们全军深入,契丹怎肯轻易放弃这个难得的缓冲地带,若是契丹再次出兵,我们的压力将会很大,所以继续对北汉用兵得不偿失。”

这一点,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断,更是历史事实所证明的。历史上的北汉是五代十国中存在时间最长久的国家,一直到北宋太宗年间才得以平定。无论是后周与北宋都多次进攻,意图收复北汉,兵围晋阳城也不是一回两回。但是北汉凭借一座坚城加上契丹的援助,一直苦苦支撑多年,所以现在想要破城是不可能的。

林旭续道:“诸位都觉得府州折家进犯萧关一事不足为虑,但在下不以为然。府州乃是我大周臣子,公然做反,必须加以严惩,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正是这个道理。否则各地藩镇纷纷效仿,大周天如何安定?”

“诸位想过没有,府州为何在这个时候进犯萧关?一个很合理的解释就是为北汉解围。若是我们继续兵逼晋阳,麟府二州必然在外侧应,若是我们出兵平叛,打击府州,北汉无力援助,更容易获胜。不仅给西北各个藩镇以震慑,还能剪除北汉羽翼,为来日进攻北汉创造有利条件。”

一番论断,众人心服口服。柴荣更是明明白白,当日定难五州阴谋策划汴京与滁州挑拨离间之举,林旭禀报了郭威,作为继任者,柴荣自然更明白。林旭口口声声所说府州折家如何如何,其实更有可能是定难五州李氏父子。对于这只有危险的狐狸必须小心为上,此事只有他二人知晓,可谓心照不宣。

“众卿的意思呢?”柴荣站在御座上高声朗声问道。

一众武将听了林旭的叙述后,有所明白。林旭在素有智谋的威望也给人很大信心。加上之前汴京御驾亲征和高平战前狭路相逢两次决议中,林将军前瞻性的建议,众人纷纷点头。当然不乏某些善于察言观色之人已经从龙颜之中看出几分,一时间附和之声不绝于耳。

柴荣轻轻一笑:“如此说来,此时就这么定了。府州平叛的人选诸位可有提议。”

“官家,臣请缨前往。”柴荣话音一落,石守信就抢着回答,看来她对这差事很是看重。

本来有人正准备提议林旭,见石守信主动,林旭又尚未表态,只好暂时沉默不语。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平原侯张永德,只听他出列奏道:“石将军年轻有为,此次平叛表现不俗,臣以为可以担当此任。”

林旭总觉得醉不归一事连累杨光义,刘守忠一事后,石守信兄弟表面上对自己客客气气,实际却又了芥蒂。尤其是心思更深的石守信和刘守忠,毕竟当初算是“受人恩惠”,也该知恩图报缓和一下关系。于是出列道:“官家,臣也认为石将军非常合适。”

赵匡胤被也有自荐之意,无奈石守信抢先一步,此时听林旭这么说,也跟着附和。

“哦?既然诸位都属于石将军,那好!石守信听着旨。令你领军两万渡河讨伐府州折家。”

石守信朗声道:“是,臣定当全力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一场关于谁去打谁的争论总算有个结果。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