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二卷 一马当先 第五十一章 朝堂争吵

在各方的关注或者说是期待中,郭威终于在邺城起兵,高举起千古不移,被无数人用过的大旗——“清君侧”。李业与郭崇进谄媚惑主,扰乱朝纲,诛杀功臣家眷,天理难容的事实迅速传遍天下,一起渲染大波。

如此一来,免去犯上作乱之嫌。又以家眷被残害,诛杀奸臣等理由赢得天下民心。大旗高举,事前的联络与准备立刻奏效,黄河以北各州郡立即响应支持,其中就包括易州守备石守信,声势之大实在惊人。

当日郭威令柴荣留守邺城,自己亲率大军南下,后汉王朝又有谁是郭大元帅的对手呢?何况许多守将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抵抗,所以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出十日已经到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城,距离汴京城不过百里之遥,天下为之大惊。

如此一来几家欢喜几家忧,远在西北的李光睿第一时间宣布支持郭威,同时令一品堂在中原一带推波助澜,汴京城的一品堂细作全部忙活起来。

幽云十六州,南京城,契丹铁蹄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南院大王端着手中的酒碗,正密切注意中原局势,时刻准备南下分羹一杯。

江南的金陵皇宫,南唐中主历璟笑的十分开怀。郭威动兵的那一刻,后汉淮南大部分驻军被抽调回防汴京,江淮眼中空虚。一道圣旨,大将皇甫晖立即率军渡江北上,不消几日,江北十四州尽归南唐,一时间国力大增,声势浩大。

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悲伤却只有一种悲伤。汴京皇宫中的刘承佑坐在龙椅上,还没有从惊骇中回过神来。堂下站着三个人,都是皇帝近臣,分别是国舅李业,马军指挥使郭崇进,宰相苏逢吉。

“怎么会这样?郭威怎么来的如此之快?”刘承佑很难,也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完全没想到各州郡防线会如此脆弱,郭威在短短十日已将到了澶州,不日就会兵围汴京,兵临城下。

刘承佑端起桌上的茶杯猛地摔在地上,上好的御用瓷器摔得粉碎,年轻的皇帝勃然大怒,怒喝道:“河北诸将竟都是这般忘恩负义,背主求荣之辈,朕平日里待他们不薄,没想到这群小人竟都和郭威沆瀣一气,哼哼!口口声声对朕忠心耿耿,倒头来竟是这般模样?哼哼!”

堂下三位大堂噤若寒蝉,李业与郭崇进心中有鬼,心虚之下自然不敢多言。苏逢吉则是一脸阴沉,不置一词。

良久,郭崇进才试探道:“官家,是他们有负皇恩,但此时多说无益,还得想如何御敌平叛吧?”李业赶忙附和:“对对对,如何御敌才是当务之急。”

刘承佑缓过神来,看着阶下三位重臣,问道:“对,诸位可有御敌良策?”李业与郭崇进头一个比一个埋得低,都默认不语,答案显而易见。一旁的苏逢吉依旧是那副表情,还是没有说话。

刘承佑有些慌了神,问道:“苏大人,你是当朝宰相,父皇托孤重臣,您可得帮帮朕。”

苏逢吉一拱手,沉声说道:“官家,老臣受先皇重托,自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只是此事确实……似郭威这等手握重兵,驻扎在外地大臣,只能安抚,岂可刺杀之?抄家捕其妻儿?何况郭威之前并无不轨举动,将在外这不是生生逼他……唉!”他与郭威同朝多年,交情也不错,自然不想皇帝与郭威两虎相争。

这话自然是冲着李国舅二人所说,李业听闻后说道:“本官事前准备充足,先有刺客,后有白文珂,本是万无一失的,谁知突然出来个林旭,坏了大事,我手下数百好手全部折损邺城。”

“万无一失?”苏逢吉不屑道:“口口声声万无一失,那怎么失败了?还给人拿住了把柄?即便没有那个林什么旭,可是行刺大将,是朝廷该做的吗?国舅你未免他轻率了。”

刘承佑急忙打圆场,说道:“舅舅也是一片好意,只是出了意外而已。”郭崇进也说道:“现下之计,不是计较责任的时候,该想想如何御敌才是。”这是皇帝最关心的,所以迅速得到刘官家的支持。

郭崇进又道:“说到底郭威是臣子,如今他公然起兵,自然是犯上作乱,民心自然在官家这般。所以臣认为应当迅速调集各地驻军进京勤王,抵御叛军。”

苏逢吉冷冷一笑:“起兵固然不对,可是毕竟是官家先对不住郭家的,人心向背怕是难说.再说了人家打的旗号可是‘清君侧’。”三个字重重地敲打在几人心上,一时谁都说不出话来。苏逢吉是两朝重臣,皇帝的长辈,愤怒之下,再不顾忌君臣之别,直接出言斥责。

片刻之间,李业心中已有一份计较,指着苏逢吉说道:“苏老儿你竟出言不逊,处处帮着郭威说话,莫不是与他勾结,做了背主求荣的小人?”

“你……”苏逢吉气血上涌,险些晕倒,喝道:“自先帝在位时,;老臣便效忠于鞍前马后,一片忠心天日可表。”

“既然忠于大汉,何以处处帮着逆贼说话?嗯?”李业抓住机会,步步紧逼。

苏逢吉冷冷道:“忠心不是用嘴说的,老夫句句属实,所谓忠言逆耳,老夫自是为大汉着想,不像有些人,哼!”

李业很是气愤,怒道:“谁不会大汉着想了?啊?苏老儿,当着官家的面说清楚。”

郭崇进道:“苏大人随时两朝重臣,也不该这般倚老卖老吧?”

苏逢吉气的浑身颤抖,狠道:“以为老夫不敢说是吗?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遮掩的,郭威的旗号是‘清君侧’,二位自然首当其冲,你们怕官家做汉景帝,只是你们陪的上晁错吗?”

症结就在此处,李、郭二人料到,苏逢吉即便提及,也不敢明说,谁知这位老臣竟真的直言不讳。

刘承佑坐在龙椅上,见三位重臣如泼妇骂街一般争吵,真是哭笑不得。连忙说道:“都不要争了。三位都是朕的肱骨之臣,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而是需要一个对策?”

苏逢吉率先道:“臣以为官家该向郭威致歉和好才是!”李业大惊,喝道:“苏逢吉,你!”刘承佑自然明白其中缘由,说道:“舅舅放心好了,朕怎么都不会伤害您的。”李国舅见皇帝外甥如此孝顺,放下心来。

刘承佑续道:“朕是天子,如何能向一个臣子道歉呢?”

“汉武帝都曾下过罪己诏,官家为何不可?何况如今是非常之时。”苏逢吉朗声说道。

郭崇进立即抢白道:“苏大人这是灭官家威风,涨贼寇之志气啊!何况即便官家真的道歉了,郭威就一定会退兵?”

李业迅速道:“不错,难道真是因为此事郭威才反的?像他这等大将,拥兵自重,不臣之心只怕早已有之。就算他接受了官家的歉意,但他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如今野心已经显露,官家日后不得不得仰他鼻息,还得时刻担心被他暗害。”

刘承佑心头一颤,这一点是他作为一个皇帝最担心的地方。苏逢吉说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官家暂且忍耐一时,从长计议,另作他图。”

李业反唇相讥:“说的倒是轻巧,哪有那么容易。”

龙座上的刘承佑沉默了,郭威善战,大军骁勇,军事对抗没有必胜的把握。若采用苏逢吉的建议,说的好听是致歉,说白了是要自己求饶,作为一个皇帝,他难以接受何况还得搭上好舅舅的性命。这还是其次,关键如李业所说,日后他将处处受制于郭威,甚至成为随时都会被取而代之的傀儡,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的。

此时,内侍在殿门口禀告,皇太后驾到。刘承佑赶忙起身,三位大臣紧随其后,在门口接驾。李太后平日不理政事,今日突然出现,想必是得知郭威起兵一事,终于坐不住了。

李太后端庄上座,瞟了一眼李业,询问之前商量的结果,刘承佑不敢隐瞒。李太后听后,长叹一声道:“平日里,哀家的话你都不听,今日闯下这等大祸,如何向列主列宗交待?”

刘承佑唯唯诺诺,不敢答话。三位大臣更是不敢开口。

李太后是比较有见地的,平日间儿子任用的尽是些无能之辈,又和国舅李业醉心玩乐。一个是她儿子,一个是她亲兄弟,李太后很是苦恼,教训多次,奈何两人油盐不入,伤心不已。

李太后沉吟良久,叹道:“如今就按苏大人的意思办吧!”

刘承佑急道:“母后,这怎么能行?”

李太后义正言辞道:“怎么不行?郭威手下能征善战之士众多,兵锋不可当,为今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刘氏家业,你明白吗?”

李业道:“启禀太后,求和只怕是不能了。”

李太后问道:“为何?”

李业慢吞吞答道:“当日行刺的同时,郭威的四个子女也都被抓了,邺城事败后,臣属下杀手损失惨重,群情激愤将四个贼子处死了。”当日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杀死郭家妻小,就是料到有这么一天,只有这样才能断了求和的可能,把刘氏王朝与自己绑在一起,不至于成为替罪羔羊。

李太后凤目倒立,手指李业,大怒道:“你!……”往后一仰,险些晕倒,刘承佑赶忙上前搀扶。

端庄的李太后几乎失声痛哭,指着李业怒道:“这就是你的好舅舅,哀家的好兄弟,先帝啊!”

包括刘承佑在内,众人赶忙跪在地上,苏逢吉道:“太后息怒,郭威膝下五个子女,敢问李大人,还有一个呢?”

太后在场,李业不敢嚣张,答道;“郭威二女不知所踪,但是可以肯定尚在城中。”

苏逢吉道:“想必李大人正在全力寻找吧?不过,找到之后必须以礼善待,或有转机。”

郭崇道:“家眷在我们手中,郭威自然投鼠忌器,以此逼他退兵。”时至此时,他们还不死心,苏逢吉冷冷一笑,笑的很无奈。

李太后冷冷道:“为今之计,切不可鲁莽行事,凡事多和苏大人商议,此时就这么办了,皇儿好自为之。”说完,拖着疲惫地身体,无奈地走了。这位慈祥的母亲,已经太失望了。

刘承佑看着李太后离去的背影,轻轻摇摇头。朝堂上的这场争吵注定不会就此结束。

PS:八点开始停电12小时,下一章晚上更新,求收藏,谢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