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兴商建市

项刚华给国梁打电话,让他过去。国梁马上赶到书记办公室,刚坐下,项刚华就神色严肃地跟他说:“我马上就要调走了,任银山市委常委,农工部长。”国梁听了很难受:“项书记,真舍不得您走。”“我也不想走,但没办法,我们是党的人,只能听从组织安排。我不想升官,只想实实在在做点实事,山阳的局面刚刚打开,发展势头这么好,真想再干几年。”

项刚华又告诉国梁,董书记调任瓯江市委书记,新任银山市书记叫高应熊。贾公堂任市委副书记,洪向阳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原银山县委书记郑文光来山阳县任书记。

项刚华说:“郑文光思想开放,工作有魄力,而且性格温和,是个很好的领导。山阳人民是有福气的。但是董书记调走后,山阳的工作还很难说,毕竟象董书记思想观念这么开放的领导干部还不多。经过这几年发展实践,山阳干部的思想观念已转变了许多,但地方势力太强,外来干部很难放开手脚工作,我估计郑书记工作环境也困难,甚至比我还不如。你要很好地支持配合郑书记工作,别让山阳失去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项书记,您放心,我会的。只是您离开山阳心里总有些难过。”国梁说着,鼻子有些发酸。“项书记,市场里有人要给您像胡公那样塑个金像呢!您来山阳5年,使山阳由一个银山地区最穷的县变成最富的县,几万农民富裕起来了,城市扩大了一倍。胡公只不过向皇帝建议减了本地的税赋,这里减了,皇帝照样加到其它的地方。而您做的工作是实实在在增加了社会财富,您比胡公伟大许多倍!”

项刚华笑着摆了摆手说:“小龚,别说傻话了。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山阳的发展靠的是山阳农民的智慧和首倡精神,我最多做了点引导工作。如果不是我来做书记,别人来,照样会这样做的。恩格斯说,如果历史需要这样的人,时代就会造出这个人来。我以前做过许多傻事,把满山的树砍光烧炭,到农民家里砸锅拿去炼钢,把经商农民当投机倒把分子批斗,把农民家里养的鸡、屋后种的菜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总之,山阳的发展一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二靠山阳农民的首倡精神,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项刚华离开山阳那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上千小商品市场经营者在个协组织下,到县政府大院为项书记送行。一些乡下的专业户重点户也来了。场面非常感人,当项刚华在政府大楼台阶上露面时,掌声如暴风骤雨般响起,经久不息。新来上任的郑文光书记也为这场面受到深深的震撼。

郑文光到山阳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项刚华书记“兴商建县”的发展思路是非常正确的。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山阳县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此必须好好地呵护,绝不能打断。郑文光知道,对山阳的做法,银山市机关和省里有些领导干部颇有微词,他们有的是思想观念未转变,有的是怕承担责任影响仕途,但他们都没有从群众这个角度看问题。这时候,国内一些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已经撤县建市,郑文光认为,山阳县也应争取撤县建市。那么该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如何达到建市的条件呢?只能做大自己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强化商业流通的优势,以此促进工业和其它各行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城市建设和繁荣。要把“兴商”作为争取撤县建市的纲领,通过“兴商”,实现撤县建市的目标。

于是,郑文光提出了“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是一个总纲,根据这个发展战略,郑文光同时提出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分别在党代会、人代会得到了认可,逐渐为全市干部群众所接受。郑文光从项刚华手中接过了“兴商建县”的接力棒,并在前任的基础给予升华、完善、发展和系统化,使之山阳的发展模式趋于成熟。此后,由于各种媒体的宣传,“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也随着山阳小商品市场的名声传扬开来,广为人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