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正文 第十五章 区委书记

王秀英对舅舅让她调到山阳县工作,很想不通:银山市好歹是个城市,山阳县城只是个小城镇,人家都拼命往城市走,哪有城市人往小地方走的?她从10岁那年到舅舅家开始,已习惯于城市的生活,让她在爸妈家里住一个星期都不适应。舅舅到下面当县委书记期间,舅妈就没跟着去,因此她也跟着一直在银山。她无法想象到山阳这种小地方如何生活。

她知道舅舅是为了让她跟龚国梁这小子在一起。如果这样,可以把他调到银山来啊。何必把她调过去呢?她猜测,这是舅舅的调虎离山,以此割断她跟那小生柳毅生的联系。

想到柳毅生,王秀英心里就阵阵发酸。柳毅生是王秀英最崇拜的人。秀英从小喜欢婺剧。婺剧团排的几部革命样榜戏,她是百看不厌,几乎会唱里面的每句唱词。后来古装戏开禁,她更是看得如醉如痴。在这些婺剧戏里,她最喜欢看的就是柳毅生演的戏。柳毅生扮相俊俏,风流倜傥,更让人欢喜的是他的唱腔,他的嗓音高亢清亮,韵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一听到他开腔唱戏,就让人心花怒放,听得身上每一个细胞都舒服。王秀英曾经想,她可以为他生,为他死。他就是皇上,自己就是奴婢。她曾三次到后台献花,前两次,柳毅生都反应冷淡。第三次献花时,有人介绍这是董书记外甥女,柳毅生马上热情起来,并主动约她吃夜宵。她当时高兴得快晕了:最崇拜最热爱的人居然跟她吃宵夜,太幸福了!卸妆后的柳毅生虽没有舞台上那么英俊,但自己心爱的人实实在在地坐在对面,王秀英感到特别荣耀特别满足。后来他们经常约会,来往密切。那段时间是王秀英有生来最甜蜜的时光。有一次,柳毅生让她跟她舅舅说说,让他一个朋友进地委大院工作,王秀英居然莫名其妙地答应了。回家后王秀英才发现这件事的难度:她如何向舅舅开得了口!第二天晚饭后,王秀英结结巴巴地跟舅舅说了这个意思,马上引起董昭的警觉。董昭问她,是谁让她来说的,她含含糊糊地说是一个朋友。董昭非得让她说清楚这个朋友叫什么姓名,在哪个单位。她不得不说了出来。第二天董昭就托人了解柳毅生的情况,下班回家后对王秀英大发雷霆。王秀英从来没见舅舅向她发过这么大的火,吓坏了。董昭要秀英马上与柳毅生断绝来往,不然就对柳毅生不客气。秀英不知道什么叫“不客气”,但她知道舅舅在银山是说一不二的。她只好找柳毅生说明舅舅的态度。柳毅生暗暗后悔操之过急,他想只能从长计议。他对秀英说:“你舅舅不会对你怎么样的,他发一通火就没事了,我们以后来往隐秘一点就是了。”

后来舅舅要给她介绍对象,秀英一听是个乡干部,就打心眼里看不起,但又不敢违抗舅舅的安排,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候找借口拒绝。那天跟龚国梁一见面,发现他很英俊。客观地说,两人都不化妆,龚国梁比柳毅生英俊潇洒,柳毅生是“秀气”,龚国梁是“帅气”,龚国梁有种让女人心动的伟男子气质。正是对龚国梁的这份好感,才答应第二天一起游玩的安排。在双鹿峰游玩时,秀英心情也不错,感觉龚国梁并非聊无情趣的人。

相亲后,王秀英心里很矛盾,虽然心理上已不排斥龚国梁,但他没读过大学,如果跟他一起文化层次上会不会有落差,他一直在农村生活,生活习惯上会不会合拍。柳毅生文化程度虽然也不高,但他身上有一种特别吸引自己的东西,而且他多情缠绵,体贴入微,有了这一些,其它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他会娶,舅舅也同意,她会毫不犹豫地嫁给他。可是舅舅坚决不同意,非要把龚国梁推给她。她不好让舅舅伤心,舅舅对她的恩情胜于亲生父母。秀英两个姐姐一直在农村,嫁给了农民,姐姐跟自己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一些全靠舅舅。因此自己怎么能够明目张胆地违抗舅舅呢。何况她也知道舅舅是为自己好。听舅舅说,龚国梁此人有头脑,在政治上很有发展前途。秀英相信这一点,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嫁给龚国梁,舅舅肯定会扶持他。正是想到这一些,相亲后秀英再也没去约过柳毅生,他来约她,也借口推托了。但是在心底里,秀英对柳毅生仍是深深地眷恋。

对于调工作的事,秀英听舅舅的解释是两点考虑,一是近距离接触龚国梁,使双方有更多的相互了解;二是让她独立生活一段时间锻炼锻炼,如果真跟龚国梁婚事不成,还可以调回来。当秀英提出龚国梁在乡里,双方接触仍然不便时,舅舅告诉她,项刚华已表示尽快将龚国梁调回城里。

7月下旬,高考刚结束不久,王秀英的工作关系便从银山二中转到山阳中学。秀英到山阳前,山阳中学就给她安排好了宿舍。

项刚华给国梁打电话:“王秀英到山阳得给她接风,我不便出面,你找几个朋友聚一聚吧。”然后说:“小龚,你得好好调研抓出典型来啊。”

王秀英到山阳中学工作后,每个星期天,国梁都到县城里度过,晚上与程清同住一个房间。以前星期天,龚德兴都要国梁回去,帮助干点责任田的活,如果休息天到县城,父亲就会再三盘问。现在他知道国梁在跟董书记外甥女谈恋爱,休息日再也不让国梁回家干农活了,反而叫他星期天不要回家,直接到县城去。在县城,国梁或者在招待所食堂跟程清一起吃饭,或者到山阳中学跟秀英在学校食堂吃。申大海回来几个人就在饭店聚餐。他去小百货市场找过程秀芳,秀芳告诉他,她跟部队里一个军官准备结婚了。看来她的生意越来越大了,说句话都匆匆忙忙,一副日理万机的模样。

国梁原来想自己在区委主要是做好书记季云海的助手,按照季书记的工作思路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项书记给他打了电话后,让他感觉到的确应该主动地做些事情,按照党的富民政策,做一些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因此,他向季书记请缨,到各乡作专业户专业村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抓几个典型作全区示范。季书记很赞赏他的想法。

初秋的太阳仍然热烈,国梁和区干部小俞天天戴着笠帽骑着自行车,来往于江湾区的乡间小路。他们一般先到乡里,请乡干部介绍该乡的特色经济,有哪些专业户、重点户和专业村的苗头。根据这样的线索再到村里、专业户和重点户家里调查。当然有一些情况区里有所了解,调查这一些就不通过乡里,直接就到村里、农户家里了。国梁他们每到一处,都找人座谈,跟乡干部和村干部谈,跟专业户重点户的农民谈。然后又是现场看现场问,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过程中,国梁深深感受到党对农村改革政策的威力和农民群众首倡精神的伟大。调查中发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平时在区、乡工作,不能说不了解农村,但由于缺乏全面调查和仔细分析,了解得不深不透,更谈不上推广农民们首倡的经验。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分析,龚国梁认为,有两个典型比较好,值得推广。一个是溪华乡上畈村种养专业户俞连华。俞连华三年前承包了1000多亩山坡地和300水面的山塘,山塘就在山坡下面。山坡地上种了桃树和李树,山塘里养了鱼,还养了20多头猪。俞连华夫妇非常勤劳,在山塘上搭上两间平房,一年到头操劳,用猪粪和山里割下来的草喂鱼,用猪栏草沤肥给果树作肥料。上一年光山塘里的鱼就卖了一万多元,明年果树挂果,加上出售肥猪,估计一年收入可达三四万。

另一个典型是湖门乡大陈村,村子不大,只有百来户,30%农户在小百货市场有服装摊位,每个摊位后面都有个小服装厂,90%以上农户家里都有缝纫机,为这些服装厂加工服装,成为名副其实的服装专业村。大陈服装村通过小百货市场各地客商的进货,名气越来越大,有些客商竟然直接到村里来进货,有时服装产品供不应求,有的客商就住在村里坐等催货。服装生产让大陈村家家户户都赚钱,因此这个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国梁向季书记汇报了这两个典型的情况并提出在全区推行。经过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召开两个现场会,组织全区的乡、村干部参观考察,听取经验介绍。两个现场会开了后,反响强烈,效果明显,各乡村纷纷仿效。后来,居然出现众多专业村,如袜子村、头花村、玩具村、钥匙村、拉链村、年画村……这是后话。

县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总结了江湾区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的口号。并且组织全县乡村干部到大陈村和上畈村参观学习。此后,山阳县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专业户、专业村如火如荼,遍地开花。

不久,季云海调任县工商局长,龚国梁接任区委书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