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八章:迷乱

为有幕后的我们在参合操控所以米粮的价格会高空坠下滑,而为了减轻损失,叶德陵等最为核心的人物必然通过自己的权势和渠道使得自己的损失最低。所以他们所抛售的米粮会最多。在我所知道他们不可能能够交出那一笔救恤米的时候,太子殿下联合皇上就会下达那一个征用米粮的诏书了。

这个诏书是有例可循的,而且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以前叶德陵他们都是非常乐意非常积极的上交的。那么这一年也必然需要如此。可是,他们的手上不可能有那么的现粮了。所以他们就会想到要再次购入米粮,可是在这个的早一步,我又已经先一步的更大批量的购入了。所以在叶德陵他们想要购入米粮上交作为救恤米的时候,那个米粮的价格已经被我的再次大量吞入又抬高了。

可是,这笔米粮又是必须交的。再贵也还是要交,甚至倾家荡产也不能明摆着抗旨不尊。而同样的这一笔的差价除了一些精明的米商可以获得一部分之外,其他更大的份额当然也入了太子的口袋。

这一招奇货可居加上买占卖惜以及现代股市的幕后操作相结合的计划,势必会痛击得叶德陵他们措手不及。而这次的计划又是计中有计,一环套着一环。实在是防不胜防,补救是错,不补当然也是错。因为从一开始因为叶德陵他们失去了先机,所以就落入了圈套了。这时候,不挣扎就是束手就擒,而挣扎的话,那个圈套也就同时越收越紧了。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笔买卖最大的赢家就是太子殿下。这一招比我任何一次地空手套白狼更加的厉害。因为从一开始他所用的资金就是我的,全部的资金都是我的。而且中间的过程,利用了我地木瓜门,利用我的信息渠道,利用了我的计划,也利用了我地设计和图纸。可是赚的钱,我却没有办法从太子那边转入到自己的口袋。而且更为郁闷的是,就算太子殿下良心现想要分我一杯羹,我还不能收。我收下这笔钱算什么?

而如果这一场游戏对弈中,如果叶德陵他们只是想要从中捞一把,想要通过控制市场猛赚一笔的话。那么他们的计划在失败的同时,损失也就与此同时打住了。可是,叶德陵他们那一个利益团体从一开始就不是以赚地米粮的差价钱为最终目的的。

他们的目的是要毁了自耕农,让自耕农沦为小作农,让小作农变成奴隶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只要让更多的自耕农变成他们领地当中地奴隶,他们就能逃过更多的赋税。而如果更多的自耕农的土地因为高利贷而还不上的话,那么也就会有更多地土地成为了贵族的私有领地,这样他们也就可以得到更多地赋税了。

少交了非常多的赋税,又增加了如此多地赋税,难怪在每一个灾荒之年,他们都会这么处心积虑的做出这么大地动作呢。

正因为此,叶德陵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米粮差价,所以他们的损失还会在扩大。在叶德陵他们放应该被征用的那一笔救恤米的时候,我们用最低价更大批量收购进来的那些粮食也会同时间的作为赈灾之梁放出去。而且会比叶德陵他们那一笔救恤米放的更早。因为,我们早就做好了灾荒到来的准备,只要洪水一涨上来,这边我们的粮食就会以迅雷之势送到灾区。这也是我跟太子一开始就商量的让难民的损失达到最小化,让伤亡最小化。只要粮食及时到位,我们连夜加工的那些临时帐篷也同时达到的话,那么生灾荒也会不可怕的。更何况有专门的官员在那一边疏散和安置百姓呢。

这样的举动就保证了灾民在灾难到来的时候,不会因为想要活命而出卖自己活着子女。只要他们还是自耕农的身份,就大可以吃着朝廷的粮食坐等灾难过去。

洪灾地面积会很大。淮渭水两边地粮食都无一能够幸免。但是也就只会有这一次。经过这一次之后。朝廷自然会拨款在淮渭水两边修筑堤坝了。所以。那些灾民。只要度过了这一次地灾荒。他们地土地仍然是他们地土地。他们地身份也是原来地身份。

也就是说。叶德陵不仅在这一次地行动中损失了一大笔地钱。而且更为关键地是。他地最终目地也不可能可以达到了。

这才是他最大地损失。

可是。卧病在床地叶德陵却势必会错失最佳地消息获取时间。从此错失最佳反应时间。也就错失了最佳地反击时机。这就是趁人之危。这就是下流手段。但是敌我势力地悬殊是在太大。如果不这么暗地里摆一道地话。又如何可能战告捷取胜呢?

果然。经过叶至迁和纪德地一番暗潮涌动地动作之后。一些敏感地大臣已经感觉到了那些微小地变动之下地潜在暗涌了。我相信他们那一伙人也肯定坐下来相互交换过意见。而结果是肯定地。大家近期都没有将手伸到米粮市场过。可是。他们没在动。米粮市场却在动。这就证明了。除了他们之外另有其人在搅动米粮市场。而且从这个隐秘性和暗潮涌动地势头。可见那个暗地里

力量还不小。这就完全引起他们地警惕了。接下间外廷地朝堂上那是相当地热闹。他们将只有出现微末变化地米粮市场极其夸大渲染了一番上奏折给皇上过目。接着就开始同声一气地在朝堂之上相互议和了。

对于这一次幕后操控市场的罪魁祸众大臣都相当一致的站出来说要彻查,要严办。因为那一个“罪人”使得现在的米粮市场秩序混乱,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严重扰民,祸害国家根本的事情众大臣决不轻饶,决不宽恕。他们还联名上书要皇上将这件事情交给他们来彻查。

皇上当然同意了。

从他开始亲征以来,众大臣联名提出的所有提案和议案,皇上就没有不同意过。如此地一番热热闹闹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所有的大臣,尤其是手掌大权的重臣都知道这一点,而皇上自己也就更知道这一点了。

可是,就在他们挽袖子甩胳膊准备要找出那一个“胆大包天”,“太岁头上动土”的“罪人”时,淮渭水沿岸的雨季过了差不多一半了。而灾荒也就慢慢出现了,而且呈现越来越严重,蔓延范围越来越广的迹象。

按照往年的惯例,米粮市场马上就生了动荡。跟刚开始,叶至迁和纪德动作地那个暗潮涌动不一样。因为尽管我的资金也是雄厚的,但是只有一己之力,且现金地数目并没有到惊人的地步,更为了掩人耳目,所以做得都是小心翼翼,动作极小的。

可是,这些常年来做惯这一套的贵族和富商同一时间掺和进来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进来之前,米粮市场只能算是有点微末的变化,而现在除了动荡之外,几乎崩塌。

当然,这时候的老百姓还是不知道到底生了什么事情的。

他们只会在第二天一大早醒来照旧去杂粮店买米时才会骇然地现,仅仅是过了一夜米价比前一天涨了整整一倍。这时候大多数的百姓都会搞不清楚状况,他们都会以为是米商弄错了,在交涉不成功的基础上,他们也就折返不买米了。怎么说,大多数的家庭,家里度过一天的余粮还是会有。

可是,令他们万万不会想到的是,挨饿扛着度过了一天之后,再去杂粮店,这个米价比之前一天可能又会涨了将近一倍。

只要淮渭水两岸的受灾八百里加急不断递来,这边和那边的米粮都会呈陡直地曲线递增。京城是在天子脚下,可能米粮市场还可控一点,但是挨近淮渭水两岸的州州县县就不会这么幸运了。更何况,以叶德陵为中心的那些个团伙想要的就是受灾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他们当然会花大力气控制那个地方地市场了。

米价越抬越高,反驳之声已经非常强烈了。刚开始只有受苦的老百姓在底下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但是到了后来,米粮地价格涨到不受控制之后,外廷的朝堂又一次出现了更为喧闹地场景。之前,大家只是预见了什么不好的苗头,而现在是大家地利益都被套在了里头。这时候已经不是想要抛售,想要弃股就可以保本的事情了。只要这个米价继续在他们的控制之外,他们的惶恐就会进一步迷乱他们的视线,让他们看不清前路,找不到出路。

之后,贵族们官员们的反对之声超出了想象,因为米粮的价格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从来没有过的惶恐占据了他们的心扉,而这时候却又刚好大家都失去了那根主心骨。

不许推算,太子和我也知道,这些迷途的“羔羊”都去寻找他们的主心骨寻找力量了。如果这时候没有一个带队人指点迷津的话,这些人这的要被压力给逼疯了。

按照往年的惯例,他们的做法相当简单,在得到第一手情报的时候抢在百姓的前面将大量的米粮吞进囤积。然后放在家中也不用理睬,等到朝廷布征粮令之后,将其中的一部分米粮上交给朝廷。之后,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坐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归属于他们的名下了。谁刚开始动作的快,动作的大,最后得到的回报也就更多。这是跟一个人本身的财力和魄力有关系的,也跟一个人的野心有关系。有人看着别人都是靠这个大赚特赚的,自己偏偏又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他就抵了自己的房,押了自己的地,作为一场赌博。以前这种赌博都是有惊无险的,这一次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赌徒,可是他们却不会想到,这一次有一个更大的赌徒在更大的平台上掷下了骰子。他们不会操盘手,所以胜负只能随波逐流。

可是这时候反对之声再超过想象也没有,第一他们就算有能力可以查出叶至迁或纪德的存在,这时候查出来也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了。他们不找叶德陵还好,一找叶德陵之后,叶德陵现会在漆黑的夜里给大家点亮指路灯的。所有人在叶德陵的指挥棒一指引之下都会跟疯了一样抢着挤着抛售,这时候亏了赔了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也知道抛售的越慢亏损的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