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處理完政務,朱允煐心情不錯,朝著乾清宮走去。至于在乾清宮的老朱,早就提前得到了消息,在準備著晚膳,就在等著朱允煐過去呢。

看到朱允煐,老朱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眼看著就要而立之年了,還跟個孩子一般。這政事還沒處置好,就讓人過來說要吃這吃那,這像個什麼話!」

「才二十七,可沒到而立之年。」朱允煐笑著糾正說道,「說起來的話,咱就算是七十二,在皇爺爺跟前也只是孫兒。真若是到了那時候,在皇爺爺跟前耍鬧也是應該。」

「那不成啊!」小小朱就急了,跳腳說道,「爹若是七十二了還在爭寵,那太不像話!就該跟咱曾祖一般,人老了就要有老的樣子。你若是那時候還長不大,咱在子孫跟前都丟臉!」

看著一本正經的在干著急的小小朱,朱允煐就說道,「我就不該那麼早冊封你為太子!」

小小朱也不怯場,看著朱允煐說道,「你就算以前不冊封,過兩年也該給咱冊封。」

「不說這些,你這小東西有恃無恐了。」老朱就樂呵呵的,孫兒和重孫在跟前,他就開心,「今個過來,是打算說些你在朝上發怒的事情?」

朱允煐也沒隱瞞,對老朱說道,「是這麼回事,咱談不上多怒。不高興是真的,就是那事到底也算歪打正著。咱本身就覺著現在武勛有些多了,有些也算墮落了,清除一些也是正事。」

老朱就點頭,不過還是提醒,「你要是打算文治,咱也不打算多說,就算是多清理一些也是應該。你還要去西北用兵,還惦記著南邊,莫要一口氣殺了太多勛貴,莫要寒了他們的心。」

朱允煐就笑著點頭說道,「咱知道這個理,兔死狗烹的事情咱不至于做。現在要收拾的那些武勛,也確實就算那些人鬧的太過火了,沒什麼好說的。再者咱就算是要殺人,也不至于都殺了,也就是稍微收拾幾個就是。」

對于朱允煐這麼說,老朱自然也是更加的滿意了,這樣的處置方式是應該的。

武勛當然是需要控制,但是顯然也是沒辦法將武勛趕盡殺絕。對于自己手底下的那些武勛集團,朱允煐還是比較重視的,他可不會自廢武功,尤其是還打算在接下來用兵的時候,那就更加不能動了武人集團的根基了。

但是修剪幾顆長歪的枝丫,那肯定是沒什麼問題的,也可以確保武人集團的活力。

小小朱想起來了什麼,說道,「潁國公不日就要回返應天府,咱這頭不能只是咱出城吧?」

「你出城這就算殊榮了,不過也算應該。」朱允煐笑著開口,對小小朱說道,「封賞之類的事情,你到時候就帶著個聖旨出去就是。功大,就給了府前治甲第,賜個‘大功坊’。」

這可不是小事情,有著這樣的一個牌坊,這也是對于傅友德的封賞。對于很多的大臣來說,這樣的一些榮耀,比起金銀財寶更加重要,這就是他們的功勛。

老朱微微點頭,隨即對朱允煐說道,「咱記得早年間,咱給他封賞。位次列第二十八勛、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為潁川侯。現如今俸祿加了,也加封了太子太師、潁國公,食祿四千石。」

是這麼個理,雖說傅友德在開國之初不算特別顯然,在開國功臣當中不算拔尖。

但是從最初的食祿一千五百石的潁川侯,到平定雲貴後晉封為食祿三千石的潁國公,以及北伐後再次加封到四千石,傅友德可謂是厚積薄發,取得了一些昔日同僚不曾有的功績。

小小朱就在旁邊說道,「咱外祖父,也只是歲祿五千石。」

可不是嘛,徐達也只是五千石,這是開國第一功臣了。當然,徐達還有累官至太傅、兼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等等,這些更加有含金量。

至于藍玉,他的功勞確實很大,這一點母庸置疑,但是他也能惹禍啊。

當年他被封為永昌侯,俸祿二千五百石,起點可謂相當高了。于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更是名揚天下,這本來是要大封的,但是他搞出來了一系列的事情,當初的‘梁國公’一度也只是涼國公。

雖說北伐後終于成了梁國公了,但是這麼些年,也只是加祿五百石。

畢竟這一位實在是有些過于狂傲了,侵佔民田、縱兵毀關、侮辱元妃,這些過失都是存在的,老朱曾經為了提醒藍玉,甚至將這些過失刻在藍玉世襲的憑證上。

可是就算是這樣,藍玉還是一度猶不改過,侍奉皇上酒宴時口出傲語,軍中將校升降進退,大權操于他一人。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他覺得自己不該在傅友德和馮勝之下,要當太傅。

那時候的藍玉雖然功勞不小,但是真的要說起來,還真的不一定比傅友德和馮勝功勞大。

這些都是藍玉當初鬧出來的荒唐事,也就是這麼些年稍微的安穩了一點,大概是抱回來了一個孫子,後繼有人再加上年歲大了點,稍微穩重了點。

曾經的心比天高、不甘居于人下,藍玉現在倒不至于了。主要也算是後繼有人了,能夠將外孫變成了孫子,這還是從老朱家抱回來的,藍玉就應該知足和感恩。

其他的封賞也不要多想,這輩子就努力的給老朱家賣命,也算為了自己的那個寶貝孫兒以後有更多的榮耀,可以更加的顯貴。努力一點的話,說不定以後自家的那個寶貝孫兒還是有機會成為‘王’。

想想看藍玉還是有些期許的,嫡親女兒是親王妃,大外孫是親王世子,這都已經去高麗開國,以後說不定還是一個藩屬國的國主,這也確實是榮耀了。

但是那又如何,那都是朱家的人。大外孫再親,那也只是外孫。而養在梁國公府的,可是藍家人,這才是最親的!

「傅友德,肯定是不能比中山王功大,中山王可是皇爺爺親封的功臣第一。」朱允煐就開口說道,「傅友德的話,咱這一趟就只能給他一些華而不實的了。」

老朱微微點頭,說道,「只能給些散官了,他正一品的特進榮祿大夫,就給他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再加一個正一品的左柱國,加一個太傅餃。」

散官、勛號,這些也都是有了,這些自然也就意味著傅友德也算是達到了仕途的頂點了。

如果傅友德聰明一點的話,也知道他現在就算是封無可封了。生前的榮耀已經達到了頂點,大概是死後可以追封為王,配享太廟、給與好的謚號。

或者也可以像當初徐達那樣,因為功勞很大,所以老朱曾經可以說賜徐達家三世皆為中山王。

所以說起來徐輝祖的仕途等等一開始就決定了,他承襲國公的爵位,死後肯定也會被追封為王。但是這一切,未必就算徐輝祖的功勞,而是徐達的功勞。

至于說常遇春,實際上在這些生前功勛、死後的哀榮,相比起徐達是要差了一大截。

朱允煐笑著點了點頭,對于老朱的安排也非常認可,「咱也是這般想的,他也該明白自個確實封無可封了。生前封王,那是想都不要想,咱大明必然不能有異姓王。」

老朱想了想,說道,「傅友德性子過于剛烈了,閑置幾年的話,咱估模著他也活不長久。那人和咱有些像,骨子里也有些傲氣。」

朱允煐饒有深意的看了一眼老朱,歷史上的傅友德就算得上被老朱‘賜死’。剛烈的傅友德就算是面對著晚年猜忌心很重的老朱,也保持著足夠的剛烈。

朱允煐就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說道,「他要是抑郁而終,那也怪不得咱。他回到了朝堂,咱肯定是要給他榮養,咱肯定是要給他殊榮。咱凡事也給他體面,他要是真的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要不造反,咱就由著他。」

不怪朱允煐這麼狠心,而是到了傅友德這個樣子,還真的沒辦法繼續讓他建功立業了。這要不然的話,就是又要多一個徐達了,軍方就要多出來一個山頭了。

這顯然不符合皇帝的利益,早些年常遇春就算是縱橫天下,要是沒有老朱的扶持,顯然也沒辦法和徐系一脈抗衡。這好不容易才將馮勝、湯和給限制住,再來個傅友德已經是極限了。

要是再來一個徐達,朱允煐沒辦法忍,後世之君估計也是要罵人了。

有功勞當然是好,可是太過做大的話,那就有尾大不掉之嫌,那顯然就不算什麼好事情了。

「是這麼個理,確實不該讓他再立新功。」老朱笑眯眯的說道,「你不殺他,也不折辱他,那就是成全了君臣佳話。他要是抑郁而終,那也和你沒干系。到時候給他陪葬孝陵、配享太廟,這也就做了該做的事情,就成了。」

小小朱忽然笑嘻嘻說道,「他以後也是陪葬孝陵、配享太廟,梁國公以後也是要陪葬孝陵。咱爹手里頭的兩個大將軍,都是曾祖提拔起來的。」

朱允煐表情一愣,隨即沒好氣的說道,「真要說起來,還真的就是這麼回事了。」

徐達、常遇春,這都是陪葬孝陵的。曾經被老朱認為是‘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宋國公居于第三’的馮勝,前幾年過世後也被陪葬孝陵,也入了功臣廟。

其實同樣大功的湯和,雖然肖像于功臣祠,配享于太廟,但是葬在老家。雖然沒有陪葬孝陵,但是湯和的哀榮同樣很高,到底是追封東甌王,謚號襄武。

朱允煐就有些感慨,羨慕說道,「現在皇爺爺的功臣廟里,已經有二十二人了吧?」

在雞籠山下,老朱可是立下功臣廟。能夠在這里立像,那是了不得的榮耀。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當然這也是需要善終才行,像朱文正、李善長、胡惟庸等明朝開國功臣,那就是沒辦法進入功臣廟了。

朱允煐就跟著說道,「傅友德,以後咱給他立在正殿?」

功臣廟的位次也是有說法,正殿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和沐英,都是死後封王的。

這一個個的功勞都不小,鄧愈當初可是深入吐蕃月復地,招降諸國,開闢疆土數千里,這可是得到了老朱賜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圍的大功臣。

其他人更加不用說,一個個的都是有著莫大功勞。

當然了,就算是這樣一個大功臣的嫡女,老朱說賜死也是賜死。鄧愈的嫡女就是秦王朱樉側妃,因為虐待宮人、虐待正妃‘趙敏’,甚至逾制,這也就被老朱毫不留情的賜死了。

就算是馮勝,也只能位列東序,當然這也是因為東序第一位就是郢國公馮國用,是馮勝的哥哥。雖說在功勞上馮勝更大,這些時候也不一定要在意這些,但是也沒人會覺得不對,這也算得上馮勝的意思。

畢竟早些年的馮勝,可是一門心思的去培養他的佷子馮誠。在千求萬請後,才從常家抱回來外孫當孫子養,這才算是稍微的有了香火傳承,晚年哪怕被老朱猜忌、閑置,也毫無怨言了。

老朱點了點頭,說道,「傅友德能夠在正殿,那咱的功臣廟以後得有二十四人了。」

朱允煐想了想,說道,「嗯,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數了,最多就算加上武定侯郭英。」

老朱沉默片刻,才說道,「郭四,就讓他也陪葬孝陵,入功臣廟吧。真要說,咱還是喜歡郭三、郭四,不過郭三到底是郭三啊。」

郭三也就是郭興,也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因為不守紀律的原因,只被封了個鞏昌侯,也沒資格陪葬孝陵。但是郭四郭英這員老將,一直忠誠謹慎,又因為寧妃的緣故,老朱一直都很喜歡。

這麼算起來的話,二十五人,差不多也就行了。

要是人太多的話,就失去了含金量,想要入功臣廟哪有那麼容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