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有些時候老朱對于這樣的事情深有感觸。他做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說將一些親情抹殺,尋常人家要是這麼做了,很容易就是天翻地覆。

但是老朱也覺得比較驕傲,因為他是皇帝,所以啊必須要做一些事情,很多的事情不能用尋常的道理來看待。更何況在老朱眼里,哪怕自家也有一些個事情,可是總體來說還是算不上‘無情’,天家也是有親情的。

旁人都覺得洪武皇帝只愛嫡長,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這是老朱對其他子女的一種關愛。

大明朝不存在奪嫡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的兄弟相殘,國本早早的就確定,也讓皇子龍孫都明白自己的位置,少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明白該如何與兄弟姐妹相處。

就像朱允熥,他也是嫡子,可是他知道有一個猶如皓月當空的皇兄,他就可以安心當個富貴閑王。皇太孫、皇太子乃至皇帝,他從來都沒有這樣的念想。

也比如說朱允炆、呂氏,早年間覺得常氏早逝,總覺得努力點說不定還有機會。但是一直以來他們也不敢有太大的動作,只敢謹小慎微的做些小動作而已。慢慢的,他們其實也都認命了,只要朱允煐在,他們就沒有任何機會。

所以說這也算得上一件好事情,當不了皇帝,可以安心的當一個滿月復經綸的賢王。

親王可以閑下來,但是皇太子可沒辦法閑下來,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場合的時候,他更加忙碌。

皇後生辰,皇太子當然要過去盡孝。先不說小小朱是太子,單單就是他的年齡,這也就意味著要展現出來天家和睦的樣子,很多人都是盯著的。

給母後賀壽,帶著皇弟玩鬧,還要關心一下宗室長輩、督促宗室子弟上進,這都是小小朱的責任,這都是小小朱應該要做的一些事情。

看到小小朱的表現,不管是宗室還是臣子,一個個的都是在不斷的夸贊,大明國本賢良啊。

徐妙清看了看左右,才說道,「皇姑,陛下給了垠兒職司,要去接見中山國國主。大姑父如今尚未出發,還望大姑父能夠提點垠兒一二。」

寧國公主趕緊說道,「殿下多慮了,臣妾听聞徐王與禮部尚書協理,太子殿下接見中山國國主自然無礙。只是怕那中山國國主番邦蠻夷,許是不知禮。」

安慶公主朱珠也忙不迭說道,「要咱說,那蠻夷必然是不知禮。听聞其父薨了,這就直接繼位。若不是朝廷下令申飭,這人還不知道入朝請罪。」

看不上琉球中山國,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現在很多的大明百姓對于大明之外的地方都視作沒有開化之地,視作番邦蠻夷。

大明朝的臣子將中山國國主入朝視作大事,因為這是藩屬的事情,必然也就是大事,必須要重視這件事情了,根本不能有什麼馬虎,這說不定也就是國朝盛事了。

而在很多的婦孺眼里,這件事情也算得上大事,就是番邦蠻夷的草頭王犯事了,這是被朝廷懲治了。這里面的政治意義等等,他們其實也不在乎,或許也不懂。

徐妙清其實多少知道這件事情比較重要,也知道梅殷精通經史、早年間更是任山東學政。在老朱眼里,他最寵愛的這個嫡女的女婿,精通經史、堪為儒宗,是那種老成忠信、可托幼主的類型,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才。

雖然在朱允煐登基後,梅殷這個‘大姑父’看似沒有在洪武朝時受到重用,不過梅殷的地位依然很高,有些事情也都是需要梅殷出面,這更加的有效果。

徐妙清看著寧國公主,說道,「佷媳倒是想要讓垠兒過去,只是垠兒不太親近儒家弟子,和徐王也不親近。旁人的話他不一定听,還是大姑父去訓戒一番,方有成效。」

對于徐妙清在自己跟前只論親誼,寧國公主、安慶公主自然心里開心。可是她們也很聰明,不敢仗著長輩的身份就去真的教訓徐妙清,更不能仗著照料了朱允煐幾年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她們就是長輩、血親,可以肆無忌憚。

所以寧國公主說道,「殿下過譽了!依臣妾之見,太子殿下頗為敦和,也善于納諫。」

在徐妙清陪著皇姑、皇妹閑聊的時候,有女官上前,「殿下,吳王殿下與曹國公宮外求見。陛下有旨,令吳王殿下前來賀壽。」

徐妙清立刻笑了起來,對弟媳桑氏說道,「不是說吳王尚在回返嗎?怎麼就回來了?」

說完這些,徐妙清對小小朱說道,「太子,你皇叔在宮外,你替咱去迎一迎。」

在逗著弟弟的小小朱愣住了,問道,「皇叔在宮外?這不合禮儀啊,他最喜儒家」

听不下去的徐妙清趕緊解釋說道,「是你吳王叔。」

小小朱立刻開心的爬了起來,也不看眼巴巴張開雙手還要抱抱的胖弟弟,「二叔回來了,咱去接二叔!文埂,快和咱一塊去。文墐,你也跟著一塊過去。如意,如意也去。」

朱文坤哭了,小小朱看著胖弟弟說道,「那把文坤也帶著,讓乳娘抱著就是。」

這一下王氏與有榮焉,她那個不成器的兒子,總算是得到了體面,可以跟著一塊過去了。

桑氏也覺得開心,雖然是堂弟,但是太子對朱文埂一直都是比較親近的。

至于尷尬的人自然有了,也就是朱允炆的正妻馬氏。本來按照身邊,她是可以稍微靠近皇後坐的。所以小小朱一說‘二叔’,馬氏就尷尬了。

其實很多宗室都知道小小朱一直將朱允熥稱作‘二叔’,至于真正的‘二叔’朱允炆,也就是一些正式的場合,小小朱才能偶爾想起來。可是現在呢,這就尷尬了,好多人都听到了。

听到了那又如何,這個時候大家都不會去糾正小小朱的稱呼,裝作沒有听到才是最好的。就算是徐妙清,也只是在和皇姑閑聊,這時候不好去糾正。

有些事情朱允煐不知道,不過就算知道了也未必就會多麼的在意。徐妙清也是有樣學樣,這個時候也就是難得湖涂了,這沒什麼不好的。

至于其他人在這個時候,他們更加清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徐王朱允炆再尊貴,也不如吳王得陛下親近。更何況這兩位也就是親王,哪里能和太子殿下相提並論呢。

小小朱現在確實很忙,不只是在忙著給他的母後賀壽,也要忙著準備參加國朝盛事。

雖然有禮部尚書輔左,宗室里也有皇叔來提點,但是小小朱多少也是需要學習學習。

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或者哪些事情是朝廷大事,小小朱實際上心里有數的,他可不是只知道玩鬧的頑童,他接觸的東西不要說尋常孩童了,就是一些重臣也不一定能接觸到。

這自然也就意味著小小朱更加需要重視,父皇交代的一些事情,他是需要處理好的。起碼有些事情他不能瞎做主,還是需要听一些人的建議,尤其是儀典方面的事情,禮部尚書等人心里有數,他們比小小朱更加專業。

這樣的事情不要說小小朱了,就是老朱、小朱,很多的時候也都是比較‘听話’,不好胡亂的去改變禮制,不會任性的去打破一些規矩,很多的儀典也確實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朱允煐現在在考慮的事情,顯然也不只是關于中山國國主入朝的事情,還有棕櫚油的事情呢。

既然打算給它定性為‘祥瑞’,這自然也就意味著需要一定的程序和禮儀,畢竟祥瑞也是有著三六九等的,在本來不喜歡祥瑞的大明朝,定性的祥瑞就需要更加認真的對待。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讓棕櫚油被大家接受,這些事情也確實需要皇室的重視、推行,而不是指望著自下而上的讓所有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認知棕櫚油。

這些個儀式性的東西,朱允煐一開始確實是不太喜歡,甚至可以說有著那麼一些抵觸的。

但是慢慢的,朱允煐對于這些事情並不抵觸,甚至可以說越來越重視了。主要是這些儀式性的東西,真的有存在的必要。

不只是可以單純的提高認知度、歸屬感,也可以讓很多人潛移默化的接受一些觀念。這些個東西,在朱允煐看來就屬于‘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不是說只是樣子工程、表面文章而已。

棕櫚油毫無疑問是需要推行下去的,需要讓大明朝的百姓更好的去接受。只是朱允煐也知道,棕櫚油說到底沒辦法一下子質的去改變大明的民生,這也就是‘錦上添花’、聊勝于無。

想到這些,朱允煐就忍不住嘆氣,他想要美洲大陸的土豆、玉米,想著西紅柿、辣椒等等。真的要是不行,澱粉之王木薯也可以啊。

只可惜這些是生長于美洲,現在不要說亞洲了,就算是歐洲那邊也沒有。

不過朱允煐也不知道現在的歐洲算什麼年代,反正肯定是沒有地理大發現,說不定在忙著抓女巫。十字軍東征,應該是已經發生過了的事情吧。

地理大發現,朱允煐覺得還是自己努努力吧,他一直在努力的發展大明的水師,一直在不斷的讓一些水師下南洋,實際上也是為了接下來的一些事情。

改變一些人的觀念是很難的,哪怕現在的大明不少人認識到了海洋文明帶來的好處。可是骨子里,更多的人實際上還是在乎土地文明,在意的也就是大明境內的事情。

這些個觀念,哪怕朱允煐也是沒辦法一時半會兒的立刻就給扭轉過來,那也不現實。

讓朱允煐多多少少有些感覺到頭疼的,也是覺得自己有些有力無處使,哪怕他在努力的發展一些科技,但是科學技術發展是需要不斷積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明的造船業在發展,現在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大船,也有著越來越多對于遠洋的認知。可是一下子打造環球船隊、環球冒險,這些也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就算是有著三寶太監,發現了鄭和,朱允煐現在也沒辦法立刻讓這些人嘗試著跨越太平洋,這些也確實是需要一些積累的。

朱允煐現在也只能期待著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隨著造船技術的提升,大明朝有機會早一年開始地理大發現。別的可以暫且不說,土豆和玉米這些糧食要帶回來。

這些糧食不只是可以養活更多的大明百姓,對于皇帝來說,這些無疑也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政治工具,這些絕對可以引來萬民歡呼,這些就是大明王朝皇權正統性的一個證明。

雖然可以說大明朝的正統性沒有什麼好質疑的,朱允煐也不需要一些‘祥瑞’來證明自己的得位之正。不過不管怎麼說,土豆、玉米這樣的主糧再多也不會覺得多。

好東西,確實是沒有人覺得多,這對于大明朝的發展也確實非常有利。

哪怕現在大明朝在不斷的開發荊湘,也是在嘗試著開發東北,甚至在南洋也在運回糧食。可是水稻小麥這些,在朱允煐看來產量確實有些低了。

大明朝的百姓,絕大多數還是無法做到一日三餐的,那樣太奢侈了,也根本承受不起。

要是有著玉米和土豆,說不定更多的人可以一日三餐,大明朝顯然也就可以更加的富足。

不能只是想著軍事技術的發展,不能只是想著火銃、火藥這些,民生方面也需要更加的努力。

對于開疆拓土的事情,朱允煐確實有著無限的熱情,對于讓大明的疆域更廣一些,朱允煐覺得這樣的事情很好。其實不只是朱允煐,任何皇帝都沒辦法拒絕這樣的誘惑。

可是朱允煐也知道自己不能窮兵黷武,哪怕現在的大明已經足夠強盛,可是也不該無限的用武,還是要量力而行,也要考慮大明百姓承受力。

糧食,在朱允煐看來無比重要,或許在南洋那邊也需要考慮考慮了。不能只是朝著南洋發展,也需要考慮向著東方,不該只是向著東瀛就是最東了。

還有更加廣闊的地方,值得大明朝去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